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物预防性保护应用
2023-12-29董彧
董彧
摘 要:文章重点以唐山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为例介绍文物预防性保护实际应用中的业务规范,通过对当前文物保护发展及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明确文博行业主流文物保护做法,为读者了解博物馆文物保护方面知识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防性保护;包装;运输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13
文物是几千年来人类研究古代文明的活化石。唐山博物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不仅仅局限于环境控制、防火和防盗等方面,还注重文物的防腐、防虫、防霉等方面的保护。近年来,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迅猛,陈旧的藏品管理模式、经验已不能满足当下的保护需求,需要对新问题、新理念、新要求重新思考。唐山博物馆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基础上尝试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藏品管理思维。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基础手段。谈到预防性保护,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保护。所谓保护,一是有效地控制环境使文物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二是使现有状态保持相对稳定,防止损害扩大。保护的第二层含义是带有修复之意的,通过有效修复,让文物可以继续保存和陈列展示。文物预防性保护重在预防,通过运用科学仪器对存放环境进行科学检测、分析、研究,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建立预防机制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1 防震预防性保护项目
唐山博物馆是一所地市级综合博物馆,设立于1996年,展厅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目前正积极申报一级馆。
当前,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点在于确保馆舍的安全,并没有针对馆内的文物进行安全设计。此外,博物馆建设时也未考虑地震对馆舍结构和文物藏品的影响,缺少对地震危险性的分析、实验和计算。唐山博物馆在申报防震项目前采用的传统防震措施没有经过防震验算,一旦发生地震,文物受损风险难以预控。
唐山博物馆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地震频发。国家新近颁布的规范标准以及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要求:要为处于地震带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配置防震保护设备。唐山博物馆主要珍贵文物分布在“唐山历史”陈列展厅和地下文物库房,防震需求迫切。2018年8月,唐山博物馆保管部申请了“珍贵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项目”。在国家财政局、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和唐山市文物管理處的大力支持下,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项目顺利实施,依据防震安全评价结果,针对展厅易碎、易倾覆珍贵文物配置隔震装置,对“唐山历史”陈列展厅一层11台中心柜(图1)、20台沿墙柜(图2)及该展厅二层5台中心柜及4台沿墙柜进行防震升级改造。传统“地震动+文物”的文物防震设计太简单,不够安全可靠,应采用“地震动+馆舍+展柜+文物”的全系统地震作用分析及个性化安全设计。独立展柜底部采用隔震底座,通过延长展柜系统的自振周期,降低地震作用,满足文物防震安全性能指标要求。对于沿墙通柜采用通柜内展台隔震(即采用多个隔震展台架起一个平台的方案,在文物与展台之间隔震)。同时开展地下4号库房防震安全设计,提出库房防震区域设计方案,配备60个隔震型防震储藏柜(图3),文物储藏柜底部采用隔震底座(图4)。为达到文物防震安全性能指标要求,可以通过延长柜体的自振周期来降低地震作用。此外,通过在并列排布的储藏柜之间设置螺栓连接,形成整体,增强独立储藏柜的整体性,也可以增加系统的耐震性能。隔震装置与地面采用膨胀螺栓连接。唐山博物馆还对库房内的装饰材料进行了改造,四面壁体安装了调湿板,也被称为“调试魔方”,总面积为122.77平方米。当湿度增大时,调湿材料可以吸收一部分湿气,降低空间的湿度;随着空间湿度的降低,也会将储存在板内的湿气放出,使环境湿度增大。双向呼吸保证了局部空间的动态湿度平衡,达到调节库房湿度的目的。调湿板的不燃性、甲醛以及TVOC的含量都经过了专业机构检测。
2 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数字化项目
博物馆内保存文物的环境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等空间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等多方面。为了确保文物的保存环境稳定,需要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管理。
唐山博物馆在环境监测方面采取了多种创新措施,使用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在线上实时监测展厅、文物库房等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变化,及时发现环境异常并进行调整,保证文物的安全。例如,唐山博物馆应用温湿记录仪检测记录全年库房温湿度变化,重点库房配备恒温恒湿机。应用温湿度记录仪(图5)、数字照度仪(图6)测试光照条件是否符合文物标准,应用甲醛测试仪(图7)和VOC空气质量检测仪(图8)测试空气质量参数。文物库房采取了多重保护措施,如安装火灾报警器、灭火器、自动喷水系统等,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查,安排专人负责库房文物的安全保护,多角度安装了监控设备,加强了安保巡查力度,这些措施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唐山博物馆正在向河北省文物局申报文物数字化项目,未来将建成数字化文物库,开展虚拟展览等。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重建,将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文物的随时查阅,实现了文物的多维度保护和利用。虚拟展览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唐山博物馆通过开展虚拟展览,运用三维空间游离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全球观众展示文物,提高文物的传播和利用价值,丰富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形式。
3 文物包装囊匣配置解决方案
文物的包装对预防性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选择文物的包装时,不仅需要考虑包装材料是否对文物本体造成有害影响,还需要考虑包装材料是否具备缓冲文物保存微环境波动等预防性保护功效。因此,在对文物进行包装的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材料和包装设计,以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唐山博物馆常用的文物外包装有航空箱、木箱、囊匣、包装纸盒等,并在内部用无酸材料将文物包裹,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放置防潮剂、除氧剂等,包装外部有文物信息编号及图文说明。如何科学、合理、规范地针对每一类型文物的材质、重量、制作工艺、受力结构、外形特点,再结合现有保存情况通过规范的运输方式,综合制定出个性化包装方案是文物保护的重点。
2008年,唐山博物馆为馆藏的珍贵文物和部分重要文物制作了文物锦盒(图9),但这些锦盒是在当地的非专业文物囊匣公司制作的,已有不少囊匣已经开胶,并且这些囊匣未经除酸处理,给文物安全存放带来隐患,需要更换专业的文物保管囊匣。虽有一些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手段,但离文物科学保护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当时馆内文物预防性科技保护手段较为落后。为解决这一难题,唐山博物馆于2016年2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珍贵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控与囊匣配置解决方案”文物保护项目,为394件/套珍贵文物设计制作了可平稳囊匣内微环境湿度和基于环境友好型的无酸纸包装盒(囊匣)。
囊匣又称为“锦囊”,囊匣原本分指两物,“囊”的本意是指一种软质口袋,可以用来储藏物品,通常使用纺织品或皮革等材料制作,可以直接将其包裹在物品外部以保护其免受冲击和破损。在古代,“匣”又称为“柙”“匮”“箱”或“椟”,通常指用竹木或金属等硬质材料制作的小型箱子。由于形状规整,非常适合用于固定、存放和携带物品,一件或多件储存在囊内的物品需要放进匣子中保存。囊匣一般由箱体(图10)、防震层、衬里(图11)三部分组成,具备保护文物、兼顾藏品安全和美观的特殊装潢包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外观造型也属于装饰品,是古代文人雅士欣赏艺术品的载体。早期的囊匣制作工艺大多是父传子承,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竹木制、金属制囊匣沿用了到明清时期,热爱古玩的人越来越多,对包装所用囊匣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审美化。以前的木囊匣为纸胎、木胎外裹锦缎的锦匣所取代,这种变化与文物收藏、书画装裱、书籍装帧等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目前囊匣的常用盒型分为摇盖式囊匣、折页式囊匣、天地盖式囊匣、函套式囊匣、卷轴式囊匣以及柜架式囊匣。对于陶器、瓷器类文物,因其具有器型多样、易碎的特点,及对囊匣内微环境要求相对不高的特点,可使用摇盖式和天地盖式囊匣;对于竹木、漆器类文物,因部分漆器容易出现失水形变、漆皮起翘脱落的问题,可使用摇盖式囊匣;对于金器、银器、古玉器类小件器物,可使用密封盒保存。囊匣和密封盒内针对不同文物加调湿剂或吸附剂,按照25g小包装复合硅胶调湿剂的调控容积能力,考虑文物囊匣能够达到的密闭性状况,在部分对环境敏感的文物囊匣中各放置2包调湿剂、2包吸附剂和1包除氧剂,定期更换。
对于未上级的瓷器类藏品在应对简单运输、打包环节,唐山博物馆在库房藏品实际管理中,为节省经费开支,像瓷器的包装使用普通的瓦楞纸箱作为外包装箱,内部用聚乙烯泡沫塑料、丝绵、珍珠棉、报纸等材料作为填充物,用胶带封存外纸箱。
4 交流展中文物运输保护
无论是短途还是长途,藏品的运输都应遵守相关规范。将藏品移出库房时,应保障藏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要避免人为盗抢等破坏行为的发生,同时防止包装运输过程中的任何碰撞和损伤。唐山博物馆2013年开始举办“唐山皮影”主题系列交流展,展品为清末民初唐山驴皮影,致力于把全国各地优质文化引进來,将唐山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传播出去。馆际交流展的运输方式采用公路运输,由馆内工作人员包装藏品,列出详细清单,制作装箱单。在运出馆时,由本馆安保部专人、专车负责,交由专业文物运输公司运输,事先与运输公司签订保密和运输协议以及保险合同。在运输材料上从定制木架塞丝绵到使用定制航空箱,再经专业打包,通过设备加人工精巧装卸,到达目的地后安保部人员和负责布展、撤展人员与对方馆相关人员进行清点和验收,这一系列规范操作才得以让展览顺利进行,让各地观众欣赏到具有唐山地域特色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运输专业知识和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唐山博物馆交流展运输环节从刚开始的零经验起步,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通过交流展览实现了安全“零事故”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播地方特色文化,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在拥有了优秀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机制和科学的文物包装内部微环境以及库房存放文物防震的相对大环境的同时,对文物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物的提用和运输需要满足三点基本要求:一是文物自身应有良好的状态;二是负责运输的第三方公司要有良好的资质和信誉;三是移动后的保存场所应具备适合文物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样是文物安全的重中之重,要考虑运输中的抗震属性、自身和外界的摩擦以及周围环境光照、温湿度等变化对文物的影响。
5 结语
笔者在唐山博物馆多年的文物、藏品保管的实践工作经历中培养了对待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今天,我们不能仅凭经验去应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文物保护新形势,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文物保护知识,更好地完成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包装、文物运输等工作,借助当前技术力量将文物的危害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合理解决既要保存好文物又要发挥其传播、展示功能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马立治.浅谈外展文物的科学化包装与运输[J].中国包装,2020,40(3):20-23.
[2]李春玲.中欧文物运输包装规范对比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16(5):95-99.
[3]王薇.传统囊匣装饰艺术及其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
[4]韩立伟.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J].黑龙江史志,2014(19):77.
[5]范景锐.浅论文物的包装和运输[J].洛阳考古,2017(2):90-94.
[6]孔志刚.预防性保护视角下的博物馆文物管理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8):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