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2024-02-18张芷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育人思政

张芷若

[摘           要]  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学生获得正确思想引领和行为塑造的核心,也是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所在,对树立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在理论教学与育人实践的成效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限制与挑战。随着我国课程思政改革以及“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的持续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提升以及实效性发展都需要与高校的发展现状和创新机遇相结合,进而有效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育人形式突破现实困境。探究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005-04

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助力高校的内涵建设以及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和高效化发展。通过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面对重重现实挑战,新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更要不断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以及思政教学的改革思维,以此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实现思政育人目标,增进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自信,解决高校学生在成长阶段面临的思想困境,展现高校思政教育对高校育人体系构建和学生综合实力提升的实践价值。

一、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

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教学和育人的双重功效,因此,高校思政既要明确思政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要重视思政育人体系的实效性。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在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重视程度和认识深度不够、突破创新和价值塑造不强以及体系构建和运行成效不足等问题,需要不断延伸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维度,推动高校思政格局的体系建设,提升高校数字化思政的实践思维,形成高校思政育人的工作实效。

(一)高校思政重视程度和认识深度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在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十分重要,作为贯穿人一生的教育,高校思政教育顶层设计方向的确立对创建高校思政队伍协同合作平台以及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各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学科化特点突出、理论性较强,并且对学生在考试、考察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普遍较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高校思政教师系统化地教授知识点、规范化地强化技能点、精细化地梳理着重点等一系列综合能力、抓住思政理论的本质联系实际,形成思政知识专题讲解、建立学生思政网格化思维的能力。现阶段,我国一部分高校的思政工作并没有得到高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也缺乏一定的判断意识形态发展的能力[1]。另外,仅仅流于表面形式、缺少实际典型的思政教学,以及单单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不注重学生思想感受和课堂体验的课程教学,并不能达成高校思政育人实效,反而会造成高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不完善,思想认知不及时等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正确“三观”的发展与引领,进而导致高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与落实中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与突破。

(二)高校思政突破创新和价值塑造不强

近年来,高校思政在教育教学形式与方法上的提升速度缓慢,受传统思政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在形式规模上的突破创新相较于高校其他专业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滞后性,与时代的快速发展难以接轨。新时代的高校学生乐于紧跟潮流,也善于接受新鲜事,过于传统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会大大削弱高校学生学习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兴趣和热情。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实时跟进时事教育和理论教育相融合的工作性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学人员容易出现简化教学方法、教案更新延迟等一系列问题,减弱了高校思政系统与社会热点事件的联结度,导致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与实际缺乏联系,距离实际思政育人体系和目标实施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思政育人的价值塑造。

(三)高校思政体系构建和运行成效不足

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在高校各部门、各系统间的深入贯彻和渗透开展,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不断被强调,高校在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投入相比之前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由于新形势下高校对思政教育整体布局和思想意识上的重视度仍然较为薄弱,导致高校教职工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育的实施中很难达成协同意识和价值共识,加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学生在思想动态以及思政教学中的重视度、关注度不足、思政教学难以实现个性化等现象依旧存在,形成了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联动难度大、运行成效低的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十分不利。

二、高校思政教育开展方式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连续性、阶段性的思政课程教学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政治引领以及成长发展中的耳濡目染都极为必要。因此,以德服人、强化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能更好地统筹高校思政骨干队伍的建设、凝聚思政专业学术研究的力量,确保每位高校教师具备将思政融入教学的自觉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创建良好的课程德育环境,在寓教于乐中激发高校學生的思政兴趣,协同高校思政育人机制建设,提升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强大的青春正能量。

(一)以德服人,强化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一直以来坚持“立德树人”,符合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和认知发展规律,德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先行主导,对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和文化素养提升尤为重要。新时代高校学生深知大学课堂和社会课堂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德育作为长期性、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正确理解和认知社会、把握各项为人和处事原则与方法的基本。高校思政教育秉承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能更好地促进德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主体地位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重在课程,思政课程的教学重在教师,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思想意识高度和综合素养水平上的更高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加强改进师德建设,锻造优良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此潜移默化地在专业课堂和思政课堂中增强高校学生对德育的深刻认知,因而,将德育贯彻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全过程,能有效激发高校学生在思政育人工作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二)寓教于乐,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政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要想真正发挥育人功能,需要积极调动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致与兴趣。高校学生普遍具备思维活跃、情感细腻和眼界开阔等特质,对自我的认知较为明确,学习态度也更为乐观。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能使高校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升道德品质,培养独立的人格素养,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实践的价值[2]。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立足新思想、新使命、新目标下学生的全新发展需求,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因时而异、勇于创新、摒弃刻板的教学方式,增进“大思政课”建设,探索和创造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凝聚高校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寓教于心,树立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的自信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达成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目标。

三、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挑战

当前中国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在持续性谋新路、开新局,人们对新观念和新事物的接受度不断上升。在这个科技化、信息化持续增进的新时代,思想的更新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和认知冲突。因而,高校思政教育面对的不仅仅是外部文化的挑战,还需要应对内部环境的冲击以及网络形态的多变挑战,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由此,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当代学生的思想行为需求,及时转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形式,找到新环境下教学对象的新变化和新规律,助推思政教育成效,增进思政育人成果。

(一)外部文化挑战

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世界呈现出多元变化,随着外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且多样化融入我们的视野,使高校学生对世界、对个人的认知和思考也更加复杂与多变,外部文化环境往往夹杂着精华和糟粕,高校学生在高校教育时期,仍处在思想行为塑造和吸收的重要阶段,各类社会热点和新闻时事极易借此机会推波助澜高校学生产生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变化。对于恶俗的外来文化,高校思政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是非对错,树立正确的是非认知观念,用辩证的视角去感受多元文化[3]。重视高校思政教学开展与育人实践的全过程,建立与全球化时代背景相辅相成、深度融合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入学生思想、成实践自觉、筑坚定信念。

(二)内部环境冲击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学生,而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不仅仅是性格差异,还有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的条件、方式、环境以及程度等差异。在多样化、不平等的家庭条件、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变数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表达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专业以及思政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思政教学方法上注重开放式、引导式、自律式和践行式的思维转变;在思政教学目标中聚焦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注重高校学生思想层面形而上的建设。此外,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落实中过于注重环境建设和物质建设,弱化了精神育人和思想育人,这一做法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成效,需要明确高校思政教育的真正内涵是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高校学生的思想引领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

(三)网络形态多变

信息时代的兴起搭建了一个盛大的虚拟空间,大量的知识和数据在网络上实现了跨地域的文化共生,多变的网络形态也给高校思政和高校教师的权威性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新形势下,网络技术的提升增添了思政教育的新媒体特性,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取海量的信息、体验在现实中无法做成的事情,然而网络世界虽然绚丽,却也容易使青年人尤其是心智和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高校学生沉迷其中、接受错误信息、误入歧途。二十一世纪,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必然的,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实时跟进,依托新技术和新平台,优化高校思政教学结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思政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网络技能应用水平,做到正确利用网络思政的数字化优势,有效阻止不良倾向和事件发生,及时开展应急预案和引导教育,给予高校学生更多的数字化思政参与感,拓宽新时代数字化思政教育的新方式与新路径。

四、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路径

思政教育在高校学生培养工作中占据主导核心地位,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政改革以及“大思政”格局持续推进,逐步成为引领高校学生思政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新任务、新使命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不断开拓思政教育的工作格局、探索思政发展的多元路径、充分运用社会力量、积极推动高校思政内涵建设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将现代信息技术、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数字化思政的发展水平,全力投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资源的供给,以宽视野、增见识、拓思路为指导思想,把“有意义”的思政教育变得“有意思”起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为高校数字化思政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信息时代的科技突破在无形中也促进了当代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网络思政教育相比传统线下课堂教学更加新颖也更具质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海量知识的新途径。借助数字化发展洪流,传统资源得到了智能化转型,电子图像及影像的呈现更是实现了思政云阅读,打破了教学方式的限制,强化了高校的思政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精准供给。由此可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网络和线上平台大力发展数字化高校思政教育,一方面能有效提升VR虚拟现实思政课堂建设、全息影像沉浸式思政教学等多元化的新兴模式更快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领域;另一方面也能借助数字孪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发等技术,精准识别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思维动向,便于高校教师及时开展引导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思政教学,激发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数字化思政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思政学习动力,为高校思政教育有效破解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提供了新路径、新选择和新格局,确保高校数字化思政在高校各个教育环节相互联动、积极推进。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着强国使命,而高校思政教育面向青年一代,更是在凝聚思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首先要讲透二十大主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伟大建党精神武装青年,用实践真知鼓舞青年;其次要讲好党的创新理论,高校思政教育作為高校学生思想育人的集中阵地,要立足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坚持守正创新,高校学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式下,要正确审视中国位置、应对中国挑战,讲好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讲好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4],增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提高民族自信心;再次要讲明二十大精神,做到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拓展智慧思政课堂和隐性思政课堂,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政参与感,增进高校学生的爱国自豪感;最后要讲实二十大精神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引导高校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和国家不断开辟新事业、推动深远发展的历史任务和现实意义,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中华民族复兴使命感,为现代化国家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专属性和教育性特征,是我国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见证,是我党和我国人民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的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见证,其形成过程是历史的、具体的[5]。通过深入学习种类丰富、寓意深刻、集中展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们艰苦奋斗、不畏牺牲高尚道德的红色经典和重要文献,高校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知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从而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做到将思政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增进知识容量、强化理论武装。高校可立足本土化、特色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开展各式各样真实、鲜活、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思政社会实践之中,着力打造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有效深化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与管理,充实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助力高校“五育并举”的思政育人高质量体系构建,优化高校思政育人强根基、塑心灵的战略职责与发展路径,展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铸魂育人实效。

五、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学生人格塑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引者,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核心和与数字化思政体系建设的践行者。新时代高校要积极树立“大思政课”教育理念,明确新形势下思政教学的着力点,结合新技术增进网络平台思政教学的新模式,整体提升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先横向延伸,协同课程思政引领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政主流意识形态,再纵向贯通,激发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德行兼备价值观认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素养得以落实,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创新发展路径,助力高校思政育人最终目标的实现,让高校学生在高校思政创新中得到综合性、全面性和突破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声福.高校思政工作现状与建议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3):112-114.

[2]陆玲.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全新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7):1-3.

[3]付雯.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才智,2023(2):53-56.

[4]齐卫平,樊士博.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3):8-12.

[5]卢蔡,程世利,杨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60-62.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