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培优背景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1-26黄永明王玲玲
黄永明 王玲玲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专业课程内容整合不足、校企融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以中职学校人工智能应用专业为例,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双元育人的“岗课赛证”融合课程体系、完善“岗课赛证”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基于“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提质培优 “岗课赛证” 四位一体 校企双元育人 人工智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2-0032-06
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要求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国家层面把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作为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推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在此背景下,学生不仅能够习得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深入研究和实践“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内涵
“岗课赛证”中“岗”指工作岗位,要求以企业具体岗位需求为目标制订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对接岗位标准和工作过程;“课”指课程体系,以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赛”指专业技能竞赛,是课程教学的高标准检验,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提升课程教学水平;“证”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课程学习的基础性考核,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基本职业能力。
在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校企双元育人”和“岗课赛证”融合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一方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下,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实际岗位工作实训+技能大赛的训练备赛”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极大的参与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证岗赛”中往往也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也更加青睐已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在各大賽项中获奖的学生,并且合作企业能为“岗课赛证”融合的模式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支持。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以“跨界整合理论”和“系统集成理论”为理论支撑,打破企业与学校之间原有的藩篱,关注“岗”“课”“赛”“证”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培训与技能评价组织等各方资源,主动适应产业变革对人才核心技能的新要求,在课程标准研制、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创新等方面,将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核心指标有效融合,以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以培养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学校人工智能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及人才需求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十四五”及未来十余年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化转型与应用以及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做出了部署,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突出地位。近年来,我国更是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基础设施的布局,技术得到不断革新和突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23年5月公布的报告中预测,2030年中国对熟练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但2030年的人才供应量仅能达到200万,因此缺口为400万人。可见,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各级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和紧迫任务。
(二)当前职业学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变革,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始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增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为人工智能应用型、技能型、实战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按照“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分别在中职阶段设置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高职阶段设置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和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体现了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设计,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新职业场景、新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中职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工智能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对人才供给链基础端的中职学校来说,在向上输送人才的过程中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中职学校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人工智能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相比,呈现跨界融合的态势,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不再是单一强化某方面的技能就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求学生紧跟行业发展,对接专业岗位,进一步提高综合技能水平。但目前人工智能专业是设置在计算机专业大类之下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仍与计算机专业趋同,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明显的差异。二是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不够。人工智能是一个多学科衍生的交叉学科,课程内容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应从掌握单一技能向掌握复合型知识和技能转变。但是中职生普遍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基础相对薄弱,教什么内容才能让学生学得会、掌握得好,进而能够满足产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这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问题。三是校企融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不健全。新的专业建设、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模式,无一不对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产教融合、资金配置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仍存在多主体之间职责、权限不明晰,各部门的职责、规章制度不协同,对跨领域的重难点问题协调力度不够大,企业投入的成本与预期收益不对等,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投入保障机制等问题。
三、构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工智能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当前广西贯彻国家发展战略,数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南宁市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积极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视数字经济产业人才的培养储备。为了增强中职学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加快培养符合新技术新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宁三职校)构建了以广西中职学校优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为核心专业,南宁市骨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骨干专业,物联网技术专业为支撑专业的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探寻校企双元育人与“岗课赛证”融合的最佳契合点,重构人工智能应用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生态系统,创新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职学校“三教”改革,破解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首府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优化“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成立人工智能专业群校企共建专业委员会,共同研究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专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为有效贯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南宁三职校携手广西感知物联网生产力促进中心、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金山办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组建南宁三职校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建设理事会,下设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三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由学校领导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双方就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调研,召开专业群建设研讨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围绕专业群共同设置专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共同招生等,形成特色鲜明的“双主体四融合八共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岗课赛证”无缝融合、有效融通。
二是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与评价全过程的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培养方案双定、实践模块双构。以企业为主导解析工作岗位技能,再由学校将岗位技能分解为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如专业群中云计算中心运维工程师工作岗位是近几年云计算、云储存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而来的新工种,胜任这个岗位的云计算运维工程师需要具备优化和管理公有云服务器、熟悉操作主流容器技术和Kubernetes技术等基本技能,但由于实践设备陈旧,南宁三职校專业教师对这些新技术、新标准没能及时掌握,不能很好地完成此类技术技能的教学。企业一线工程师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将云计算中心运维工程师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名称、过程、成效、客户的评价、故障的分析与处理等内容,通过使用远程终端、3D虚仿真教学手段,并借助企业市场化运行的项目平台给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让学生零距离学习市场上最新的云服务器、主流容器化技术、Kubernetes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云计算中心运维工程师必须掌握云服务器、主流容器和Kubernetes等技术技能,南宁三职校对应该工作岗位,重构服务器操作系统管理与配置课程内容,将云计算运维中心的工作岗位Liunx公有服务器的管理任务、Kubernetes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任务融入教学内容,制订了熟练管理和使用云服务器、主流容器技术、Kubernetes等知识目标,还制订了具有精湛的云服务器管理与维护、主流容化技术开发与建设、Kubernetes应用与开发的操作技能目标,以及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和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公司和客户恪守商业秘密的职业素养目标。
三是鼓励和吸收企业导师担任各赛项的教练与裁判员,将竞赛训练场搬进生产线,把真实工作项目作为训练科目,对标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广西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如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计算机硬件维修与数据恢复项目中增加了一个Mac系统数据分区的知识点,但在已使用的教材中没有Mac系统分区相关的教学内容。2021年秋季学期,南宁三职校在计算机数据恢复课程第三章分区数据恢复中增加了Mac系统分区,对标数据恢复公司在日常开展业务时经常遇到的手机相册恢复、微信聊天记录恢复、手机文件恢复、视频恢复、格式化删除恢复、手机通信录恢复等六大工作任务设置教学模块,再将2020年国家、自治区两级本项目比赛的考核点和评分点融入其中,确定课程教学的评价表,实现了岗、赛、课融通。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竞赛训练过程中未能真正与用户需求接触、未能真正实现实战化的问题,南宁三职校与中盈创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把该项目的集训现场放到数据恢复公司的工作地点,让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此外,南宁三职校提供场所和设备,与企业共同成立数据恢复技能工坊,企业导师把企业项目、数据恢复业务带进学校,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一出一进”的训练方法和实战化训练方式,拉近了学生与岗位、学生与大赛的距离,丰富了学生的实践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构建校企双元育人的“岗课赛证”融合课程体系
一是确定课程融通的策略。“岗课赛证”融通就是课程、实践、竞赛和证书相结合。中职学校要重构课程,使人工智能应用专业课程与岗位需求相符,同时把云计算机、物联网职业等级证书、物联网技术应用、移动应用开发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广西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细分职业岗位的代表性工作目标,挖掘实现代表性工作目标的能力需求,根据知识点与能力点分解重组,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专业课程和工作岗位相匹配。首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中职学校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所以要组织相关教师对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对维护、销售、开发等代表性专业岗位工作目标进行解析,创建工作任务和对标岗位职业技能,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要求、规范融入课程内容,在教学中体现、在操作中应用,实现课岗融通。其次,将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相融合,依据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要求对课程进行设计、整合、重构,融入技能等级证书知识点,使教学与企业、行业的岗位需求相对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课证融通。现阶段,人工智能专业群中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云计算中心运维服务、JavaWeb应用开发等(表1为证书与课程融通表)。最后,将职业技能比赛内容、项目、评分体系融入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中(表2为技能大赛与课程融通表),实现课赛融通。
二是明晰课程整合的基础。校企双方通过详细分析人工智能行业岗位能力,将职业能力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发展能力等三个层级,对人工智能专业群课程进行分析,对标三个层级的能力标准重构专业群课程内容。目前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物联网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三个专业可对标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云计算中心运维服务、JavaWeb应用开发、WPS办公应用;可对标的赛项有全国、广西、南宁市三级学生技能大赛、信息技术行业技能大赛、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技能大赛;可对标的岗位有设备安装调试员、设备使用与维护员、系统管理员;通用的核心课程有程序设计、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数据库技术、大数据。
三是厘清课程融合的环节。校企双方要梳理可融入教学和实训环节的“岗赛证”知识点;确立实习考核体系中针对工作岗位需求和各赛项技术指标的评价体系;把“岗赛证”的知识点、评价点融入专业课程,通过校企联动育人,协同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成长为企业用得上、用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例如,就人工智能应用行业中的物联网中心维护这个工作岗位而言,其对应的技能证书是云计算运维操作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技术要求是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和广西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物联网设备调试、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心维护两个赛项的考核内容。南宁三职校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共同把物联网中心维护岗位的工作任务、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项目的内容、云计算运维操作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融入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设备与维护两门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校企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共同指导学生技能竞赛训练、共同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高效地把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划,大赛的新内容、新要素、新动态,证书的新考点、新方向、新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岗位技能、课堂教学、大赛经验、证书资历融通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持续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完善“岗课赛证”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一是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合作机制框架。南宁三职校成立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协调委员会,在协调委员会下设物联网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三个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运行,解决传统校企合作框架下企业方话语权和参与权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企业在合作框架组织管理机构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协调和管理校企双方资源配置,统筹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
二是校企协同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以推进“三教”改革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结合产业链、技术链、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共同制定、完善“双师”素质结构教师团队标准、岗位规范、聘用与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共建教师(员工)企业(学校)实践流动站(工作室),打造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的“双师”素质结构教师团队,形成“校—企”专家“互聘、互兼”双向交流。首先,南宁三职校与北京金山办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成立“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基地进行不少于30天的岗位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建设、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教师在返回教学岗位后将在企业学到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南宁三职校设立了企业大师工坊,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工坊导师,在工坊中开展课程任务、大赛训练、考证培训、技术研发和课题研究,企业导师将行业、产业最新的理念、技术、规范、标准带进学校、引入课堂,让学生贴近企业、对接岗位无缝学习,进而提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共建共育共享产教融合平台。基于“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体现,也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元协同育人的成效。南宁三职校聚焦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合作成立企业协同育人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实践基地(企业)、企业大师工坊(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点,搭建学生技能比赛平台等,通过提供技术服务、产品研发、教师实践、学生顶岗实习、学生技能比赛、职业证书考试等途径,实现人工智能专业群校企合作共建共育共享,为人工智能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维、新路径。
四、“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与反思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更是加快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革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抓手。南宁三职校通过在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中构建和实践“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岗课融通。通过校企合作,把“岗”引进课堂,将产业端上的真实生产工作任务转为教学任务,南宁三职校完成了专业群内物联网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三个专业18门核心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力共同培养学生,实现“双主体”育人,提高了专业教学效果。另外,学校也面向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攻关,让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更好地对接岗位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岗位化。自岗课融通课程体系重构以来,师生对专业群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满意度大大提高。笔者对南宁三职校2022级物联网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三个专业187名学生以及18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超过93.80%,学生的学科平均优秀率达到28.90%。
二是促进课赛融通。南宁三职校对标南宁市、广西、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将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比赛的新资源、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新评价、新内容融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和课程评价中,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显著。近三年,南宁三职校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自治区级一等奖6项,市级一等奖5项。其中2022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计算机硬件与数据恢复项目全国一等奖,这是南宁三职校学生技能比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
三是推进课证融合。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南宁三职校将云计算中心运维服务、JavaWeb应用开发、WPS办公应用等三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引入专业群,将三个证书的考核内容、考核项目、考核标准分别融入教学内容、项目实训、教学评价中,通过课证融合和系统学习,确保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X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进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近三年,南宁三职校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共建成三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点,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超過92.00%,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超过89.50%,企业用工满意度超过92.50%。
四是培养优秀教师。通过项目建设实践,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教学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近三年,南宁三职校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培养了1名广西优秀教师,2名南宁市优秀教师,1名南宁市我最喜爱的教师,1名南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名南宁市教学骨干,1名正高级讲师,4名高级讲师。
五是产出一批成果。南宁三职校依托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建设,以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汇集学校和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共同体,“岗、课、赛、证”融通融合、协同育人,建成教师企业实践基地6个、企业大师工坊6个,完成技术服务4项、技术成果转化5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授权12项,编写活页式教学读本6本(如表3所示)。
经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虽然在推动岗课、赛课、课证融通方面彰显了较大的作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在岗课融通方面,未能对行业、企业及岗位进行常态化跟踪及调研,后续要每半年进入企业调研,及时将人工智能行业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纳入课程教学;在课赛、课证融通方面,当前是每学年对标一次大赛、证书考核进行内容迭代,未能有效将行业的新发展融入其中,后续要每个学期将大赛、证书的新内容、新知识、新考点进行内容迭代、更新、融汇,及时将其反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产教融合方面,虽然校企共同开展了“八个共同”,但还存在校企双元育人动力不足、“合”而不深等问题,在后面的研究实践中,校企双方需本着共建共育共享的原则,构建共融共生共长的命运共同体,深入开展“八个共同”,将校企双元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是一种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模式。它在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作用下,以岗位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以竞赛为助推器,以获得证书为激励机制,将未来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业技能竞赛的要求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使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形成有机对接,从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
[2]张华.校企双元视域下高职电商专业“岗课证赛”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3).
[3]梁永恩.“1+X”证书制度实施背景下岗课赛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3(1).
[4]姜昊,戚建伟.基于“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4).
[5]陈志军,冯向荣,陈静.基于岗课赛证的“数据可视化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4).
[6]余愿.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3(2).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第四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研究发展基地(桂教职成〔2019〕63号)、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为例”(GXZZJG2021A061)、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中职ICT专业群‘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XZZJG2022B103)、2021年度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为例”(2021A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永明(1977— ),硕士研究生,正高级讲师,高级“双师型”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和专业建设;王玲玲(1985— ),讲师,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师资队伍建设。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