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量笔墨书写弟子史可法偏题了吗?

2024-01-02曹加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偏题败笔

曹加明

摘 要 《左忠毅公逸事》中,作者方苞以大量笔墨书写史可法,并不偏题,更非败笔。这些笔墨正是对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与精神的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之笔。“伏案”的史可法,展现左忠毅公的惜才之心——爱才伯乐,独具慧眼;“及试”的史可法,凸显左忠毅公的选才之举——为国选才,干脆果决;“探监”的史可法,突出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谋国之忠,不屈之毅;“流涕”的史可法,衬托左忠毅公的伟岸人格——不惜己身,心怀天下;“守御”的史可法,烘托左忠毅公的精神魅力——率先垂范,薪火相传;“躬造”的史可法,表现左忠毅公的高瞻远瞩——传承情志,选贤举能。

关键词 《左忠毅公逸事》  学生质疑  偏题  败笔  正面刻画  侧面烘托

教学《左忠毅公逸事》时,有学生小声地嘀咕着:“本文主人公是左忠毅公,可是作者方苞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左忠毅公的弟子史可法,特别是文章第三、四节用了整节篇幅来写史可法,有些偏题了吧,这是不是文章大家方苞的败笔呢?”笔者听了这一质疑之后,且忧且喜。忧者,是因为提出此番疑问的学生显然还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真正读懂作者方苞独特的表达形式与深远的用意;喜者,是因为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品悟文本的重要契机。

于是,笔者及时追问:“大家觉得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弟子史可法是否偏题呢?这是否算散文大家方苞的败笔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揣摩文中关于弟子史可法的笔墨究竟是想表达什么,这与左忠毅公是否有关系。”学生在深入品读思考文本后,发现文中寫弟子史可法的笔墨虽多,但是其实这些笔墨亦是在或直接或间接地展现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与精神。因此,该文既不偏题,也不是作者的败笔。

一、“伏案”的史可法,展现左忠毅公的惜才之心——爱才伯乐,独具慧眼

《左忠毅公逸事》的开篇就已经直言:“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很显然,此段中虽然写到了史可法,但那是在风雪严寒之时,低调地微服出行,尽忠职守的左忠毅公在“视学”中发现的勤学并颇有才华的青年。总而言之,此时的笔墨直接刻画左忠毅公独具慧眼的惜才、爱才伯乐的形象——“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一个“即”和一个“为”字,将左忠毅公在发现青年才俊之后当即“解貂覆生”并为青年后生掩上门防寒的惜才形象展现出来。

也就是说,“伏案卧,文方成草”的记叙固然可以表现青年史可法的勤学攻读的形象,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是要借此来引出左忠毅公“即解貂覆生,为掩户”的惜才之心、爱才之举和难得的慧眼。

二、“及试”的史可法,凸显左忠毅公的选才之举——为国选才,干脆果决

而写到“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一关乎史可法的笔墨,亦是为了凸显左忠毅公为国选才时的干脆与果决的鲜明形象。左忠毅公在担任科举主考官的时候,没有优柔寡断,而是直接且干脆地选录了青年才俊史可法。这并不是冒失或轻率之举,而是在“视学京畿”时“阅毕”史可法的文章草稿之后,已然将史可法的文采见识印入心底,因此,左忠毅公才在“吏呼名至史公”之时,当即选录了史可法。

左忠毅公不仅选录了史可法,而且还“召入,使拜夫人”,当着夫人的面直言:“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也许有学生会纳闷:难道左忠毅公是想趁此机会拉拢史可法,以结党营私吗?当然不是,左忠毅公毫不顾及自己和夫人的面子,当着史可法的面与夫人说“吾诸儿碌碌”,这是何等的坦荡;左忠毅公直言“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这又是何等的直率,他是要借此机会直接激励史可法继其“志事”——忠贞报国,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

三、“探监”的史可法,突出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谋国之忠,不屈之毅

而当“左公下厂狱”“被炮烙,旦夕且死”时,史可法想方设法,终于得以“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进入阉党的监牢中看望左忠毅公时,作者方苞借助“探监”的史可法之眼,刻画了左忠毅公在遭受阉党的炮烙之酷刑后,虽然被折磨得“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但是依然凭借着内心的坚毅决不屈服的形象。

同时,看到前来监狱探望自己的爱徒史可法,左忠毅公一反先前“即解貂覆生,为掩户”时的温情脉脉的一面,而是对史可法厉声痛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为何前面呵护青年才俊史可法时是那般温情,此时却如此无情呢?难道左忠毅公被阉党折磨得思维错乱了吗?当然不是,左忠毅公此时厉声斥责、驱赶爱徒史可法速速离开的原因正是其在倍受折磨之时丝毫不为自己和家人着想,而是心系国家。急于驱赶史可法,正是其要在此危急关头为国留才,留下史可法这样的可以“支拄”“国家之事”的栋梁之才,这也正是左忠毅公谋国之忠的充分体现。因此,作者方苞是借“探监”的史可法,突出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谋国之忠,不屈之毅。

四、“流涕”的史可法,衬托左忠毅公的伟岸人格——不惜己身,心怀天下

作者还记叙了看望恩师回来的史可法“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史可法为何“流涕”甚至还经常流涕呢?不是史可法脆弱,而是史可法被恩师左忠毅公的伟岸人格深深触动了。为师所感的史可法一想到恩师的耿耿爱国之忠心和坚毅的人格,于是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左忠毅公深受炮烙之酷刑的折磨,在深创巨痛之中,丝毫没有屈服于阉党的淫威,而是坚决捍卫正义,坚毅地抗争,心中始终对国家忠心耿耿。甚至在弟子前来探望自己时,不过问家人的近况,仍心系国家,要驱赶史可法迅速离开监狱。简言之,左忠毅公心中没有饱受折磨的自己,没有家人,有的只是他牵挂不已、忧虑不已的“国家之事”。

恩师左忠毅公的忠贞爱国、坚毅不屈的伟岸人格,深深地感染、触动着史可法,因此,史可法才经常“流涕”,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一侧面衬托,极为有力地凸显了左忠毅公的“忠毅”精神和伟岸人格。

五、“守御”的史可法,烘托左忠毅公的精神魅力——率先垂范,薪火相传

被恩师感动的史可法,不仅是被感动于心,更是积极地落实于行动。“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身为朝廷一方大员的史可法,没有耽于享乐,而是身先士卒、体恤士兵——“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甚至在部下劝他“少休”时,他感慨万千地说:“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恐愧吾师的肺腑之言,展现的正是恩师左忠毅公人格精神的薪火相传,警示着史可法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那深情呵护弟子的恩师形象,那貌似无情地怒斥驱赶爱徒而为国留才的国士形象,那虽然“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却毫不屈服的志士形象深深地烙在史可法的心中,让他自觉地从恩师手中接过“忠毅”爱国的精神火炬,在“奉檄守御”时恪尽职守,这烘托出了左忠毅公的精神魅力,因为“恐愧吾师”,所以史可法要坚定地活成恩师所期望的国之栋梁模样!

六、“躬造”的史可法,表现左忠毅公的高瞻远瞩——传承情志,选贤举能

文中还特意写了史可法在恩师离世之后,没有忘却情义,而是在“往来桐城”时,“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躬造左公第”的史可法不仅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国之栋梁,而且还有情有义,在恩师为国捐躯之后不忘“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这侧面烘托左忠毅公的高瞻远瞩——既为国家选拔了可以“支拄”“天下事”的栋梁之才,亦为社会选出了有情有义的真君子。

当然,知恩图报并不是当年左忠毅公选拔史可法的初衷,但史可法的感念师恩、有情有义,无疑也从侧面展现出左忠毅公当年的独具慧眼。因为,一个不知感恩的冷血之人是难以成为真正的爱国者的。简言之,作者正是通过“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的史可法形象来侧面烘托左忠毅公的高瞻远瞩——左忠毅公所选拔的不仅是堪当国之大任、可以“继吾志事”的国之栋梁,亦是感念师恩、有情有义的真正的君子。

《左忠毅公逸事》中,作者方苞以大量笔墨描写史可法,并不偏题,更非败笔。经过细读探究的学生发现,这些笔墨正是对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与精神的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之笔。“伏案”的史可法,展现左忠毅公的惜才之心——爱才伯乐,独具慧眼;“及试”的史可法,凸显左忠毅公的选才之举——为国选才,干脆果决;“探监”的史可法,突出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谋国之忠,不屈之毅;“流涕”的史可法,襯托左忠毅公的伟岸人格——不惜己身,心怀天下;“守御”的史可法,烘托左忠毅公的精神魅力——率先垂范,薪火相传;“躬造”的史可法,表现左忠毅公的高瞻远瞩——传承情志,选贤举能。

[作者通联: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偏题败笔
抓住关键,反复推敲
写 字
还原
准确界定核心概念规避“偏题”“跑题”
改画
层层推进,马到成功
立准原点 系统构思
败笔
我的老师有神功
浅谈小学高年段作文如何避免偏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