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创新性改革

2023-12-29薛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创新改革社会教育博物馆

薛丹

摘 要:新时代下,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应结合广大群众对历史文化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创新性改革的新思路,思考如何通过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更深入地为群众送去丰富的文化大餐。文章分析了博物馆传统社会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并以齐文化博物院为例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创新改革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25

1 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提升人们精神素养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博物馆从业人员应紧跟时代步伐,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进行创新性改革,充分完善和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1.1 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论意义

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即社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宽。博物馆通过多种方式搭建与基层群众的沟通桥梁,增强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一方面为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博物馆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播和创造,构建博物馆服务的产业链,即基地化、集体化、市场化的新发展道路,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现实意义

博物馆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将馆内的各类文物资料通过移动数字展板和具象化的文物模型带到博物馆展厅、展厅以外的各类场所,以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让其与文物、历史文化深入接触,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哲理。寓教于乐,博物馆社教活动传达的不仅有历史文化,还会让受教者享受快乐、拓宽视野,甚至成为文化的讲述者和传承者,这也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流动博物馆因展览内容简明扼要、展览手段轻便的特点,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流动博物馆展览旨在把一次性的“送文化”变成常态化的“种文化”,以文化權利的实现带给老百姓内心满足和持久的幸福感,真正实现文化走向大众,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传统博物馆教育方式和存在的弊端

2.1 展示形式单一

传统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以实体博物馆展览为依托。传统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其将社会效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因而在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跳脱出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只是追求简单的文物展览。以文物进行实体展览,文物通常陈列在展柜、展架上,相关人员开展信息解说,在这种模式下,虽然文物信息被十分详尽地呈现出来,但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公众必须到博物馆,难以享受更现代化的展览服务。展览是博物馆最常见的展示方式,但新时代博物馆的宣传形式绝不仅限于展览,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把握住新时代的脉搏,顺应新时代的要求。

2.2 互动形式单一

讲解员的解说长期以来一直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博物馆文物展览中,文物通常陈列在展柜之中,公众与文物之间隔着冰冷的展架,讲解员对观众进行单向信息输出。偏向于灌输式的解说方式造成游客的参与性不高,思考积极性受到局限,体验感也会降低,特别是面对学生群体,无法激发孩子们的参观兴趣,制约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这种形式下,公众难以与文物产生共鸣,感官体验不足,不能全方面、深入地了解文物。

3 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形式进行创新性改革

3.1 提升讲解员整体素养,展示博物馆文化魅力

讲解员是文物和历史的代言人,是一座博物馆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游客与博物馆之间的桥梁纽带,讲解员的作用毋庸置疑。博物馆展厅内丰富的陈列、深厚的历史内涵都需要通过讲解员的语言才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一名优秀的讲解员通过精彩的解说对博物馆内的文物进行充分讲解,在加深游客对博物馆印象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让游客对当地文化和地域建设有深刻的认识,间接提升了博物馆和城市的知名度以及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游客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因此讲解员应该具备因人施讲的能力。讲解员在解说和宣传过程中须做到以人为本,面对不同的群体及时调整讲解思路和讲解方式。例如:面对低龄儿童,可以通过展示文物模型、表演情景剧等方式与他们一起在探究与体验的乐趣中学习文物知识;面对留守老人,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文物故事、历史典故讲给他们听,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面对党员干部,可以更多地宣传法治、廉政等思想,让他们能够受到教育和启迪。灵活多变的讲解形式可以让不同的群体产生了解博物馆的欲望,能够再满怀喜悦和期待走进博物馆。讲解员通过生动的表达和强烈的感染力让游客融入其中,焕发博物馆社教功能活力,充分展示博物馆的魅力。

3.2 开展“六进”工程,建设流动性博物馆

偏远地区、农村基层和特殊群众是博物馆教育不易普及的群体。博物馆“六进”工程是实现社会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受教育权利,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偏远地区,可实行流动博物馆倾斜,到这些地区进行义务宣讲,让博物馆教育能够真正走进生活,成为人们了解历史和现实的有效途径。

博物馆“六进”工程的启动,让文物“走出去”“送上门”,“送”文物和服务到群众中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为更多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流动展览更好地解决了文物宣传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文物展览与群众零距离,充分实现便民、亲民服务,让更多群众享受文化大餐。齐文化博物院成立了专业讲解团队,除了在博物馆内展览讲解及进校园外,还深入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等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为留守老人、基层党员、志愿者们送上文化盛宴。

博物馆应积极探索流动博物馆建设的新思路,结合广大群众对历史文化的不同需求对流动博物馆的运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思考如何通过博物馆社教活动更深入地为群众送去丰富的文化大餐。

3.3 挖掘传统文化,打造主题教育基地

3.3.1 打造法制教育基地

齐文化是浩瀚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出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齐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崇尚法治,依法治国”,其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主要体现在姜太公、管仲、晏婴、齐威王和稷下先生的法治思想中。特别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一方面强调“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齐国的统治者都主张用法治代替人治,用法来规范行为,强调治国要以法律制度为准则,实行法律化、制度化。《管子·明法解》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荀子·君道》曰:“法者,治之端也。”《慎子·君臣》曰:“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齐文化中重视法治、崇尚法治的治国思想,包含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法治原则、法治文明等成果,虽历经三千多年,依然历久弥新,对当前法治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近年来,齐文化博物院深入挖掘齐文化中蕴含的法治元素,充分汲取齐文化“以法为治”的法治思想精髓,建成了集旅游、娱乐、法治文化、道德文化为一体的齐文化博物院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旨在为社会打开一扇了解齐文化法治思想的窗口,使广大干部群众从中更多地汲取齐文化法治思想,自觉坚守法治、信仰法治,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齐文化博物院编写了8700多字的讲解词,设计印刷了宣传手册,并多次为政法干部开展齐文化法治思想教育宣讲,丰富了博物馆社教功能的实现方式。

3.3.2 打造廉政教育基地

齐文化博物院打造廉政教育基地,注重创新表现形式,通过实物、照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增强廉政文化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廉政教育基地按照齐国历史发展顺序,对姜太公、管仲、晏婴及田齐时期代表人物的廉政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展示,突出表现了各个人物所代表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廉政思想特色,如姜太公的“正己化人,以身作則”,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晏婴的“廉为政本,清廉如水”的廉政思想和其自身“持廉守正、厉行节俭”的高尚节操等浓厚的廉政文化。参观者可以从中感受到齐文化廉政思想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可以感知廉政思想文化对国家兴盛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深切体会到“廉政则国兴”的历史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熏陶。展厅设置了“德廉测试”“廉政承诺”等多媒体互动场景,参观者通过参与知识测试等,体验传统廉政文化和当前反腐倡廉新要求。廉政教育基地编印《临淄·齐文化廉政教育基地宣传册》,详细介绍基地概况和齐文化廉政思想内涵启示,向参观者免费发放,进一步提升廉政教育成效。

3.3.3 打造社科教育基地

齐文化博物院作为山东省十大优秀社科教育基地之一,近年来充分发挥资源、场馆和平台优势,以各类创新服务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教育活动,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的新路径。2021年,齐文化博物院举行“泱泱齐风 礼润人生”新时代文明实践入学升学礼。入学升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仪式,对于新入学的少年,古语云“开笔破蒙”,对于考入大学的青年,古语云“金榜题名”。这项仪式是对父母望子成材期望的表达,也能让入学新生感受到“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明礼”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奠定良好根基。

齐文化博物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培养学生的桑梓情怀和报国之志为魂,以“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明礼”为支点,深化入学升学仪式的文化内涵,精心设计仪式环节,以文化的力量触动心灵。入学升学礼活动的成功开展,对推进社会科学普及载体建设,拓宽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教育覆盖面,不断提升广大中小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4 依托文化特色,建立区域性研学体系

研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层面,强调的是学习的实践性,是目前国家大力支持的一种学习模式和教育改革措施,成为文化、旅游和教育深度融合的一种方式,成为多年龄段人群,特别是以小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学习和旅行方式,成为目前方兴未艾的一项事业,是一种新兴、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

3.4.1 深入调研,统筹规划

精心设计研学体系,完善各项研学制度。齐文化博物院成立研学旅行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研学旅行的实施工作,统筹引领各项研学实践工作有序开展。对学校、旅行社、研学机构展开深入调研,了解各个群体研学旅行的实际需求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形成调研报告。经研学旅行领导小组成员多次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对博物馆开展研学游的意义、目标、原则及课程内容和安全保障方面提出具体方案举措,主要面向学校学生,结合学校教学任务,设计学生专项课程。在此基础上采取“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策略,先联合本地中小学进行试点,提炼和挖掘部分先进典型课程,再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扩大博物馆研学游的整体覆盖面。明确研学受众主体,按年龄段灵活安排研学旅行,以小学三、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主体,先行先试,探索团体研学旅行活动。

3.4.2 突出特色,多元建设

精心设计富有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研学课程要与学校课程进行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只学不旅”或“只旅不学”现象,构建走出课堂、校园,走进博物馆、社会的研学课程模式,让博物馆成为学生校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齐文化博物院依托齐文化、蹴鞠文化、车马文化资源,充分了解学生的课标设置,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出主题多、质量高、特色强的齐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形成区域性研学课程。为丰富研学实践活动内容,齐文化博物院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与姜太公祠纪念馆、管仲纪念馆等单位合作,努力拓展中小学生传统法治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平台,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3.4.3 严密组织,明确责任

研学旅行領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研学旅行的实施工作,制订科学有效的安全保障方案与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严格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齐文化博物院根据自身情况,特制定三方评价反馈表,通过课后研学评价和意见反馈获悉研学用户的真实感受,随时改良教学内容,确保了研学教育基地的教学质量和研学水平。

齐文化博物院现有社会教育人员中拥有高素质、高学历的培训讲师16人,主要负责三方面工作:一是齐文化、蹴鞠文化的教育宣传及齐文化党政授课等相关工作;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结合中小学教材中齐文化内容,设计人性化课程并因材施教,每年为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并开设“齐有此礼”“齐有拓哉”“见贤思齐”“乐在齐中”“鞠世无双”五项研学课程,培训讲师均持有研学导师证;三是依托流动博物馆品牌走进学校、社区、军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齐文化博物院拥有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管理员7人,主要负责社会教育活动策划、志愿者与“博物馆之友”会员的管理及自助语音导览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齐文化博物院社会教育人员配置合理且满足教育工作需求,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5 建设社会教育依托点,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

3.5.1 打造学术型宣传途径

挖掘齐文化中蕴含的各类元素和深刻内涵,举办高水准传统法治论坛、讲座等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旨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高度重视齐文化与当代社会建设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3.5.2 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打造当地文化品牌,将社会建设与传统文化、行业文化、文明创建等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形式、打造特色。充分挖掘齐法治文化的资源优势,科学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齐文化大餐。可以在文化旅游、特色饮食、特色娱乐等方面借助现有资源,将更多的标志性传统文化符号、创意元素融入城市设计,高质量推动齐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打造并推广本土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传承弘扬齐文化的时代价值。

3.5.3 加强新媒体宣传能力

拓展“博物馆+全媒体+社会力量”合作空间,打造新媒体传播模式。积极吸引中央等重要媒体平台介入推广,拍摄相关法治专题片、宣传片等;以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吸引新华社、人民日报、大众网等新闻媒体积极报道相关展览资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大众性优势提高主动宣传能力。如今,大家都深刻感受到了媒体传播的变化,网络短视频横空出世,备受欢迎。齐文化博物院紧跟时代潮流,开设微信公众号,在抖音、B站注册账号,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为广大群众送上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的齐文化法治文化课,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对话”传统文化,在感受齐文化法治思想魅力的同时,增进对脚下这片土地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5.4 启动“线下+线上”模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VR、AI等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平台,对文物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多种形式的展示。同时通过线上渠道带给大众不一样的体验感受,这种体验方式不仅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还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到一个新层面。

4 结语

新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观众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应不断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创新和改革。博物馆开展的各项社会教育活动应该符合广大群众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开展博物馆各项社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展现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云鹏.博物馆教育功能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0(12):57-59

[2]李雅洁.内蒙古“流动数字博物馆”基层巡展服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创新改革社会教育博物馆
博物馆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