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讽刺手法及教学价值探究
2024-01-02陆彩霞
陆彩霞
摘 要 《范进中举》是一部富含讽刺手法的文学作品,对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前后的生活和心态进行鲜明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本文分析了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探讨了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与当代社会的共通之处,以及对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能力。《范进中举》不仅引发了读者对封建社会弊病的思考,也为当代社会的反思和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 教学价值
《范进中举》作为一部意义深刻的讽刺小说,以其独特的笔触,勾勒出封建社会中的人与事,将历史映照到现实,将人性剖析到骨子里。通过对主人公范进的中举经历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的描写,小说不仅在封建社会的底色上勾勒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在其中折射出人性的喜怒哀乐、虚伪的面纱以及对权力与地位的执着追求。
一、讽刺手法在《范进中举》的运用
1.强烈的对比手法
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描写是《范进中举》中讽刺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前后的生活、行为和心态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们追逐功名利禄的现象。
在范进中举前,他家境贫寒,生活困苦,为了应试不得不向岳父胡屠户借盘费,却被耻笑和责骂。然而,范进中举之后,富贵降临,摆脱贫困,地位也发生巨大变化,他得到邻居们的簇拥和乡绅的倾情赏识。这种贫富对比凸显了封建社会中功名利禄的巨大吸引力和社会地位的不稳定性。在中举前,范进因为贫困和屡试不第而丧失了自信,在向胡屠户借盘费时,因受到责骂变得更加自卑和怀疑自己。中举之后,范进的心态发生戏剧性变化,从最初的不敢相信到喜极而疯,再到胡屠户用打嘴巴的方法治疗范进的疯症。这种转变凸显了功名利禄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如何引发个人情感的波动,体现了时代的荒谬。另外,社会地位变化也导致邻里间人际关系的虚伪转变。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是嘲笑和责骂,毫不看重;中举后,他对范进恭维和讨好之态尽显,揭示了虚伪人际关系中的功利因素,即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逐。还有邻居们送礼祝贺,乡绅赠送财物,张乡绅甚至亲自拜访和恭维。这些行为都展现了人们趋炎附势、追逐权贵的本质。
2.细节描写的讽刺性
(1)描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过程。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描写,展现了他内心的喜悦和情感的激动,夸张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荒诞和讽刺的意味。范进得知消息前,他抱着家里唯一的一只母鸡到集市去卖。这种行为显示出他贫困至极,与中举之后的富贵对比更加鲜明。邻居们听到他中举的消息后,以转告的方式让他得知这个喜讯。这种情节的曲折性加强了范进的不相信和怀疑,增加了情节的戏剧性。范进一开始难以相信这个好消息,因为过去多次尝试都未中举。他内心的不敢相信和对耻笑的担忧交织在一起,使他的情感更加复杂。当他确认了中举的消息后,他喜极而疯,昏厥、疯跑、跌入泥塘。这种行为的夸张和怪异让人感受到他内心强烈的喜悦。作者通过描写范进的行动、言辞和邻居的反应等细节,增强了喜极而疯过程的生动感。通过对范进喜极而疯过程的描写,作品呈现了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理产生巨大冲击的现实,以及范进这个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荒诞情感,传达了对科举制度和社会伪善的批判。
(2)胡屠户的细致描写。对胡屠户接受赠礼的描写,展现了他的虚伪和趋炎附势的本性。当范进将银子赠送给胡屠户时,胡屠户紧紧攥住银子,表现出他对财富的渴望和贪婪。这一细节凸显了他看重金钱的一面。胡屠户假意推让范进的赠礼,以显示自己的谦逊。这种推让既是礼节,也是一种社会习惯,但胡屠户的内心早已被贪婪占据,所以在看到赠礼的银子数目后先推辞,很快转为接受,并极力恭维范进。胡屠户在接受赠礼时,低声下气,姿态做作,夸大自己的谦逊和感激之情。这种做作的表现暴露了他的虚伪和势利。胡屠户的行为和态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趋炎附势和功利心强的现象,强调了人们在社会地位变化面前的虚伪。这一描写方式有力地加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凸显了社会风气的荒诞和可悲。
二、教学价值探究
1.理解讽刺文学的意义
讽刺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手法,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嘲笑、批评或揭示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等。在《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中,讽刺的写作手法帮助作者刻画人物、揭示社会弊病以及表达主题。
通过对范进和胡屠户等人物的讽刺,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功名利禄的毒害,以及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迎合权势、利益的虚伪一面。胡屠户的虚伪、谄媚和利己主义,以及张乡绅等人的趋炎附势,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并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通过讽刺手法,作者对范进和胡屠户等人物的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范进的喜极而疯,表现出他对科举成功的痴迷和珍视,胡屠户的虚伪则揭示出他的见利忘义和趋炎附势的本性。这些讽刺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动机。讽刺手法强调了作者的观点,使得读者更容易领会作品的寓意和传达的价值观。小说通过范进和胡屠户等人物的对比,凸显了科举制度的荒谬性。讽刺手法的夸张和幽默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范进的喜极而疯和胡屠户的虚伪都是极端的表现,讀者会感到愤怒、嘲笑或反思。情感共鸣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关注度,使他们深入地思考其中的问题。
2.培养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也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篇小说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深刻地理解社会,拥有批判性的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深入思考其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如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虚伪的态度、科举制度的荒谬等。学生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在小说中是如何通过人物和情节来体现的。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类似的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学生通过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将文本与现实联系起来,看到封建社会中的某些问题今天仍然存在。最后,教师可以组织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学生通过写作作业、演讲等形式,对小说中揭示的社会问题表达观点,或者提出自己对类似问题的见解。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并将自己的观点清晰地传达出来。
通过对《范进中举》中讽刺手法的深入探究,学生理解了封建社会中的荒谬和虚伪,也培养了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无论是走进古代小说中的世界,还是审视当下的现实,讽刺文学都是学生洞察人性、理解社会、改善世界的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和欣赏这样的文学作品,学生将更加明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思考变革的方向,从而为社会赋予更多的温暖、公正与希望。
[作者通联:江苏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