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多元表达
2024-01-05沈爱莉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小学阶段的课程思政要强化学科育人,进行价值导引,让学生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成为永远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拓展课程思政教育形式,优化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多学科融合,课程思政协同化;多主体参与,课程思政专业化;多线路并联,课程思政项目化。
关键词:小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多元表达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小学阶段的课程思政要强化学科育人,进行价值导引,让学生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成为永远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我们要拓展课程思政教育形式,优化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守好育人“责任田”。
一、多学科融合:课程思政协同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指出:“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1]课程思政强调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其他学科也须明确思政育人是自身应有的责任。因此,每门学科都必须坚守学科育人的职责。而育人除了知识以外,极为重要的就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培育,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行的生长。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要增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学校倡导每位教师不仅仅是学科教师,更是“教育”的教师,每门学科都必须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每门学科都必须绷紧思政育人这根弦。因此,学校倡导教师依据教材,挖掘、梳理、整合隐含的思政元素,以跨学科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多学科融合,筑牢课程思政“主陣地”。
2021年12月9日,“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开设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学校“志·行”伙伴成长营以此为契机,协同各学科教师,在充分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基础上,以学校特色项目“弘毅笃行:朱方少年‘童心科创的新北斗行动”为抓手,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天宫课堂”直播,直播课程中,航天员生动地介绍了空间站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直播结束后,学校又以“神舟飞天逐梦·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开展了参观科技馆、打卡科技园等活动,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与此同时,学校美术教师组织学生用画笔描绘未来,举办以“畅想新世界”为主题的科学幻想画展,并对外开放;“小北斗”科学实验站里,学生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小实验;“科学家故事会”则汇集了语文、科学等各科教师,在听科学家故事、读科学家原著、讲科学家成长经历、演科学家故事、学做科学家等丰富的活动中,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学生,燃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成为科学家的热情,筑起他们的科学之梦,激励他们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除了综合实践活动之外,学校在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也强调多学科融合,拓宽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如:学生在劳动社团中学习劳动知识,课后走进“生物智能科技中心”参观学习,帮助社区设计垃圾分类问答手册,提升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破解镇江西津渡“密码”、镇江民俗文化、镇江历史与文化发展等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多主体参与:课程思政专业化
2021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强化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重大主题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重大主题教育所涉及的思政内容抽象且宏大,若不加以科学且专业的转化,难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学校在开展重大主题教育时,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人力资源,以“红色讲堂”的形式,让学生在与多方人员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受到专业的思政内容的熏陶,丰盈情感体验。
建军节前夕,学校开展“朱方少年寻找身边榜样”主题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思政先锋,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认同。经过多轮寻找、筛选,学生发现了两名典型人物,一位是学校的退休教师,他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一位是学校“少年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是一名退役军人,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称号。学生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与两名典型人物零距离交流。他们听退休教师回望革命历程,讲述在战场上的峥嵘岁月。那可歌可泣的历史往事,老一辈军人舍生忘死、奋勇向前的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和鼓舞。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新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初心,“少年警校”校外辅导员捧出他曾获得的一枚枚军功章。学生内心受到触动,不由发出感叹。之后,当他打开另一扇柜门,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百多条洁白的哈达时,学生更为震惊。原来,十多年来,他全心全意为藏族儿童助学筑梦,这些哈达是他收到的最为珍贵的礼物。真实的故事,专业化的讲解,丰富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坚定了学生的报国之心。
学校以红色节日为契机,提供真实的场景,以“红色讲堂”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拉近了学生与思政先锋之间的距离,坚定了他们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信念,开启了他们学习思政先锋的自我发展之旅,使他们最终形成共识: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先锋,“我”也可以成为先锋,进而立报国之志,笃报国之行。
三、多线路并联:课程思政项目化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课程方案》也强调:“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2]社会大课堂里有鲜活的思政素材。学校开展课程思政要注重将课本与现实相结合,横向联动、纵向延伸,在实践活动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社会担当。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以“弘毅笃行”为育人导向,开展“毅行思政大课堂”项目化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镇江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为依托,精心打造出五条毅行主路线:“拥抱家乡”南山北水城市毅行(一、二年级)、“长征精神”红色之旅(三年级)、文化寻根之旅(四年级)、江南稻香劳动路线(五年级)、“最美校园”高校文化毅行(六年级)。毅行主路线的开发,将思政教育贯穿在项目化实践活动中,盘活了社会资源,开发了不同年段学生可视、可听、可参与的体验式思政大课堂;同时,活动以核心问题讨论、重点任务打卡、实践体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探寻家乡文化密码、传承红色基因,使课程思政有了最有力的抓手。
此外,学校与相关实践基地签订协议,保证“毅行思政大课堂”的项目化实践活动长期按时令特色、成长规律有序推进,有章落实,并开发了相关特色路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重大历史节点上,学校以“建党百年正青春 志行少年当奋进”为主题,开展沉浸式学党史的项目化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研究,用双脚丈量英雄足迹。出发前,学校组织学生讨论、制定毅行方案和路线,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组织学生在报告厅观看电影《韦岗伏击战》,更好地了解韦岗战斗的历史,铭记新四军抗日将士的丰功伟绩。在操场举行过授旗仪式后,学生伴随着《突破封锁线》《飞越大渡河》等激昂澎湃的长征组歌,以徒步毅行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一致,到达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下。他们参观韦岗战斗历史陈列馆,进行军事训练,重温那段奋斗的历史。这一项目化主题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学习党史的途径,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深切體会到奋斗的艰辛、团结的重要。同时,激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体现了课程思政的综合育人。
此外,学校还有效利用了当地的红色主题教育馆,开展相关项目化主题实践活动,如:走进镇江方志馆、镇江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开展“红色地标我打卡”“看党史里的镇江”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寻家乡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他们树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定信念。
课程思政的多元表达,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政教育空洞乏味的局面,将思政元素融入学校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浸润到学生每一处生活空间里,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提高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5.
(沈爱莉,江苏省镇江市朱方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