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

2016-10-18刘晓敏

中国市场 2016年33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改革

刘晓敏

[摘 要]201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连续四年处于个位数增长甚至更低的区间,这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首次。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尚未找到新的强劲增长点,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减速,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与此同时,培养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文章从国内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求创新改革的方向,探索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人才培养;创新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279

1 我国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将培养创新意识、塑造创新能力以及注重实践应用作为培养目标。然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下,这一目标很难得到落实。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不强

各所高校在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方面,不仅要满足其数量要求,更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而当前的培养模式并不能提供当今经济形势下所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性人才。正因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各个地区外贸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进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人才需求的规模和质量也不同。但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因为所培养的专业性人才不能很好地服务地区,造成地区资源浪费,人才流失。

1.2 教学模式不注重实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没有很好地衔接,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本身对实践就有很高的要求,很多知识在理论中只能一知半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而且我国的外贸公司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大多是刚刚进入国际市场甚至尚未进入国际市场,由于经验不足,它们更需要那种一进入企业就能独立操作,为企业服务的专业性人才。他们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出现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师资队伍薄弱,教学实操设备缺乏,实习机会不多,缺乏实习基地。

1.3 教学体系落后,课程内容不易衔接

第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实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将老师置于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以其理论授课为核心,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广而不深,忽略了各个课程之间的重叠和关联,造成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各个课程之间相对独立,不注重教学时间的衔接。同时课程内容陈旧,并不利于学生更新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当今经济形势的能力。

2 我国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方向的探索

2.1 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需求的目标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对专业性人才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多个方面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原则,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充分体现有机整体的优势。同时在国际贸易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一致,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

2.2 以能力与素质齐头并进为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同时专业性人才的素质是在掌握相应能力后得以提高。在确认培养目标、营造教学环境、实施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工作上,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要求,为后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储备足量的理论知识。

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要紧密结合,进而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是使学校和外贸企业相互合作,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与此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要注重科研工作。

3 我国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路径探索

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相结合,构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3.1 结合社会需求,创新“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的双重需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校企合作”成为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同时,“校企合作”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第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的。比如建立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培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享资源的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同时,企业也可以选派优秀员工到各学校进行再学习。校企双方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和在追求经济利益平衡上达成共识。

第二,学校要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支持政策,积极拉动地方性重点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同时,因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殊性,有一定数量的校友已经有自己的外贸公司,所以要利用好校友会,将校企合作的想法灌输给校友们,实现互利共赢。

3.2 构建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强化理论和实践结合

要构建一支善于创新、自愿奉献、理论功底扎实、具有一定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软实力。一是选拔部分教师进行深造,培养他们成为学术和教学的领头人,学习最新的国际贸易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二是让部分教师进企业锻炼,对其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他们参与全国性岗位资格考试,同时为了让教师熟悉外贸行业的最新动态以教授给学生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学校还要为教师与企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创造机会;三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在新教师独立授课前不仅要做一段时间的教学辅导工作,也要去听资深老教师的课学习教学方法,同时对新教师提供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培训;四是实行“双导师”制,聘请校外优秀企业家担任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校外导师。

3.3 革新教学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3.3.1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制度是指在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学历资格证书,还必须至少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有助于培养出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基本职业操作技能,熟悉行业运行,并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全方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人才。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为社会提供急需人才。在本专业,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推荐学生考取报关员证书、报验员证书及外贸单证员证书外,还可以讲授一些与考证相关的内容。

3.3.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

在教学方法上,融“教学做”一体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在教学模式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做”为主的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就像是在企业中一样,只给你任务或样本,需要学生自己用所学知识设计完成任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对常设教学大纲进行研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制定适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标准。

3.3.3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第一,在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中应推进双语教学。响应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所以我们在开设“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市场营销”外,还应开设“外贸英文函电”和“外贸英语洽谈”等课程。

第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模拟”“国际结算”等应用性强的课程,应该安排1/3左右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企业实习和实验室模拟流程两种方式,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采用前期基础统一培养,后期订单式与自主式专项培养。为达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由教务统一安排,将基础知识和基础性专业知识在大一至大二期间统一培养,后期的专业性课程采用模块化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选定的方向系统地组织学习。

参考文献:

[1]佟敏,张红辉,夏百玲.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案例的设计与使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2]王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芮桂杰.一般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08(5).

[4]杨德云,艾莹莹.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贺州学院学报,2013(2).

[5]温一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4).

[6]陈祥明.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Z].2011.

[7]王兰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北京经济贸易大学,2014(9).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改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探究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性改革模式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