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情教学推动英语学科五育融合

2023-12-26黄舒韵

校园英语·中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情境教学

摘 要:五育融合是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而情境-情节-情感教学体现了“素养本位”的教学观,是推动五育融合的重要实践。本文在梳理五育融合概念、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分析三情教学的内涵与架构,结合案例阐述基于五育融合的三情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期提供英语学科育人目标落地课堂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五育融合;英语活动观;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黄舒韵,厦门一中。

一、三情教学提出的背景:五育融合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五育并举”,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观念的进一步完善。五育融合拒绝五育之间的割裂,提倡运用整体有机思维,把握教育本质关联,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融合發展。

“五育融合”指明了“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但是对“怎么教”的探索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也导致目前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理想与实践的割裂。部分教师缺乏对融合的认识,“五育融合”仅仅是公开课、讲座中的新理念,但在日常课堂中仍采用传统的只关注智育的授课方式,未完全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这导致课堂学习偏智疏德、弱化美劳、片面单一,学生停留在浅层学习,不利于学生联系所学解决实际问题,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教学内容碎片化、方式表层化。教师对如何进行融合教学缺乏了解,虽有融合的意识,但从课堂时间分配来看,往往以智育为主,仅在课堂结尾才强行升华,牵强渗透德育、劳育等,五育脱节割裂。学生往往对此感到突兀不适,未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实质性融合提升。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情境-情节-情感教学(以下简称“三情教学”)推动英语学科五育融合。

二、三情教学的内涵与架构

三情教学,指的是学生通过情境,以“德”促“劳”;在情节中,培养智慧;在情感中,立“美”健“体”。

情境是语言学习发生的环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语言学习要在语境中、在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中进行,要教会学生用英语做事情,以达到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主题语境列为英语课程内容第一要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学生根据“真实情境和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围绕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学习活动中。真实情境的创设一方面使学生在课堂体验情境,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学习体验,从善良的意图出发,思考解决真实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体验并超越情境,用体力、脑力真正解决问题,改善生活实践。

情节指的是围绕情境的学习活动。王蔷认为,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基础。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有三类活动层层递进,即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生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搭建起从感知学习到应用迁移的支架,教师应科学设计学习活动。只有在连贯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才能够持续发生;只有在教师科学设计的语言脚手架帮助下,学生才能不断感知、理解、记忆、应用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情感因素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它对于学习成效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深挖文本的情感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推动引导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开展得好,对于学生的价值判断、审美判断、身心健康、做人做事会有积极影响,起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作用。

综上所述,三情教学能够推动五育融合。情境启发德育,情节培养智育,情感发展审美及身心协调,最后以劳动改造实际生活。具体可按照图1 所示的教学流程操作。几者相互作用,系统融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图1   以三情教学推动英语学科五育融合的教学流程图

三、三情教学的实施策略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Is this your schoolbag?” 中Section B的读写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开展三情教学,以推动五育融合。

(一)研读教材主题,挖掘五育融合点

三情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深挖主题,明确教材的育人价值。例如,本课的语篇是失物招领与寻物启事,属于人和社会主题语境。在品德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在语言与思维能力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失物招领和寻物启事的方法。具体来说,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四则告示的关联与差异、概括写作框架,并将其实际应用以解决问题。在体育方面,学生运用写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体力脑力结合来解决困难,获得身心发展的过程。在美育方面,除了引导学生赏析告示的用语之美,更蕴含助人的心灵之美、善学乐学的成就与愉悦。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做人做事,在劳育方面,应引导处在习惯养成期的初一学生,有意识地规整个人物品,养成良好习惯。

(二)德育为先: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必备品格

新课标指出,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发展。情境提供了语言学习、品德发展的必要环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遵循真实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现实问题的矛盾点,启发学生对价值判断的思考,以指导学生未来的生活实践。

本课例中,笔者创设了一男生捡到一张学生卡的情境,该情境改编自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案,使学生感受这名男生拾金不昧、积极主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可贵精神。

(三)智育为上:在科学设计的情节中发展语言思维

在贯穿课堂始终的情境下,教师借助科学设计的情节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科学设计的情节,才能使学生在与文本语境不断交互过程中,技能素养得到提升,智慧培养真实有效发生。

语言课堂离不开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智”的培养。以本课为例,学生体验情境的同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评价、梳理、概括、记忆、讨论、仿写等活动,不断亲身参与、体验、探究,形成个人学习经验。由阅读输入到口头书面输出,由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及迁移创新,由低阶思维活动到深度学习活动,由课堂学习到自身素养积累,学生由知识的学习者成长为知识的运用者。

情境 学习活动

1.校园里一名男生捡到了一张学生卡,他该怎么做? 1.学习理解(感知与注意):

产生语言学习需要,进行价值观判断。

2.这名男生看到了失物招领与寻物啟事公告板。 2.学习理解(获取与梳理):思考: 有哪些物品丢失了?

3.应用实践(描述与阐释)语言:I lost my... I must find it!

(全班活动:两轮Quick Response表达丢失的物品,第一轮呈现目标语言,第二轮撤去语言支架)

3.一则寻物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接下来会做什么? 4.学习理解(获取与梳理):

思考:学生卡的主人是谁?怎么联系?

5.应用实践(描述与阐释)

语言:Call... at...

4.在寻物启事的帮助下,这名男生联系上失主。他决定也为自己曾丢失的物品写一则寻物启事。 6.学习理解(概括与整合):

思考:如何写寻物启事?

7.迁移创新:

写作:(个人完成)为自己丢失的物品写一则寻物启事。

5.非常高兴帮助了他人,决定通过表格简要记录三则告示内容。 8.学习理解(获取与梳理):

思考:完成三则失物招领的重要信息填写。

6.这名男生根据表格笔记,转述给他人,帮忙寻找其他三样物品。 9.应用实践(描述与阐述)

语言:... is in the... Is it yours? Call... at...

(全班活动:限时接龙比赛)

7.这名男生决定为班级内的物品写失物招领。 10.学习理解(概括与整合):

思考:如何写失物招领?

11.迁移创新:(个人)为班级内的物品写失物招领。

表1   本课例的情节链

(四)体美为翼:在情感中内化升华

帮助学生确认自己在做美妙、健康的事,是美育、体育的追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以“健康的状态、明智的方式”达成有益目的,学生就会感受到“身心、人己、天人之和谐”。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在探讨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学生也在克服英语语言发展的困难,不断提升进步。学生的情感因素很是重要。例如,学生是否能够与情境中的人物或者价值观共情;学生是否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表达、解决困难、尝试合作,更加乐学与善学;学生是否获得语言学习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这些情感因素能帮助学生体验到自我确证感与和谐愉悦感。

一方面,围绕语境激发学生同理心能滋养学生审美。例如,表1的学习活动2,在学生梳理出哪些是遗失物品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失主的感受,从而引出“The owner is worried”,辅以游戏操练“I lost my... I must find it!”,通过换位思考来引导拾金不昧的行为取向。另外,表1的情境链不断强调这名男生因帮助他人获得的乐趣,以及不断以行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积极解决困难、互帮互助的心灵美育。

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在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同伴结对的语言互动中,认识到自身英语学习的不足,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树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心,获得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劳动为基:超越情境,改造实际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把握课堂情境蕴藏的劳育契机,引导学生用行动积极应对并改造生活。一方面,在语言学习的迁移创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如何通过脑力体力(书面表达等)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超越情境,模拟学习体验来改造现实生活。例如,经过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丢失物品,从而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整理个人物品;可以鼓励学生建立班级寻物启事及失物招领的公告栏,真正将所学运用到现实。

从课堂学生表现、课堂写作成果,以及课后学生积极使用公告栏,互帮互助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等方面来看,学生初步掌握了写失物招领和寻物启事的方法,课堂的五育融合目标达成度较好。

四、结语

三情教学在强调五育并举的当下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它使五育融合理念落到实处:

(一)三情教学具有关联性、实践性特征

它基于情境,使语言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容易调动自身相关生活经历,由此产生相关的学习需求。同时,它又超越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以行动解决实际问题。

(二)三情教学具有层次性的特征

正是由于教师科学安排语言脚手架,所以学生才能在情节中,由理解走向表达,由多语言支架到支架撤离,由多人合作到独立完成,由获取梳理知识到产生知识关联,由在应用中内化知识到在迁移中解决现实问题,逐步实现学思结合、以创为本。

(三)三情教学具有融合性特征

情境-情节-情感贯穿整个课堂,帮助学生走向五育融合发展的深处。三情教学解决了以往忽视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表层化的问题,落实五育协同融合,使学科育人落到实处,使英语课程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鞠玉翠.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何以促进五育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4-19.

[5]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5):85-91.

[6]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7]王蔷.促进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三个关键词:“情境”“问题”与“活动”[J].基础教育课程,2016(5):45-50.

[8]王蔷,钱小芳,吴昊.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内涵、架构、优势、学理基础及实践初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7):1-6.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情境教学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