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区窑口浅析
2023-12-29林江
林江
摘 要:文章通过对福州怀安窑、福清东张窑、闽清义窑、连江浦口窑等四个窑口的器物釉色及造型、窑炉类型、烧造方法及装饰手法、器物外销情况等的分析,揭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福州窑口的特点,并从福州陶瓷外销的历史展示福州与亚洲周边国家的经贸文化交流。
关键词:怀安窑;东张窑;闽清义窑;连江浦口窑;窑口;中外交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41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有着7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其历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福州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散落着众多的古窑址,如福州怀安窑、福清东张窑、闽清义窑、连江浦口窑、北峰宦溪窑等。这些通过火和土的艺术创造出来的产品,如璀璨的星火照亮了福州地区陶瓷外销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借着濒海而居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与海外有贸易往来;从“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的碑文可以看出唐朝时福州与海外的贸易相当频繁,福州港成了重要的港口;宋朝时则出现“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荣景象,表明福州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港口城市;明朝时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回福州,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从福州长乐太平港扬帆,驶向大洋。可见福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引领城市走向了海洋、融入了世界;而福州地区的陶瓷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足迹走进了异国他乡。
福州制瓷业历史悠久,据日本出土的器物发现,早在南朝时期,就有福州怀安窑烧制的瓷器销往日本。福州怀安窑烧制的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出口货物之一,至宋代已闻名全国,其所辖的闽侯、闽清、连江、福清东张等瓷窑烧制的精美珠光青瓷蜚声中外。本文对福州地区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窑口进行剖析,展示福州外销瓷器的特点,以及在外销瓷与中外交流中福州占据的重要地位。
1 四大窑口分析
1.1 福州怀安窑
1.1.1 福州怀安窑的地理位置
福州怀安窑窑址位于福州市郊区洪塘乡淮安村,此地旧称福州古岊,山名古岊山,水称石岊江。福州怀安窑于1959年第一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发现,现存范围约10万平方米,烧造年代上限不迟于南朝,下限可至唐代中晚期。
目前仅存的遗迹多集中在古岊山南面的山坡上,南北约100米,东西约200米。1962年,对福州怀安窑进行了一次初步考古勘探。1982年6月,福建省博物院和福州市文物管理局共同对福州怀安窑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出南朝和唐代两个堆积层,共出土15000余件文物,其中包括上万件窑具。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出一处比较完好的龙窑遗址,窑床长8.5米、宽2.4米。自1993年以来,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淮安村展开一系列的文物调查工作,初步查明怀安窑遗址的分布范围,其包括石岊山、顶坪岭、翁墓山和后门山局部,总面积80000多平方米。
1.1.2 福州怀安窑器物釉色及造型
福州怀安窑器物的釉色有青釉(图1)、青白釉、青灰釉及黑釉,青釉有少量珠光青瓷,其中青白釉数量较多。其胎体灰色,较粗松,多数器物的胎表有一层灰白色化妆土,所有器物的施釉都不及底,瓷土中石英含量很高,其中SiO2含量高达86.7%,属高硅质,而瓷土的粉碎、淘洗和加工较为精细,Al2O3含量较低。怀安窑器物造型相当丰富,有盘口壶、双系罐、四系罐、双口泡菜坛、卷唇盆、双系带銴短流注子、敛钵、高足盘、高足杯、碗、盘、盅、缸、茶盏、茶托等日常生活用具,也有多足砚等文具,还有鐎斗、火盆等随葬明器,唐朝时还出现长流注子、瓜棱形注子、多咀塔式谷仓、五谷小罐、盒、陶俑和狮子等。
1.1.3 福州怀安窑窑炉类型、烧造方法及装饰手法
福州怀安窑的窑炉顺山势而建,平面呈长条形斜坡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通长8.4米,横宽3.9米,方向正东南,坡度14度,分别由窑头、窑床和烟门等部分组成,从残存的窑床情况和窑炉结构分析,怀安窑是平焰式龙窑窑炉。
福州怀安窑烧造方法:叠烧工艺。叠烧工艺比只装一件器物的漏斗状匣钵更能利用空间,并且在装置和取出时更方便,同时稳定性也更好。不足之处是使器物留下涩圈,影响美观。
装饰手法:用光素与划花间篦划纹两种纹饰进行装饰,碗盘采用刮圈支烧。
1.2 福清东张窑
1.2.1 福清东张窑的地理位置
福清东张窑窑址位于福清市东张镇石坑村厝后山和邻下村宫后山两处,是福清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陶瓷业遗址。该遗址方圆2平方千米。
1.2.2 福清东张窑器物釉色及造型
福清东张窑是一个以烧造黑釉器(图2)为主,烧造青釉为辅,兼烧青白釉及其他釉色品种的大型综合性窑场,其主要产品按釉色可分为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青灰釉、青黄釉、豆绿釉、青绿釉、褐釉及内青外黑双色釉、青釉褐彩、素地褐彩划花和素胎等。器物造型有碗、盏、盘、碟、钵、洗、盒、盅、杯、高足杯、瓶、罐、枕、执壶、注子、盆、花盆、砚台、炉、盏托、灯盏、大缸或大罐及各式器盖、小动物塑件等。碗、盏为大宗。
1.2.3 福清东张窑窑炉类型、烧造方法及装饰手法
从已发现的窑床及砖砌窑基残壁看,福清东张窑为斜坡式龙窑窑炉。
烧造方法:窑具、工具主要有匣钵、垫饼、支座、隔垫、匣钵盖、挡箍、轴顶碗、轴座、坩埚等,采用轮制工艺拉坯成型,使用一次或二次蘸釉,配以刷釉、荡釉方法施釉,采用漏斗式凸底匣钵和直筒平底匣钵一器一钵仰烧、涩圈叠装正烧,也见支圈组合匣钵芒口覆烧等工艺技术,在龙窑中经1250度以上温度氧化(窑炉长,不能全部还原)或还原焰烧成。
装饰手法:主要为黑釉兔毫纹、青釉刻划花、青白釉印花与刻花相结合。
1.3 闽清义窑
1.3.1 闽清义窑的地理位置
闽清义窑窑址位于闽清县东桥乡义窑村和青窑村沿安仁溪附近,大约绵延10千米,其年代上限为南宋晚期,下限为元代。
1.3.2 闽清义窑器物釉色及造型
闽清义窑器物釉色大部分是青白釉,也有少量黑褐釉以及兔毫斑纹(似建窑兔毫盏)。闽清义窑器物造型丰富,有各种碗,敞口、敛口、花口、厚唇、深腹高足、浅腹矮足,有各种洗,圈足洗、平底洗、凹底洗,还有各种壶,圈足壶、平底壶、瓜形壶,以及水丞、研钵、莲瓣盖花瓣口盅等,另有部分小件动物雕塑品,如狮、猪、狗等。
1.3.3 闽清义窑窑炉类型、烧造方法及装饰手法
闽清义窑的窑炉都是依山而建的长条形窑,属龙窑类型。窑炉宽约2.5米,长约70米,坡度约35度。
烧造方法:采用匣钵装烧法,窑具有匣钵和垫饼。匣钵有漏斗状匣钵和桶状匣钵。两种匣钵体现两种烧法,使用漏斗狀匣钵即是正烧法,而使用桶状匣钵则是叠烧法。
装饰手法:主要采用刻花、划花、压印、堆贴和捏塑等。主要纹饰有卷草篾划纹、莲瓣纹、葵花纹、菊花纹,以及“寿”“福”“满”等文字。
1.4 连江浦口窑
1.4.1 连江浦口窑的地理位置
连江浦口窑窑址位于连江县浦口镇周围的山丘上,分布面积有1平方千米,为宋元时期窑址群。小山丘分别叫作外厝山、后岚山、井头里、锦江尾、西山、加它山、过浦山、后池井等。当地的群众称其为三十六窑,也有称宋窑的。福建是闽东沿岸古代出口瓷器的主要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浦口、魁歧等地发现了宋、元时代的窑址群。闽东沿岸的连江窑是宋、元两代最主要的出口瓷器产区,在浦口和魁歧发现大量的窑址。连江窑入选2017年度“十大新发现”名单,太仓樊村泾元代浦口窑在出土龙泉青花150吨的同时,还出现浦口窑的影子,说明浦口窑在外销上有突出贡献,并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1.4.2 连江浦口窑器物釉色及造型
连江浦口窑器物中青瓷(图3)的数量最多,其次是青白瓷,还有少量黑釉瓷。釉色有青绿、青灰、青黄及灰白、青白等,有的釉面粘有细小砂粒。器物造型有碗、罐、瓶、盘、钵、瓷塑、坐狮模型等。
1.4.3 连江浦口窑窑炉类型、烧造方法及装饰手法
窑炉为长条形斜坡式龙窑。
烧造方法:有匣钵装烧、套烧、对口烧、涩圈叠烧等。
装饰手法:主要有在碗内刻篦纹、卷云纹,碗外刻划莲瓣纹或宽篦,碗心模印莲花图案,瓶身堆贴缠枝莲花等,有的在花卉图案中刻写“上吉”等字样。
2 福州地区窑口特点
综合上述四个窑口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福州地区烧造的瓷器走向了世界各地,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2.1 福州地区烧造瓷器的历史十分久远,且持续时间较长
早在南朝甚至更早时期,福州就有建窑烧造瓷器的历史,怀安窑的烧制就始于这个时期。宋、元时期福州地区烧造瓷器的规模达到高峰,有些窑口甚至一直烧到了清代,时间跨度1500年左右。
2.2 福州地区烧造瓷器的品种丰富
瓷器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烧造出来的瓷器品种及器形十分丰富,有壶、罐、盆、注子、碟、钵、洗、盒、高足杯、碗、盘、盅、缸、茶盏、茶托等日常生活用具,也有多足砚、鐎斗、火盆、多咀塔式谷仓、五谷小罐、陶俑和狮子等小件动物雕塑品。
2.3 福州地区烧造瓷器的技法多样
南方窑炉都是坐北朝南斜坡式龙窑类型,福州地区也是如此。瓷器烧造有正烧工艺、叠烧工艺,装饰手法多采用刻划、压印、堆贴和捏塑等,是受越窑、建窑影响形成的。
3 福州地区窑口瓷器外销状况
福州地区瓷器一般有两条销售渠道,一条内销一条外销。内销主要是满足本地人们的生活需要,外销主要是销往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伊朗、埃及、坦桑尼亚等。
3.1 福州怀安窑外销情况
东汉时,旧交趾古郡(分两广、越南)贡献转运到中原王朝,亦皆从东冶(今福州)泛海商至。到了唐五代,从福州港北抵日本、高丽、新罗,南达三佛齐、占城、西天国等及阿拉伯国家,已有相对固定的海上航线,相互往来非常频繁。福州怀安窑的产品正是通过福州港到日本肥前国松浦郡的值嘉岛之间的这条航线,大量销往日本九州乃至辗转其他地区。日本九州大宰府鸿胪堆遗址出土的大量福州怀安窑产品及在泰国、文莱和越南的占城、会安等地发现的同样物品印证了福州怀安窑产品大量销往海外,凸显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3.2 福清东张窑外销情况
《八闽通志》记载了福清“小民执工艺以营衣食者,视诸县独多”;明内阁首辅叶向高曰:“余邑什三治儒,什七治贾”;《明史·何乔远传》记载了福清众多“泛海通番”;俞大猷曰:“大船出于福清县”,说明福清曾是远洋船舶的重要产地。东张窑黑釉产品在日本等国有大量出土,数量远远多于建窑产品,是日本文献记载的“幅州盏”原产地,特别是日本、韩国人对“幅州盏”(“福”与“幅”同音)的喜好,东张窑作为宋元时期国内最大黑釉窑场及国内沿海窑口黑釉碗最大出口基地及与建窑的互补性关系,可见宋元福清也是外销陶瓷重要产销基地。
福清东张窑自晚唐五代形成,以北宋中期—南宋中期为鼎盛时期,其烧造方法和窑炉结构都与建窑基本相同。叶文程和欧阳希君主编的《中国福建古陶瓷标本大系》记载,北宋时期福建人蔡襄《茶录》中有这样一句话:“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它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于建州督制贡茶,文中所述“盏”是福建独有之物,所以“出他处者”并非指外省,而是福建;从福建烧制的数量和规模来看,“其所出之地,或薄或色紫”,当属福清东张窑之物。福清东张窑的大规模烧制,使其成为世界上盛产黑釉盏的最大基地(东张窑堆积26万平方米,水吉建窑堆积大约11万平方米),成为外销最广泛的阵地,这也会对水吉建盏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一些学者认为,福清东张窑的扩大,是导致水吉建盏走向没落的一个主要因素。
3.3 闽清义窑外销情况
“南海一号”、“华光礁1号”、福州连江县的东洛岛海域等出水的瓷器多数产自闽清义窑。近年在澎湖列岛海域出水了闽清义窑的瓷器,在日本也发现了闽清义窑的青瓷产品,在东南亚的许多城市遗址也出土大量义窑产品。
3.4 连江浦口窑外销情况
连江浦口窑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西沙水下考古报告显示出水瓷器的窑口就包含有连江浦口窑。1990年在定海白礁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及试掘,也发现了浦口窑瓷器的身影。1997年12月,在上海市奉贤区兴修三团港水利工程中发现一批瓷器,主要是碗,另外还有2件罐,其中有1046件完整器,除了10件为龙泉窑瓷器外,其余均为连江浦口窑产品。我们从瓷器的出土位置和状态判断,这些产品在上海中转,最终目的地为朝鲜半岛、日本等东北亚地区。此外,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万丹城、爪哇的杜坂港,马来西亚刁曼岛都出土过部分连江浦口窑产品。
4 福州地区窑口瓷器外销引发的中外交流
福州地区既有生产瓷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又有对外贸易沿江控海的交通便利。从南朝开始一直是古外销瓷的主要产地之一,福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福州瓷器质量不断完善提高,福建地区窑口烧造的瓷器成为福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繁荣的对外贸易,是福州海洋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福州人民广泛认同的文化气质。瓷器不仅是生活用品,也被赋予了文化输出载体的功能,以其独特的特性而作为物质媒介,向贸易地讲述着中国审美、中国文化,使海外各国更加了解中国,熟悉中国文化。
从“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等著名沉船中出水的各种典型器物可以看出,福州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东亚、东南亚备受欢迎。海上丝绸之路瓷器的流通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王建文,朱逸冰,郑博.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出土瓷器整理与研究[J].水下考古,2021(00):18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