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针灸大成》中章门穴的临床应用
2023-12-31于振邦卢庚辰
于振邦,卢庚辰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355)
《针灸大成》是由我国明代著名医家杨继洲总结的明代以前各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著作[1],对章门穴主治功用有丰富详尽的记载。本文通过分析《针灸大成》中关于章门穴的文献记载,总结章门穴的定位、操作方法与主治病证,以期为现代医家提供一定的理论及临床指导。
1 腧穴定位
章门穴的详细定位记载于《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其言:“大横外,直季胁肋端,在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1]302该定位与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第2 版《经络腧穴学》所描述的“在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基本一致[2]200。
2 特定穴属性
章门穴具有多种特定穴属性。《针灸大成·五脏募穴〈聚英〉》记载章门穴为脾之募穴[1]327。《针灸大成·八会》记载:“脏会章门。”[1]327章门穴还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可治疗肝经与胆经的疾患。《针灸大成》明确章门穴在腧穴中的重要地位。《针灸大成·标幽赋〈杨氏注解〉》言:“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1]51主张选取“门、海、俞、募”之类腧穴治疗脏腑病,其中脏腑病取俞穴、募穴的治法历来无争[3]。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俞募配穴可治疗脏腑病。“门”,开也,通也。“章”,障也。“门”指的是经气出入的门户,经气由“门”直入体内,输注于脏腑,与相邻脏腑的联系密切。躯干部为脏腑所居,俞穴、募穴均位于躯干部,章门穴亦位于躯干部,针刺章门穴可开通四面之障,疏通痞塞之郁气,治疗诸脏郁结之症[4]。总之,章门穴在治疗脏腑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操作方法
《针灸大成》记载章门穴的治疗方式有针法、灸法两种。关于该穴的针刺深度,《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分别是“针六分”和“针八分”[1]302,但与《经络腧穴学》中记录的直刺0.8~1寸基本相符[2]200。对于灸法则有多种不同的论述。《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有“灸百壮”“日七壮,止五百壮”和“灸三壮”3种不同的论述[1]302,《针灸大成·穴法〈神应经〉》则记载为“灸日七壮,至二七壮”[1]342。这4 种论述用灸量的差距较大。《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记载:“有足厥阴之章门焉,灸不可不及,不及则不免有气血壅滞之嫌。”[1]109在对章门穴使用灸法时,应施用大灸量,防止因为灸量不足而导致气血壅滞,产生胸胁胀痛等不良后果。
4 临床应用
章门穴属足厥阴肝经,可治疗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的疾病,例如胸胁胀痛、目痛等;又为八会穴之脏会穴,对五脏的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又为脾之募穴,对治疗脾胃病有突出的作用;又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可治疗部分胆系疾病。以下结合临床具体分析章门穴的临床应用。
4.1 肝胆系疾病 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会出现胸胁疼痛、癥瘕、积聚等病证。针刺章门穴可以疏肝理气,治疗肝失疏泄造成的疾病。有关章门穴的单穴治疗记载,如《针灸大成·百症赋〈聚英〉》指出“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1]41,认为章门穴对胸胁胀满疼痛有治疗作用。研究表明,于章门穴行穴位注射可以治疗第11肋尖综合征[5]。章门穴可配伍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以调畅气机,疏通郁结的肝气,恢复肝脏疏泄的职能,如《针灸大成·治症总要〈杨氏〉》记载章门穴配伍支沟、外关穴治疗胸胁疼痛[1]394。肝气郁滞,疏泄失司,气滞不行则生痰、瘀,痰瘀聚于咽喉易生梅核气,可用章门穴配伍天突穴及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治疗[6]。《针灸大成·治症总要〈杨氏〉》还有关于章门穴配伍手足少阳经腧穴治疗伤寒胁痛的记载,盖因伤寒中少阳病多伴胸胁胀痛,取手足少阳经腧穴可疏通胸胁气机,配伍章门穴以缓解伤寒胁痛。《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记载章门穴可主治“胁痛不得卧”“胸胁痛支满”[1]302。肝气亢逆,升发太过,会出现胸胁走窜胀痛,甚或突然昏厥。《针灸大成·胸背胁门》有关于章门穴配伍期门、丘墟、涌泉等穴位治疗胸连胁痛的记载[1]372,盖取章门、期门穴可降上逆之肝气,取下部远端穴位如涌泉、丘墟等穴可引肝气下行,从而治疗胸胁痛。《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记载章门穴主“少气厥逆”[1]364。《素问·调经论》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7]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上逆。取章门穴泻肝亢盛之阳气,使气血得降,从而治疗厥逆。《针灸大成·痹厥门》还记载了章门穴配伍阳辅、临泣穴治疗厥逆的内容[1]364。肝气郁滞,可导致血行不畅,气郁可化火,易导致癥瘕、积聚、瘰疬等。《针灸大成·疮毒门》记载章门穴配伍少海、手三里穴等治疗瘰疬[1]387,盖因少海、手三里穴均有疏散风热的作用,章门穴亦可疏肝、清泻肝火,故配伍使用。研究表明,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运用章门穴针刺拔罐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取效快,疗程短[8]。
4.2 心系疾病 心主血,肝主藏血,脾主统血,三脏紧密联系。章门穴属肝经,又为脾之募穴、脏会穴,对于肝心同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针灸大成·心脾胃门》记载章门穴配伍曲泽、大陵、神门等心经与心包经的腧穴可治疗心惊恐[1]360。《灵枢·本神》言:“肝气虚则恐。”[9]24心慌,自觉惊恐,与肝气虚有关。章门穴可补益肝气,消除恐惧。
4.3 脾胃系疾病 章门穴为脾之募穴,擅长治疗脾胃疾病。脾主运化,可以将水谷精微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筋肉皮毛[10]。如果脾气的运化功能减退,消化谷食和输布精微物质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会造成腹胀、泄泻、痞胀、便秘等疾病。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常单取章门穴,例如《针灸大成·胜玉歌〈杨氏〉》记载“痞满脐旁章门决”[1]46,认为独取章门穴能治疗由脾胃运化失司导致的腹胀满。针对痞满虚证,宜用章门穴健脾助运,散痞消满。《针灸大成·治病要穴〈医学入门〉》记载灸疗左侧章门穴治疗痞块的方法[1]331。《针灸大成·肿胀门》有“伤饱身黄:章门”的记载,指出章门穴可以用于治疗小儿因进食过多伤脾造成的面黄腹大,常配伍保和丸以消食导滞,加强健脾消积的作用。《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记载了章门穴的主治疾病,其言:“食不化……不嗜食……吐逆,饮食却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灵枢·脉度》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9]52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不欲饮食,消化功能低下,导致完谷不化。胃气主和降,当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时,会出现呕吐、呃逆等病证。独取章门穴可健脾和胃,调畅中焦气机,治疗脾胃不和、痰湿阻滞证。章门穴常配伍腹部腧穴治疗脾胃疾病。《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言:“气在于肠胃者,取之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1]302章门穴配伍中脘、足三里穴可治疗肠胃气胀。章门穴为脾之募穴,中脘穴为胃之募穴,二者合用,可调胃健脾,使中焦枢机得利。研究表明,采用温胃汤加减联合温针灸中脘、章门穴的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胃痛,降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1]。采用浮针联合募穴、合穴(中腕、足三里、天枢、曲池、章门、阴陵泉穴)埋线的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可降低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脂肪百分率及瘦素水平[12]。《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记载了用章门穴配伍气海灸治疝病的病案[1]302。下焦有寒,导致脐下至心皆胀满,呕吐烦闷,不进饮食,灸章门穴可健脾助运,灸气海穴可温下焦阳气、祛寒,疏通郁滞,使胀满得除。《针灸大成·杂病》记载了针刺章门、上脘、关元等穴治疗鼓胀、气胀、寒胀、脾虚中满等疾病[1]388。《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7]188鼓胀与气胀皆由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导致水液停聚。章门穴与足三里穴合用,养脾胃之元气,助脾之升清及胃之和降,使阻塞于中焦的水液流通,水肿得消。寒胀则因脾胃虚弱、脏腑偏寒所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刺取章门、足三里等穴,结合灸法如神阙灸,可以更好地温脏散寒,也可取远端腧穴进行温针灸,使热力更好地刺激腧穴,达到温经散寒的目的。对于脾胃虚弱、中焦不通所致的中满,可用章门穴配伍期门穴以疏泄中焦气机,同时联用经方半夏泻心汤消除痞满。
章门穴可以与肢体远端腧穴配伍治疗部分疾病。《针灸大成·肠痔大便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杨氏〉》均记载了用章门穴配伍太白、照海穴治疗便秘。太白穴为脾经之原穴,可健脾气,助运化;照海穴为肾经腧穴,可滋肾阴。三穴配伍可治疗脾肾阴虚型便秘。《针灸大成·伤寒门》仅用照海穴配伍章门穴治疗“秘塞”[1]341。盖秘塞主为阴虚所致,而脾未有虚损,故未取太白穴。《针灸大成·肠痔大便门》记载用章门、足三里、公孙等穴治疗肠鸣腹痛[1]350,《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记载章门穴能“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1]302。肠鸣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章门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治疗便秘,又可以治疗腹泻,可用于治疗肠梗阻[13]、溃疡性结肠炎[14]、肠易激综合征[15]等。俞募配穴是治疗脏腑疾病的常用方法,章门穴常配伍脾俞穴治疗脏腑疾病,如牛锦锦等[16]使用章门+脾俞、期门+肝俞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韩捷等[17]使用章门+脾俞、期门+肝俞、中脘+胃俞治疗气滞血瘀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薛丹等[18]使用章门+脾俞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均取得满意疗效。
4.4 肺系病证 中焦脾胃化生津液,上传于肺,肺气宣发肃降,布散津液于全身,若中焦脾胃化生津液不足,则易致肺气不利[19]。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则会出现各种肺部疾患。足厥阴肝经循行上于肺,与肺联系密切,故针刺足厥阴肝经腧穴可治疗部分肺系病证。章门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又是脏会穴,故针刺章门穴可治疗肺系疾病。《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记载章门穴主治胸胁支满、喘息[1]302。盖因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津液无法上传于肺,肺失宣降,导致支满、喘息,甚至胸痛。针刺章门穴可健运脾胃,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4.5 肾系病证 足厥阴肝经“入毛中,环阴器”;足厥阴之别“循经上睾,结于茎”;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故足厥阴经筋与前阴的联系密切,可治疗前阴疾病。章门穴为脏会穴,可治五脏疾患,肾系疾病亦在其主治范畴。《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记载“溺多白浊”[1]302。白浊是指在排尿后或排尿时从尿道口滴出白色浊物的病证,部分患者排尿时伴有疼痛,多发于青年男性[20]。脾主运化水液,当脾失健运,水液无法在人体内正常运行,则易内生湿浊。湿性重浊趋下,易伤及人体下部,湿气下注精窍,则成白浊[21]。肝主疏泄,可以助脾运化输布水液。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司,气机不畅,则会影响水液输布,导致水湿内停,久郁化火,肝经之实热下注精室,导致白浊。针刺章门穴可健脾助运,疏肝理气,故可治疗白浊。《针灸大成·治病要穴〈医学入门〉》记载灸两侧章门穴可愈肾积[1]331。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导致积聚;积块结于肾,则成肾积。艾灸两侧章门穴可疏通五脏气血,助肝脾疏泄运化,疗肾积。
4.6 虚劳 《针灸大成》关于章门穴治疗虚劳的记载只有1条:“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1]46经年指的是长年累月,劳怯为虚损劳伤,此处应是对五脏皆虚导致的多种疾病的概括。此处痞满为虚损劳伤致气虚而满。章门穴所治疗的虚劳多属后天失调、久病失养等,多与脾胃损伤有关。
4.7 肢体经络疾患 脾在体合肉,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全身肌肉赖于精微物质的营养滋润,发挥其运动功能。当脾失健运,四肢营养缺乏,则倦怠无力,甚则痿废不用。肝在体合筋,若肝气与肝血不足,无法濡养筋脉,则运动功能减退。针刺章门穴可以疏肝理气止痛,健运脾胃,既能助肝气濡养筋脉,又能助脾气濡养肌肉,故可以治疗四肢倦怠无力与背腰痛。《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主治·考证穴法》记载:“腰痛不得转侧,腰脊冷疼……脊强,四肢懈惰……肩臂不举。”[1]302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章门穴配伍肾俞、大肠俞等腰部腧穴,以及昆仑、承山等腧穴,可以治疗腰痛;配伍阴陵泉、阳陵泉、公孙等腧穴,可以治疗四肢懈怠无力;配伍肩髃、肩髎、手三里等腧穴,可以治疗肩臂不举。
5 小结
在《针灸大成》中,章门穴的定位为“大横外,直季胁肋端,当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其针刺深度为“六分”或“八分”;其用于灸法,应保证有足够的灸量。章门穴归属足厥阴肝经,临床主治范围较广,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足厥阴肝经循行经过足背、小腿内侧、膝、大腿、阴器、胸胁等部位,故章门穴可治疗肝区疼痛、腰腿痛等疾病。②章门穴为脾之募穴,可治疗多种脾系疾病,且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治疗腹胀痞满、虚劳、便秘等疾病,又可以治疗泄泻。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③章门穴为八会穴之脏会穴,对五脏疾病有治疗作用,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五官疾病等,如脂肪肝、糖尿病、肝硬化腹水等。④章门穴还可治疗部分小儿疾患,对于小儿伤食身黄、小儿疳积有较好疗效。在现代临床中,医者应掌握章门穴的特点,精准辨证,在《针灸大成》的处方应用基础上,丰富章门穴的临床主治范围,更灵活全面地应用章门穴,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章门穴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