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绘“健康圆” 共建“生态圈”
2024-01-02严青周芸婷
严青 周芸婷
【摘 要】在追求全面发展和个体幸福的育人理念指引下,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积极建构区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健康教育生态圈,通过顶层设计发力、学校推进有力、家庭教育助力、社会教育协力,将学生健康教育纳入区域教育改革,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大健康教育;生态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7-0010-04
【作者简介】1.严青,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江苏无锡,214000)德育科科长,高级教师;2.周芸婷,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000)心理健康教研员,一级教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大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以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打造大健康教育生态圈,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以適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一、顶层设计发力,部署“一盘棋”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以下简称区教育局)通过《2022—2025三年工作规划》描绘区域大健康教育生态圈蓝图,推动育人资源的整合工作。每学期,区教育局与区卫健委、区妇联、区司法局等十三个部门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建立工作专班和专家委员库,各部门共享资源、整合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区域大健康教育生态圈的构建。各部门主要领导纳入工作专班,保障日常工作推进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创新评估方式,引入各类社会资源,凝聚育人合力。具体做法如下。
1.制定政策,监督评估
区教育局明确将大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明确大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培养具有健康素养、健康价值观的学生。区教育局指导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与社会专业部门合作,拓展大健康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并通过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大健康教育的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通过定期督导,对学校的大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了解学校实施大健康教育的真实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支持和改进建议,实现学校大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2.学校为主,多方联席
学校教育在大健康教育生态圈建构中发挥核心作用,但学生的成长还受到各方的影响,需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区政府的牵头下,学校作为主阵地,联动家庭、社会,共同推动大健康教育生态圈的构建。以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为例,学校依托原有的生命教育体验馆,在蓝天救援队的支持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少年女子军校项目,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坚定学生不断进取、圆梦中华的理想。
3.培训提升,成果推广
为了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实施大健康教育,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教学方法、评估方式以及如何处理学生的健康问题,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大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实施。区教育局通过组织“生命是一份礼物”大健康教育研讨会、“成长有伴,生命有光”大健康教育课例展示等活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学习借鉴、交流合作的平台。
二、学校推进有力,织密“一张网”
1.打造健康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着陶冶人、启发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学校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营造有生命力的校园环境,支持学生持续发展。各校更新校园体育场地,为学生提供阳光运动时间,目前区域内90%的学校均设置户外健康关心空间。无锡市连元街小学改造了一个大约200多平方米的心灵驿站,学生在课间可以通过玩 “解压小按钮”“翻翻乐”等游戏放松身心。无锡市南湖小学将校园内的树洞涂上了缤纷的色彩,学生课间可以对着树洞吐露心声、发泄情绪。
2.开设跨学科健康教育课程
跨学科健康教育课程旨在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习惯,提升学生健康生活的能力。学科课程蕴含健全人格、珍爱生命等丰富的健康教育资源,学校应对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强化健康教育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跨学科健康教育课程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围绕同一主题设计情境化场域,从学习者中心整合、生活经验整合、学科知识整合、社会经验整合四个维度,促进综合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各学科之间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形成了“情境生发问题—探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模式。
3.组织健康促进活动
为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教育讲座、体育运动、营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活动,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每学期组织禁烟禁毒演讲比赛,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定期组织开展“好家风 健康行”故事征集比赛,无锡市通德桥小学开设“好心情加油站”活动。
4.提供专业心理支持
区域内学校与有资质的专业心理机构签约,心理社工入驻学校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情绪疏导、学习力训练、危机识别等服务。同时,学校与区域内医院合作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服务。以无锡市梨庄实验小学为例,该校新市民子女较多,家长忙于生计,缺乏对子女的健康引领。在心理社工的支持下,学校开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持续性小组团体活动;组建了四至六年级“心灵小太阳”同伴支持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学生学习助人自助的基本知识,宣传心理支持热线,开展健康宣传活动。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心理社工与学校教师联合,组织家长会谈,为家长提供专业帮助,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稳固的支持系统。
三、家庭教育助力,拧成“一股绳”
学校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指导,改善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提升家庭健康教育的质量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素养,全力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1.系统全面的家庭教育培训
区教育局依托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育资源、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家庭教育实训经验,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7天线下集训+21天线上打卡+90分钟现场讲座考核的系统训练,提升讲师的授课能力,助力家庭教育的科学实施。2023年9月,50位梁溪区家庭教育指导师深入学校,为全区近10万学子的家长提供了50余场高质量的讲座。家庭教育指导师邀请家长参与讨论和交流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指导家长发现养育孩子的更多可能性,激发家长的教育智慧和力量。
2.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
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不同生活场景下学生的健康状态,增进彼此的信任。学校结合“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2023年9月,全区入户家访近2万户,线上沟通近5万人,学生覆盖率100%,教师覆盖率100%。各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各类亲子活动,如无锡市连元街小学的“让爱住我家”亲子小游戏、无锡市古运河实验小学的“小脚丫丈量运河”亲子徒步、无锡市通江实验小学的“通心粉”家庭剧场等,家长在亲子活动中提升了对大健康教育的认同感。
3.数字化的资源共享平台
区教育局依托“溪心慧育”服务号,每周向家长提供有关大健康教育的热点信息、资源和培训机会。学校招募家长志愿者,担任学校健康教育活动的指导员、辅导员或义工。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的“聊聊吧”就是学校家长志愿者提供的心理辅导服务,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扰、舒缓心理压力。
四、社会教育协力,凝聚“一家亲”
1.健康教育机构的支持
学校引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围绕育人目标,分年级、分层次设置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切实提升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实效。无锡市运动协会、心理协会、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等与各中小学校开展项目式合作,进行体育特色学校打造、最新脑科学知识宣讲、校本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运用指导等。
2.社会组织的参与
社会组织为学校提供如青春期教育、女童保护、亲子拓展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和培训,协助学校开展优质的健康教育活动。无锡市夹城里中心小学与社会组织合作,社会组织定期为学校提供健康能力提升的教师培训,提供特需家庭的入户家访,引入妇联资源进行爱心捐款等,学校的健康教育需求得到了满足,社会机构也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3.爱心企业的支持
大健康教育生态圈的建设还得到了一批重视人才培养、关心关注教育的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学校与企业共创协作机制,共建健康教育场馆,共享教育资源。无锡市从心农业建立一亩“梁”田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实践体验,让学生完整经历选谷、育苗、插秧、生长、收割的全过程。无锡市双河新村小学与无锡爸爸糖有限公司合作,通过介绍公司艰苦奋斗的过去和回报社会的当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做事。在无锡王兴记公司的中央厨房,学生化身小厨师,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感受食物的珍贵。
近年来,无锡市梁溪区大健康教育生态圈构建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一是形成了更为友善的成长环境。大健康教育生态圈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各种健康教育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学会解决冲突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二是引导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通过定期的健康教育指导和教育资源共享,家校协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三是构建更为广阔的发展路径。健康教育强调全人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区域大健康教育生态圈构建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在行政力量的推动、学校的有力执行、家庭和社会的全力支持下,学生的成长环境变得更为宽松,学生的幸福感增強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指标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闫希军.大健康与大健康观[J].医学与哲学(A),2017(3):13-16.
[2]王家宏.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1):6-14.
[3]申曙光.健康中国建设的理念、框架与路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7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