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力:以系统思维促进班级发展
2024-01-02王晓波
【摘 要】研究力是班主任的重要能力,能够促进师生更好地成长。班级建设需要班主任具有系统思维,当下中小学生成长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要求班主任具备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力;教师成长;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7-0043-03
【作者简介】王晓波,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江苏常州,213100)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班主任。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中小学生成长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不断涌现,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也对班级管理的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作为班主任,如何应对带班育人中的老问题、新挑战,真正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呢?笔者以为,这和班主任的研究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一、什么是研究力
研究力,简单来说就是指研究能力,即一个人探究真相、性质、规律等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力就是教师探究教育教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真义、性质、规律的能力。对于班主任来说,其研究力除了聚焦教科研之外,最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研究如何更好地带班育人,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班主任如何运用研究力解决问题
班主任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切实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在实际教育生活中,班主任如何利用研究力解决问题呢?上海市新纪元双语学校李海林校长说:“做工作之前想想学生需要什么,猜猜学生会怎么样;做完工作之后再想想,学生是如我所想、如我所猜的那样吗?如果是,记下来;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清楚了再试验一次。这一次想对了、猜对了,记下来,并且告诉别的老师。”总结起来就是李镇西老师所倡导的“四个不停”,即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閱读、不停地写作。
1.保持思考
班主任的工作更多的是伴随着思考的脑力劳动。这里的思考包括对自己的思考。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教育生活;同时,还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如果思考带有对自己进行检讨、剖析的意味,便成了“反思”。这种反思的能力和习惯是班主任走向成功必不可缺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那么,班主任可以思考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思考“带班”和“育人”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聚焦班级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培养学生的各种策略。当然,还可以聚焦更加细微的日常,比如,班主任应特别关注特殊学生的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特别是失误的地方——再通过反思,将“失误”变成“财富”。
2.坚持阅读
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经过研究发现,“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6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坚持阅读,完全可以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水准。
这里提到的阅读,是指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阅读”,即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突破德育的范畴,延伸至教育学、心理学及脑科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可能会涉及文学艺术、人文历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阅读。比如,某老师为了开发“整理课程”,专门研读了《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家的整理:拯救人生的整理法则》等书,在研读的过程中,她发现“整理”其实并不单单指物品的整理,还包括情绪的整理、关系的整理、思维的整理、金钱的整理……于是,她又进一步研读了《整理情绪的力量》《整理家整理亲密关系》《提升亲密关系的整理魔法》等书。她不仅加深了对“整理”的理解,还打开了新思路,开发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在课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整理”,学习整理物品、整理空间、整理关系、整理情绪、整理思维、整理金钱……一整套课程落实下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技能。
3.持续写作
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是通过对实践的回顾与梳理,获得一种再认识,从而再反作用于实践。说到底,“写作”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懒得动手去做,哪里会有正确的思想产生。”
那么,写作写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中提出:“凡是引起你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要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和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他在持续写作中不断思考,持续探索。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郭文红老师发现一年级班上有个家长总爱指责班级或学校有“霸凌”现象,弄得家长、孩子之间互相不信任。而真正的原因是这个爸爸自己胆子较小,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不安全因素,每天回家总是询问孩子“今天有没有被欺负”之类的话题,最后弄得孩子也疑神疑鬼……许多问题其实源自家长的臆想,在引导帮助这个爸爸之后,她就顺势写了一篇《他为何感到校园处处有“霸凌”》的文章,后来这个故事在江苏电视台的公益讲座中播出,得到许多教师、家长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还是一种研究成果的分享形式,让研究成果能够辐射更多的群体。
三、班主任如何提升研究力
研究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手段。
1.养成追问习惯
刘老师发现小浩经常挤眉弄眼,吃饭时拿筷子的手经常抽动。学科教师也经常向她告状,说小浩不听话,老是在课堂上影响其他人。刘老师多次找小浩谈话都没有改变小浩的行为。“小浩到底怎么了?”刘老师一直心存疑惑,直到她有次读到有关“儿童抽动症”的内容。刘老师一方面查找专业资料,另一方面建议小浩妈妈带孩子去大医院再做一个检查。小浩最终被确诊为“抽动症”,在药物治疗三年后,小浩终于能够控制自己了。刘老师因此养成了追问的习惯,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刘老师遇到问题之后不断追问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的过程。追问是研究的起点,所有的研究都是从追问开始的。班主任只要养成追问的好习惯,都能提升自我的研究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2.形成课题思维
李老师接手新班后,发现班级整体学业质量水平很低。李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每次批改作業时都会逐个分析,给每个学生定制改进方案。一段时间后,李老师发现学生的进步很大。学校科研处建议李老师把“精准到人的学业分析”作为自己的一项研究课题,一边实践一边积累和思考,把思考运用到实践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果然,学期末,整个班级的学业质量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而李老师也有了自己的课题成果。
从李老师的工作方式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重要的提升研究力的方法,那就是课题思维,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作为研究的课题,一边工作,一边研究,以系统化的课题思维带动育人工作。
3.培养成果意识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郭文红老师每天坚持读书,日常注意观察,她围绕一年级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学习、写作,每天写点观察,记录一点思考,一年下来,积累了45个案例,整理后形成了《给一年级家长的建议》一书,该书出版后受到了读者们的一致好评。
这样提升研究力的方式可称为成果意识,梳理成果的过程正是研究的过程。成果,既是研究过程的最终呈现方式,而其梳理过程其实也正是作研究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梳理总结过程中,班主任的研究力才能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研究,既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工作方式,也是专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更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其终极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实现了思维认知的升级和自我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武丽志,李立君,欧阳慧玲.教师研究力的12项修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