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价值与路径

2024-01-21李辉源李保国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医学类苏区

李辉源, 李保国, 岳 园

(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一、引言

红医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革命军民在创建、发展红色医疗卫生事业过程中形成的红色卫生文化。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红医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一代代医疗卫生工作者们艰苦奋斗,默默奉献,在救死扶伤过程中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成为人民信任的健康卫士。红医文化的诞生和发展见证了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功能。将红医文化融入医学类院校“纲要”课程,有助于引导医学生了解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创建、发展的艰辛历程,学习先进医疗卫生工作者政治坚定、艰苦奋斗、忠诚奉献的革命主义精神,领悟理想信念的巨大力量;有助于引导他们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意义,深刻理解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立志通过刻苦钻研成长为人民群众可以信赖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健康卫士。

二、红医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及其科学内涵

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医文化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具有其相应的科学内涵。

(一)红医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

1927年,国民党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此后,中国共产党人被迫独立自主领导工农群众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创建根据地,克服一切困难开展武装革命。在中央苏区、川陕苏区、鄂豫皖苏区等苏区的创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各个苏区在开创医疗卫生事业时都面临着六大难题。第一是医疗卫生机构的紧缺。虽然红军当时有随军医护人员负责救治伤病员,但由于军队经常作战、转移,难以建立较为固定、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卫生人员随红军飘忽不定,所做的仅是临时的战地救护、野战医疗,只能说是单纯服务于军事斗争的医疗工作”[1]。第二是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在中央苏区成立初期,由于红军医院存在管理不善、条件差的情况,导致逃兵多、官兵间隔阂加大、红军战斗力减弱的现象出现,对苏区群众产生了不良影响,“减少他们加入红军的勇气”[2]111。第三是医护人员(尤其是医师)极为紧缺。1927年10月,红军在茅坪的攀龙书院建立第一所医院时,整个医院仅有3名医生[3]。相关资料显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医师紧缺的情况在苏区普遍存在。第四是药品(尤其是西药)和医疗器材的紧缺。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导致苏区一些重要的药物和医疗器材十分稀缺,“就是给伤员做开刀、截肢等手术,也是采用原始落后的方法”[4]。据刘荣辉回忆,1928年,他曾因伤在井冈山上的小井红军医院治疗,当时医院里的医疗器材和西药都很少,“内科大多采用中药”[5]。第五是卫生防疫体系的缺位。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苏区未能快速建立健全卫生防疫体系。1932年11月21日发行的《红色中华》上刊登的一则报告指出,由于卫生防疫工作方面的缺陷,在公略县有1 167人死于瘟疫,安远县沙含区有10余人因感染痢疾死亡,数月中宁都县感染痢疾者达1 300余人,赣县更是因为不重视卫生防疫工作,导致多人死亡(数目不详)[6]。第六是对伤病兵的照顾不到位。 1929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当时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问题包括:“全军各部队卫生机关不健全,医官少,药少,担架设备不充分,办事人少与不健全,以致有许多伤病兵不但得不到充分治疗,即大概的初步治疗有时都得不到”[2]110-111。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在建立苏维埃政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革命军民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各个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红军和各地苏维埃政府整合各方资源,克服困难,创建了包括总医院、野战医院、后方医院、兵站医院、预备医院、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残废院、疗养院、中央红色医院、苏维埃国家医院、军区医院、贫民医院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医院,为苏区军民提供医疗服务[7]。第二,建立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在各根据地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过程中,为了巩固党对苏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并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效能,红军部队中设立了医务科、卫生处及军医处等部门对军队中的医疗卫生工作进行管理[8]130-13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下设总军医处管理医疗卫生事务。次年9月,总军医处更名为中革军委总卫生部。此外,1932年4月,中革军委还组建了后方办事处对后方的红军医院、军医处材料科、休养所等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8]137-139。第三,扩充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后备医疗卫生人才。各苏区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时期都普遍存在医护人员较为短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个红色根据地通过招募、动员等方式延揽到了一些急需的医学专家,对他们委以重任,请他们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担任重要职务,做到人尽其才,并在生活上尽量予以优待,鼓励他们安心为苏区医疗卫生建设事业服务。此外,为了培养后备医学人才,1932年1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在福建长汀创建了看护学校[9],同年3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又在于都、南雄一带创办了一所军医学校,培养军医及护理人员[10]。第四,筹集药品和医疗器材。面对敌人的层层封锁,苏区主要通过开辟地下贸易线路、缴获战利品、组织人员上山采药、在白区建立药房买药、自主生产药品和医疗器材等途径获得所需药材及医疗器械[8]307-321。第五,强化卫生防疫工作。在苏区创建过程中,中华苏维埃政府带领军民从建立卫生防疫组织机构、宣传教育及组织军民开展卫生运动三个方面展开了卫生防疫工作。第六,通过悉心治疗、耐心照顾、组织慰问及加强抚恤工作等途径强化对红军伤病员的优待。

(二)红医文化的科学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引领苏区军民创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过程中,红医文化逐渐形成,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通过一代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红色卫生文化体系[8]328。因此,红医文化“是一个包含理想信念、政治品格、优良作风、革命传统、宗旨意识、价值追求、人文情怀、创新精神、路线规定、制度建构、措施落实、设施建设等多维一体的思想体系、精神体系和文化体系”[11]。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医文化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胜利,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的引领下,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工作者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并不断在救死扶伤的日常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了红医文化的内涵。

三、红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医学类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政治可靠、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的重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课是塑造医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涵养高尚道德、济世情怀的关键课程之一,对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将红医文化元素融入医学院校的“纲要”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四史”学习效果

“四史”分别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2016年12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学习“四史”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1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开创及不断发展的历史与“四史”息息相关,是“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医学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医文化元素也是促进“四史”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学习红医文化相关知识,可以促进医学生对于党领导下的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贡献和意义进行了解,并通过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此外,在学习红医文化相关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还能够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建立、医学教育的发展、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步等诸多客观事实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二)有助于引导医学生坚定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进的和平时期,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能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发扬救死扶伤、乐于奉献的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一代代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们坚持职业道德操守,不断强化医德修养,攻坚克难,努力提升治疗水平和技术,为亿万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近百年来,红色医疗卫生工作者们在崇高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不断前行,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当今的医学生出生、成长在一个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时代,拥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但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不良思想和观念(如拜金主义、超前消费、急功近利)也在网络及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意志不坚定、理想信念不牢固的同学容易被这些错误的思想误导并迷失方向,从而出现自私自利、缺乏奉献精神、投机取巧等不良思想和行为。通过学习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创建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前辈医疗卫生工作者们的牺牲、付出和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正是因为一代代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不计个人得失,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才保障了亿万民众的身心健康。他们也会以前辈医疗卫生工作者们为榜样,增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三)有助于增强医学类院校“纲要”课的吸引力

“纲要”课程旨在通过对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十八大以来170余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和探讨,引导高校学生深入学习、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纲要”课在高校各门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就已经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对“纲要”课所涉及的大部分主要内容进行过学习,这种情况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对于“纲要”课教学内容的兴趣不够浓厚。另一方面,医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相较一些公共课程,他们更倾向于将较为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中,因而降低了对思政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医学类院校“纲要”课的教学难度,因此,要培养、提升医学生对于“纲要”课的兴趣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将红医文化引入医学类院校“纲要”课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学生们对“纲要”课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帮助他们提升人文素养。

四、红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纲要”课教学的主要路径

(一)红医文化案例库建设

在高校“纲要”课的教学中,通过相关案例对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经验教训及意义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较为常规而又重要的教学手段。案例的合理引用,不但可以让相关历史人物、事件更加鲜活,更加生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因此,要实现将红医文化有效融入医学类院校“纲要”课教学这一目标,首先要集中力量进行红医文化案例库的建设。一个内容丰富的案例库不但能够为红医文化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参考资料基础,帮助任课教师大幅度提高备课效率,还能够为任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优化教学效果。

1.相关案例的搜集

近年来,随着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对于红医文化研究的不断加强,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并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促进了红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但由于各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划、课程安排等方面存在具体差异,再加上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的、可供各医学院校参考的红医文化方面的案例库著作。因此,各医学院校相关部门和人员还需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结合“纲要”课的教学需要搜集有关红医文化的案例。在案例的搜集过程中,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重视案例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由于“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基于史实,因此,应尽量安排具有历史学学科背景的人员进行材料搜集,因为他们曾普遍接受过较为专业的史料考证方面的训练,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史料进行考证并辨别真伪。此外,在案例的搜集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重点关注正式出版的相关专著。对于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应重点关注主流网络媒体中的资料,因为主流网络媒体对于相关资料的来源、内容、政治方向等重要问题极为重视,对于资料的审核也较为严谨,能够保证相关案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二,选择关联性较强的案例。由于“纲要”课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但同时“纲要”课程的课时又较为有限,因此,在进行甄选时应尽量侧重关联性较强的案例。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在普通群众支持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创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感人事迹作为案例,因为这类案例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对于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2.案例的分类与规范化整理

建立案例库的第二个重要步骤是对搜集到的相关案例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可以大致根据以下三个原则对搜集到的案例进行分类:

第一,以事件发生的时期作为分类依据。由于“纲要”课的内容总体上是按照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演变进程中涉及的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先后设置的,因此,在对相关案例进行分类时,可以考虑按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时间顺序对案例进行分类。例如,可以按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今几个主要历史时期对相关案例进行分类,将属于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案例纳入同一个案例库。

第二,以地域作为案例分类的依据。在以时间顺序为主要分类依据的基础上,各地医学类院校还可以结合学校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对红医文化案例按照地域进行归类。如涉及某一时间段的案例较为丰富,则可以考虑以地域为依据对同一时期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例如,在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相关案例进行分类整理时,四川省的医学院校可以考虑进一步将此时期川陕苏区的案例单独划分出来建立一个案例库。由于川内医学院校普遍存在本省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比例较高的情况,更多地引用涉及四川省的案例一方面可以引导本省学生了解曾经发生在自己家乡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进一步激起他们对于故乡的自豪感和对红医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来自省外的学生学习、了解白衣卫士们在四川这块土地上为当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曾经作出的巨大贡献,并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学习相关历史的兴趣。

第三,按照案例的主题进行分类。红医文化案例的分类还可以根据本校“纲要”课教学的具体教学计划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将案例细分为“卓越医学专家”“模范人物”“卫生防疫运动”“医疗卫生知识宣传与普及”“伤病员救护与安置”“红军医院的创建与发展”以及“抗疫精神”等主题。此外,教研室还可以根据需要将这种案例分类方式与前述两种案例分类方式相结合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即在以案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为依据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以主题为依据进行进一步细分。

为了方便教师在备课环节快速找到所需案例,在完成案例的分类后,还应对案例库进行规范化整理。例如,可以为案例库制作一个目录,在目录中列出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题、案例编号等最关键信息,方便将来需要时查找。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案例的主题、过程或结果所涉及的关键信息为案例提供分析评价和教学建议,“分析评价主要描写案例的最重要、最有启发的点,教学建议则侧重于教师对案例的使用,例如建议在哪些课程或内容、章节中使用,从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从案例库中有所学习、有所获得”[13]。

(二)根据教学计划、内容和进度引入红医文化案例

高校“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医学类院校“纲要”课所涉内容得以实施的主体部分,因此,应着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适当融入红医文化的相关内容。在建立起内容丰富、分类清晰的红医文化案例库基础上,可以教研室为单位召开研讨会,对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红医文化案例的具体细节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在引入相关案例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由于现有“纲要”课教材的内容较为丰富,医学类院校应结合自身“纲要”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进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充分考虑红医文化在医学类院校“纲要”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并对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为红医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学留出必要的教学时间,确保红医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第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引用的红医文化相关案例应与具体教学内容有较强契合度,因为针对性较强的案例能够更为深入地与课本中的其他内容融为一体,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如条件允许,应尽量选取关联性较强并且在不同章节内容之间能够在叙事逻辑上形成前后呼应的案例,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红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进程,并引导学生对红医文化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第四,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任课教师对各章节中涉及的红医文化案例进行论证,集思广益,深入论证相关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组织同学对相关案例进行讨论,则应对讨论所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论证,尽量通过集体的智慧制定出更加适合课堂讨论的话题。

第五,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酌情组织学生就相关红医文化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必要和适当的引导,通过这种互动模式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通过观点的碰撞实现思维的启迪。

第六,教学活动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红医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在此基础上,教研室还应酌情召开研讨会,对教师们在“纲要”课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红医文化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并结合教师们的意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保留效果较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舍弃教学效果不突出的内容和手段,从而达到不断推动红医文化与本校“纲要”课的课堂教学深入有效融合的目的。

(三)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融入红医文化相关内容

总体而言,高等院校“纲要”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和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学校都在“纲要”课的教学环节设置了教学实践,并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特色和优势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实践方式开展“纲要”课的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赢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理解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就医学类院校“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学校可以侧重选择医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红医文化方面的题材作为实践活动的内容。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领导革命斗争至今,在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战线上都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可供参考、选择的案例较为丰富。以四川省为例,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苏区军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在根据地内开创了红色医疗卫生事业,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苏区军民的健康提供了必要保障。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修建的红军医院遗址、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者曾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及文献资料中记载的相关事迹都是“纲要”课开展实践教学的珍贵素材。因此,各医学院校可结合自身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在“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适当融入红医文化的相关内容。至于具体的实践方式,各医学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需要等具体情况选择舞台剧、话剧、读书报告、观后感、人物访谈、历史遗迹考察等多种方式,将红医文化的相关资源和“纲要”课的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从而达到并引导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历史观、加深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伟大意义的理解、增加对高校思政课程的认同度、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网络社会思潮的能力等多重目的。

五、余论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医学类院校开始探索将红医文化融入本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并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出现为红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由于红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尤其是“纲要”课在总体上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还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及医学类院校思政教师不断努力,积极探索,从理论、教学及教学实践三个层面不断创新、突破,推动红色医疗卫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各医学院校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推进红医文化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2021年9月底,红医精神教育联盟、赣南医学院在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牵头举办了全国“红医精神与健康中国战略”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多所医学院校思政教育领域及医疗卫生战线上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红医精神的历史渊源、时代价值、传承路径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这次会议的举办为红医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校际的交流和学习[14],也为各医学院校今后整合优质资源开展红医文化领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此外,在学校的层面上,要实现红医文化有效地融入“纲要”课程,首先需要校领导层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为本校红医文化的研究工作及红医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创造条件,要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引导、鼓励、支持相关部门、研究人员及一线教师长期在红医文化这一领域中深耕。在学院的层面上,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主体部门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宗旨、条件及目标,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优势,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红医文化的科研及教学工作。科研和教学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一方面,红医文化研究理论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指导红医文化教学和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在红医文化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获得的经验又能够促进红医文化研究理论水平的提升。因此,要做到科研与教学并重,实现科研教学一体化,不断在实践中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医学类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