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献预防性保护实证探究
2017-06-30尹晓龙
尹晓龙
摘要:目前注重古籍文献的预防性保护已形成共识。宁夏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献数量丰富,近年来积极运作项目,实施古籍文献更新无酸化保管装具及保存环境质量调控等措施,循序渐进地推进馆藏古籍文献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并初见成效。
关键词:古籍文献;预防性保护;宁夏博物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是宁夏规模最大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仅文献类藏品就逾5000册(件),其中2300余册列入“全国古籍普查目录”。馆藏西夏时期的西夏文木雕版、元代西夏文木活字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十六》、清代铜版彩印《大清帝国全图》等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另有近现代革命文献、回族文献上千册,包含各类古籍典册、经书咒文、刻印雕版、金石碑拓、档案文书等,种类颇丰。这些馆藏古籍文献绝大部分来自于考古发掘或传世征集,由于年代久远,大都已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残缺破损,且面临着虫霉侵蚀、保存环境气体及材料污染造成的纸张纤维老化等问题。鉴于文物不可再生的属性,它们一旦进一步损坏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馆藏古籍文献的科学保护一直是本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为馆藏古籍文献订制无酸装具,改善保管基础配置
宁夏博物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并不滞后。自2008年新馆建成开放以来,在馆舍建筑、库房及展厅展柜设施更新、文物检测修复设备配置等方面都得以极大改善,为馆 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馆库房建设过程中,就根据藏品类别合理划分区域,将书画、文献、竹木、纺织品等有机质地类藏品库房设为恒温恒湿库房,专门配置了一套两组恒温恒湿机组设备。另外还购置了一套真空充氮杀虫消毒设备,对新入藏的有机质类藏品,包括图书文献都要求使用该设备进行入藏前的杀虫消毒处理。2012年宁夏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又促使对我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遵照《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显著提高馆藏文物和重要遗产地的风险预控能力”的要求,并结合本馆实际情况,近年来,我馆积极申请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支持项目,陆续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2014年,通过实施“宁夏博物馆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无酸纸囊匣)”项目,为四千多件馆藏珍贵文物“量身订制”了高品质无酸纸囊匣,一大批古籍文献也都被纳入,使其保管存放条件得到了有力地提升。
其次,馆藏文献的老化也有因装具设施使用不当的原因。宁夏博物馆在迁至新馆之前,由于条件所限,长期以来均使用一些年久老化、标准低、形式旧的文物囊匣,它们多采用低标准的不合格材料如:灰纸板、草纸板、胶合板、牛皮纸、海绵、织布等,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硫化物及苯等有害物质,长期使用反而造成文物保存微环境的恶化,不利于馆藏文物的保护。无酸纸文物囊匣的出现,解决了部分文物在保存时与普通酸性材料长期接触造成的腐蚀问题。无酸囊匣与普通囊匣最大的区别是材质,其材质为文物保护专用无酸纸,系纯净木浆加工,不含回收纸浆,不含木质素或很低,不含硫化物和游离酸。对文物安全、洁净,化学稳定性好,且耐久保存,这在国际文博界已普遍采用,并已常识化、规模化。在生产无酸囊匣时,从选材到制作的每个环节要求都很高,涉及的主要材料为无酸纸及无酸瓦楞纸板,加工制作时也是处于无酸环境中,所以对于古籍文献保护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能起到延缓古籍文献老化、劣化,一定程度上可中和保护对象及保存环境中的酸性物质,抵御酸性物质迁移、腐蚀的目的。
二、引进新型技术设备,提高馆藏古籍文献保存环境的安全性
无酸囊匣的配置,给本馆包括珍贵古籍文献在内的一大批珍贵文物穿上了“防护外衣”。对于古籍文献而言,影响其保存状况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及有害生物四类。为了进一步抑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馆藏古籍文献的破坏作用,我馆在一期项目实施中还购置了十多台韩国产Viruskiller空气杀菌净化器。它采用紫外线、羟自由基和光触媒多重杀菌及过滤吸附净化系统,可高效杀灭空气中的悬浮细菌和病毒,强力消除甲醛和挥发性有害气体(苯/甲苯/二甲苯),去除浮游灰尘,完全“零臭氧”释放。特别是它能够通过摧毁细菌的DNA/RNA,来杀死霉菌及孢子菌,而这正是文物庫房各种有害细菌中最难杀灭的。该设备即将到位并投入运行,又会极大地提高本馆古籍文献库房空气质量的安全性。
三、对馆藏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几点探讨
就我馆而言,古籍文献保护工作应该综合考虑本馆实际,因地制宜,充分认识各种不利因素对馆藏古籍文献的影响,并分析研究对策。结合工作情况,以下几点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一)馆藏古籍文献的保存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因素
目前,宁夏博物馆藏古籍文献尚分属两库保管。即少数历史、革命及民族文献进入藏品库房保管,并已纳入有机质藏品区域,由专用恒温恒湿系统设备来控制其库房环境温湿度;而多数古籍文献另设专门的古籍书库保管,由于该库房未配置恒温恒湿控制设备,其库房环境温湿度受自然因素影响甚大,急需装备恒温恒湿设备以满足文献典藏的环境温湿度要求。建议目前在短时间内古籍书库恒温恒湿设备尚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先将该库房古籍文献移至满足恒温恒湿条件的书画库房文献内保管。
(二)馆藏古籍文献的保存不能忽视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我们防范古籍文献“自然损害”的同时,防止“人为损害”的问题也要时刻警惕。因为它潜伏于保管工作的每一细节中,它所造成的后果甚至比“自然损害”更加严重。随着信息录入、普查建档、藏品研究等工作的快速发展,包括古籍文献在内的文物拍照工作已成为博物馆比较压手的任务,有时需要成批地进出,在任务紧、保管员人手少、装载设备不足、不完善的情况下,都会对文物安全带来隐患。给古籍文献编写藏品号时,也要区别对待。可以书写的要使用无酸笔墨,无法书写的则要考虑在装具外书写或表贴、吊挂无酸标签。
总之,馆藏古籍文献预防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重视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人为因素,需要科学制订策略,实施馆藏文献预防性保护风险评估和预控机制,各部门积极协作,进行整体推进。只有将馆藏古籍文献保护好,才能使其得到合理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灿烂辉煌的文明,让历史文化在传世珍品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