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3-12-30董世强
董世强
【摘要】小学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家教育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知识内容的类型较多、范围较广,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载体.而主题式教学是伴随素质教育理念落实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将主题式教学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多元化的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深度学习的动力,有效提高其各方面的数学学习技能.基于此,文章从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合理确定教学主题;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凸显主题教学价值;设计生活教学主题,深入理解数学原理等角度,对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小学数学;运用研究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教材的课节安排开展教学,确保学生在每节课中都可以学到新的数学知识,以实现数学学科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但这样以一课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不利于发掘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伴随学科新课改政策的落实,教师应以主题式教学法为核心讲解数学知识,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和归纳,将每课学习内容与单元知识相结合,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同时教师需灵活选择学习主题,在探究多元化数学主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思维,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一、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数学相较于小学阶段其他学科来说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数学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目的性,而主题式教学模式下,“主题”就是鲜明的目的,因此教师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使数学课堂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通过组织不同的学习主题活动满足小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数学思维与灵活性的解题意识.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间都有极强的衔接性,因此教师应以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性作为学习主题,借此构建层次化的数学教学课堂,依托不同的数学主题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了解数学公式和原理的产生过程.这样不仅能兼顾教育大纲的教育要求与学生的个性诉求,还能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理解与应用数学知识,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拓展知识理解视角.同时在不同的教学主题的引领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会得到明显提升,这有利于突破以往被动式学习模式下数学认知的局限,能够推动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建构.
二、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合理确定教学主题
学生的实际能力是指学生在开始下一阶段学科学习前所具备的知识积累和探究能力,学生的这一能力在以往学科教育中极易被教师忽视.并且我们通过对学科教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可以明确,学生在理解新的学科知识时,需要以学习经验和旧知识作为辅助,这样能够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实现课堂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因此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基础确定主题式教学模式下数学学习的主题.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在对不同主题的思考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以实现数学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应坚持主体性原则组织主题学习活动,在对学生思维发展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层次化的主题教学目标,使全部学生都可以在教学主题的指引下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在培养多元化学习素养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以便充分挖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智力潜能.
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百、千和万等大数,掌握将大数转化为相等小数的方法,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用于衡量物体数量的大数.学生对于数字和数字单位尚未形成清晰的认知,在解决数字转换和单位换算类问题时会出现许多错误,尤其是在对千和万这类单位进行换算时容易出错,因此教师在围绕本课知识进行备课时,应将本课学习目标与单元教育目标结合,并联系其他单元相关数学知识,通过科学规划设计确定适宜的数学学习主题.学生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擺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主题由浅入深,一目了然,学生在认知中才能由点到面完全理解千和万等大数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增加主题教学特色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信息技术的完善,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基于信息技术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式教学,用信息技术形象化、立体化的教育优势呈现数学原理的探索过程,以便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相较于其他学科内容来说,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在主题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用投影或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教材中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直观呈现出来,为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更多空间,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为例,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字母表示数和等量关系的基本内容,具备认识方程的经验积累,但是在提到方程时,许多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并且缺乏对教材例题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前将教材例题相关要素设计为动画.比如,动画开篇为一个两端托盘都空无一物的天平,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天平左侧被放上一个10g的砝码,右侧被依次放上一个2g的砝码和一粒樱桃,画外音:“咦?樱桃的质量是多少呀?”小女孩率先出现,用手指着天平说:“天平好像一个等号呀,它的左面和右面不就是等量关系吗?”话音刚落,小男孩入场,说道:“那怎么列方程呢?”小女孩顺势答道:“只要把等量关系中的樱桃质量换成x就可以了!”小男孩恍然大悟,说道:“10=x+2.”画面中同时出现方程字幕,动画也到此告一段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题场景图,也没有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而是播放引人入胜的动画,营造信息化主题学习氛围.学生瞬间被动画内容吸引,聚精会神地看画面、听对话、想字幕,在两个“主人公”的思维启发下,自然而然地对“设未知数”“列方程”产生初步理解和好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以进一步活跃教学氛围.之后,教师可以再次打开动画,以相同的“画面+背景音”形式引出教材中的“4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00克”与“2000毫升的一壶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200毫升的水杯”场景图,以及教材中的小女孩、小男孩关于“设每盒种子的质量为未知数y”“设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为z”的设想,继续借助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对其他例题的主动探索.
(三)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凸显主题教学价值
虽然新课改相关教育政策提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但教师在学科教育中的引导性作用仍然不能忽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才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并配合相应的习题训练巩固知识掌握成果.因此在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对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在明确自身教育定位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和引导,以加深学生对数学主题的理解.教师在合理发挥引导作用的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绪和状态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数学主题和学习形式,避免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产生逆反心理.相较于其他阶段学生来说,小学生由于学习经历少和认知思维尚不完善,普遍存在贪玩好动的特征,且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合理把握学生的这一学习特征开展教学引导.同时教师在结合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设计教学主题时,还应以数学游戏和学科竞赛等活动方式作为主题教学的辅助,推动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便借助合理引导提高学生在主题式学习中的参与意识,为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依据题目列混合算式的思路,掌握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确定运算顺序的方法,并用数学语言描绘出混合算式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分别根据课时具体内容设问,如在第一课时,针对教材情境图,教师提出“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信息”“如果你是一名小顾客,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如果不限制每种食品的购买数量,你准备每样食品买多少呢”“如果依据你的想法进行购物,怎样计算你需要付的总钱数更快更简单”等.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联想,克服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使课堂主题式教学生动活泼.而在讲解完混合运算规则相关知识后,教师应以四则混合运算为主题组织班级数学竞赛,依据班内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不同将其分为相应的学习小组,各小组需要完成大屏幕中的一列混合運算习题,最终计算错误率最低的小组为获胜方.在完成主题竞赛活动后,教师应合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改正计算错误,以便充分发挥主题式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四)设计生活教学主题,深入理解数学原理
学科教材是承载不同知识内容的容器,而生活是巨大的知识宝库,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数学教材就包含了不同时期教育学者的智慧结晶,是教育学者在对生活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的数学规律,是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综合.因此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搜索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素材,以此为基础建构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主题,以便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取相应的主题教学实物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化学习资源的搜集中,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可以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多角度探究数学规律,以便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学习意识.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周长”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周长的概念,初步掌握计算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在正式开始教学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带有三角形和正方形形状的物品,如牛奶盒、三角形西瓜和正方形的魔方等,将这些生活物品作为学习本课周长知识的教学用具.在以周长为核心的主题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有周长”“日常生活里是怎样测量不同物品周长的”等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与课前准备经验.之后,教师出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教具,引导学生用软尺量出这些生活物品的周长,再用计算公式计算出其周长,将二者对比以验证周长公式推导的正确性,从而实现对数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在这种生活化主题教学下,学生将生活经验应用于数学学习,不仅能拓宽数学认知视域,还能培养多元化数学思维,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培养数学应用品质
数学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对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有强调:“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意义.为此,教师可以依据数学的本质与课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一方面,教师可以活用教材课后习题,拓展课外习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聚焦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既在书本上应用数学,也在生活里解决问题,避免“书本化”“题海战术”的僵化实践,还能领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魅力和妙用.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为例,在第四部分“利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便可设计“有趣的利率”实践主题.主题任务包括:认识利率、妙用利率、寻找利率.“认识利率”活动环节,以教师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地分析百分数在利率中的应用规律为主;“妙用利率”环节,教师结合教材课后习题与课外习题资源,设计下方的“解决问题任务单”;“寻找利率”环节,教师布置任务:走访周围银行,调查其最新的存款利率情况,思考如果将你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两年后,你怎样才能得到更多利息.
“百分数的应用———利率”解决问题任务单
1.淘气前年10月1日把8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年利率是2.79%.到期后淘气应得的利息是多少?
2.李叔叔购买了五年期的国家建设债券20000元,年利率是3.81%.到期后李叔叔应得到的利息有多少元?
3.张强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两年,当时两年期的年利率为4.5%,到期后,张强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学生有顺序地进行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也主动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利率问题,数学应用意识大大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圆满实现“培养学生实践素养”之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科教育价值,有利于深入发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认知潜能,便于推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在数学课堂中的落实.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和学习基础,通过设计信息化、生活化、实践化等多元化的学习主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以便提高数学教学的延展性.另外,教师也要在主题式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借助问题、竞争等引导策略推动主题活动,凸显其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翁日尔.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例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2):80-82.
[2]张志雄.小学数学板块式教学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2):83-84.
[3]栾洁.“互联网+”背景下数学文化教育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J].中国新通信,2021,23(24):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