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
2024-01-26农珊珊陈新颖
农珊珊 陈新颖
【摘要】本文对积极心理学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困境,提出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路径:引导留守儿童转变认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帮助留守儿童识别优势,提高生活幸福感;构建留守儿童支持网络,建立积极组织系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2-0013-05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该政策出台后,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各地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和发展,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理念已由消极导向转变为积极导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服务,重视培养留守儿童乐观、勇敢、智慧等积极人格特质,是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内心力量以抵御成长风险的有效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探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的路径。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不断扩大且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当前农村地区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无法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难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笔者结合孙婷、夏东雨、白慧慧、徐礼平、李飞等学者的调查研究,并通过实地走访部分村落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负面情绪明显
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深远。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安全感低、自卑、敏感、焦虑等情绪问题。性别、留守时间、监护人等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情绪问题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第一,农村留守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感到自责、恐怖和焦虑,农村留守男孩的敌对心理比女孩更显著。第二,六岁以前与父母分离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论时间长短,留守经历都将对其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六岁以后与父母分离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时间越长,情绪问题越突出。第三,监护人若存在精力不足、照料困难的情况,则不能为儿童提供足够的关怀和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2.心理韌性不足
心理韧性作为压力应对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第一,农村留守女孩的心理韧性高于农村留守男孩。第二,与隔代监护、父亲监护相比,母亲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较高,隔代监护者次之。第三,留守时间越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越低。总体来说,父母教育缺失、扶养方式不当、学校补位不足等因素,极大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
3.人际关系不良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人际关系不良的问题,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第一,亲子关系疏离。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较少,在交流时父母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学习状况,缺少情感方面的关心,长期的亲情缺失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第二,同伴关系疏离。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敢或不愿与他人进行交流。第三,师生关系疏离。部分教师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师生间的交流仅停留在课堂上。
(二)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服务问题
笔者结合牛英、吴杰、尚政康、王一云等学者的调查研究,并通过实地走访部分村落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服务理念落后
农村地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不足,往往在留守儿童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后再采取措施,是消极的问题导向模式。一方面,这种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聚焦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注重矫正而忽视发展,通常将农村留守儿童视为有问题的个体,关注的是消极方面,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自身拥有的优势和潜能。另一方面,该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对象主要是少数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他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被忽视。
2.服务工作局限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是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服务多数以开展心理咨询的方式来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重治疗而轻预防,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措施单一,内容缺乏整合与创新。二是农村心理健康服务的配套设施相对简单,硬件配置和空间配置不齐全。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只有少数农村地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并且缺少用于心理服务的相关设备,不具备来访接待、心理咨询、个案评估和沙盘治疗等功能。
3.专业人员欠缺
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薪资待遇相对偏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加上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较为欠缺。目前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主要力量是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多出于个人热情和兴趣参加志愿服务,随机性和流动性大,并且志愿者缺乏规范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较难完成心理健康专业的服务工作,只能开展浅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困境
1.科学认识不足,农村留守儿童抵触心理健康服务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认识,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神经病”,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看心理医生,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对心理健康服务存在抵触心理。根据夏东雨、张远平等学者的调查显示,每年仅有不到1%的农村留守儿童会因心理问题主动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重视,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导致心理健康服务难以发展。
2.缺乏专业引导,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介入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指个体对当前自我心理健康状态和理想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差距的觉察、认知及评估。受成长环境、社会资源等条件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相对有限,遇到问题时缺乏专业人士的引导,甚至认为自己不存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虽然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能够觉察到自身心理状态并主动求助,但也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既无法自我觉察又无人引导,最终导致自身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介入,情况愈发严重。
3.供需失衡,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未被满足
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可分为发展性需求和矫正性需求,存在发展性需求的个体更倾向于自我提升,矫正性需求则需要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主要集中于问题疏导、认知转变、关系调节、自我肯定、社会适应和压力应对等六个方面,其中既有矫正性需求,又包含发展性需求。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现有服务仍无法满足该群体的需求。因此,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加快构建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合适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势在必行。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服务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突破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新兴科学。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在研究视野上,积极心理学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在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笔者认为,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方面,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积极、针对性更强、更全面的专业服务,从而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战胜消极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转换思维方式,倡导健康理念
1.心理健康服务的理念更积极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德,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将传统的“解决模式”转向积极的“激发模式”。一方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不仅包括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力量,还包括激发积极力量,帮助他们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对服务提供者本身也提出了要求,它要求服务提供者首先要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处于成长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与其建立信任、平等、融洽的合作关系。这一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服务,更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构建有幸福感和价值感的人生。
2.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更强
农村留守儿童在亲子关系、同伴交友、情绪管理、学习等方面普遍存在困难,需要得到较多帮助,然而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存在差异。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服务要求因人而异,切实考虑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提供相应服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能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和内容更全面
积极心理学旨在通过挖掘潜能、培育美德和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个体健康发展,这一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服务目标不仅是心理问题的疏导,还包括农村留守儿童潜能的挖掘、美德的培育和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随着服务内容的拓展,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重要他人被纳入服务范围,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方法也相应地得到发展,使得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得到有效保证。
(二)关注积极层面,扩展服务内容
1.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生活幸福感
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指个体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培养积极情绪是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心理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服务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幸福快乐,通过服务让他们体会到爱和快乐的感觉,而不是简单地修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强该群体的生活幸福感。
2.积极的人格特质促进个人成长
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人格特质是通过情感、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特征。积极心理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服务要求服务提供者以某些人格特质为初始目标,通过激发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美好品质,将这种美好品质转化为优势并加以强化,帮助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生活事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育乐观、美好、信任等积极人格特质,最终实现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康发展。
3.積极的组织系统预防问题产生
群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组织系统。积极的组织系统指能够为个体提供积极情绪体验并形成积极人格特质的系统,该系统有利于个体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积极心理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服务,将工作范围扩展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多角度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问题,力图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实现自我与社会的融合并获得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路径
(一)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转变认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1.培养乐观心态,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具备乐观心态的个体能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来处理生活事件,并从中获得成长,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服务要重点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乐观心态。一方面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以积极的角度看待生活事件。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学会使用倾诉、宣泄、升华等积极应对方式,摆脱否认、回避、自我惩罚等消极应对方式,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进而从生活和学习中体会成功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
2.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提升生活适应能力
心理韧性水平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显著相关,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可以通过正念训练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目标专注力,使其能够在困境中坚定目标,集中精力投入生活和进行学习。其次,可以开展以情绪控制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认识和觉察情绪,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增强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最后,可以教授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学会向家人、朋友求助,与他人共同应对生活事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造心理韧性,进而提升生活适应能力。
(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识别优势,提高生活幸福感
1.制订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自主性不强、缺乏信心、空虚迷茫等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对学习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缺乏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在工作中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全面认识自我,树立积极有意义的目标。通过目标打卡、奖励制度等途径,让留守儿童感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继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改变动机,提高目标执行力,最终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
2.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生活幸福感
兴趣爱好可以扩宽视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是儿童求知探索的原动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服务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开设兴趣课堂、社团活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发挥每个儿童的独特优势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拥有这些优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校应搭建展示的舞台,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充实自我,在实践中感到愉快,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意义感和生活幸福感。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支持网络,建立积极组织系统
1.增加亲子联系频率,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父母关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可在农村进行宣传,鼓励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保持沟通交流,鼓励父母表达对子女的关心和支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心理韧性,使农村留守儿童有足够的力量应对生活的挫折,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
农村学校应在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及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场所,确保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对于已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及时转介至专业心理服务人员处,使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学校教师应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位,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积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3.社会各界进行合理关切,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村留守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他们比普通儿童更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大众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向社会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使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美好向上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也应当给予农村留守儿童一定的帮助,不仅提供物质方面的帮助,还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援助。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经济、物质和人员保障,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是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该群体迫切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理应受到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积极运用积极心理学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积极、针对性更强、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会自立自强,从而快乐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婷,唐启寿,张武丽,等.农村在校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获取现状及需求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
[2]夏东雨,李瑞,贺璐,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心理月刊,2019(14).
[3]白慧慧,王雨晴,孙婉靖.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元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20).
[4]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牛英.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和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徐礼平,田宗远,邝宏达.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与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
[7]李飞,关艳华.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
[8]吴杰.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对策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20(38).
[9]尚政康,贺青梅.基于健康扶贫视域下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9(39).
[10]王一云.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乡村心理健康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上虞区55个乡村心理服务点的調研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
[11]张远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估[D].闽南师范大学,2017.
[12]温金梅,韦志中.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26).
[13]杨集梅,柴洁余.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2(12).
[14]冯发伦,韦嫄,韦京.桂越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新西部,2018,454(27).
注: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1—2022学年博一学科交叉基金项目“合作治理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研究”(BNUZHXKJC-17)、2018年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广西医科大学研究基地)课题“积极心理干预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2018RWB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农珊珊(1999— ),广西平果人,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陈新颖(1978— ),河南焦作人,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临床与健康心理。通信作者:陈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