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再调研

2023-12-26杨斯琦 王津梁 吕静 唐鑫怡 索浩伟

校园英语·上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杨斯琦 王津梁 吕静 唐鑫怡 索浩伟

摘 要:本研究对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代表的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再次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发现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仍然突出,其中国文化素养不足,欠缺相应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促进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本研究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实际,从课程设置、教材更新、教师团队建设、考核模式、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六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理工院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斯琦,王津梁,吕静,唐鑫怡,索浩伟,西南石油大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

多年前,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指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不能用除母语外的其他语言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英语专业学生片面注重目的语语言的输入,忽视母语语言的文化输出,具体表现在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技能,但缺乏运用英语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在外语教育中落实中国文化传承,是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已对“中国文化失语症”展开了多方面研究,并提出了诸多建议以期改善这一现状。例如,袁小陆、赵娟借助调查问卷和文化测试等研究方法,对随机抽取的英语专业3891名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承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展开调查,并对学生的中国文化学习意愿、课堂教学、作业测试、课程设置、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目前英语专业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准确性不高。他们还就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承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近年来,西南石油大学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思想经典课程,优化了教材,各任课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强化了传播本土文化的教学意识,将体现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文章等融入课堂教学。这一系列改革的成效如何?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代表的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如何?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旨在为以增强英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力为目标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些依据。

二、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实证分析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解决下列问题:1.了解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习得以及英语表达能力。2.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对策。

(二)研究对象

从西南石油大学英语专业随机抽取的212名学生。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份中国文化知识问卷和教学调研问卷,各20题。知识问卷囊括了传统节日、礼仪等内容,单选题测定研究对象的中国文化素养,填空题考查研究对象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调研问卷涉及对知识问卷的反馈、中国文化内容的实际教学状况等。

(四)研究与发现

两份问卷分别发出212份,收回有效知识问卷212份,有效调查问卷196份,有效率96%。现对两份问卷作如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问卷总分100分,平均得分44.74分,及格率为32.47%。这说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状况及英语表达能力较差。具体来看,中国文化知识板块及格率43.28%,而英语表达能力板块及格率只有21.65%,说明研究对象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状况明显优于其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由答卷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对象对传统礼仪、历史的掌握较好,这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密切相关,通过课堂上的系统学习和平时生活的耳濡目染,学生对这两个方面有所了解。相较之下,学生对政治、传统节日、民俗方面的掌握有所欠缺。实际上,相关课程对这些方面均有所涉及,但无论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还是课堂讲解的深入程度,都不足以让学生深刻掌握。因此,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掌握更多文化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可知,认为题目难度很大且没有必要掌握中国文化知识的学生占10.2%;认为题目难度较大,对中国文化知识了解甚少,相关单词储备也相对匮乏,不知如何表达的学生占69.9%;11.22%的学生不会翻译或拼写涉及中国文化的词汇;仅有7.65%的学生认为题目简单,能轻易完成。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于轻视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和英语表达视为分离的两个部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与英语表达能力刻不容缓。

(五)英语专业课程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实际教学状况反馈

教学调研问卷中设置了五個涉及中国文化融入课堂与生活状况的问题,如现在的英语学习中是否经常涉及中国文化内容。当问题涉及课堂引入时,选“经常”的学生占比较高,而当问题涉及自主习得时,选“偶尔”的人数较多,这说明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自主性较弱,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输入,缺乏主动学习意识,这也侧面反映了相关制度的缺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不是某一主体片面造成的,学生、教师、有关部门均有一定责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教师不能只把知识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应敦促学生学以致用;有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教育机制体系,以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各方共同发力,才能使中西方文化更好交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

(一)学生行动力不足,能力水平文化素养有限

在当下的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专业学生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但令人遗憾的是,虽多数理工院校对此有一定认识,却没高度重视。首先,由于中国文化知识内容未被纳入考核范畴,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缺乏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的意识和精力。其次,大多数学生聚焦分数的提升,未将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相结合,导致“学用分离”。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用英语输出文化的场景较少,使学生缺乏相关锻炼进而提升能力的机会,无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输出中国文化。此外,把不会翻译中国文化归因于语言知识能力不足,却忽视了自身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这一原因。例如,旗袍为什么译为cheongsam?如果一些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将会归因于自己日常积累较少。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偏重语言知识能力学习,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中西方文化课程设置比例失调。例如,在专业选修的文化板块,开设了欧洲文化入门、英美文学史及选读等西方文化类课程,缺乏以英语学习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致使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出现断层。

(三)部分教师文化教学输出较少

个别教师由于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水平不高以及中西方文化结合教学的意识不足,向学生输出、与学生交流较少。例如,像精读这门课程,部分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一味地教授语言知识。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辅助,从而增加思想文化上的交流。教材中虽多为西方文章,但可以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与本国文化相结合,增加文化输出的场景,减少“学用分离”的影响。

(四)社会学校环境影响

近观学校,在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处于边缘地带,学校人文氛围不够浓厚,因此部分学生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远观社会,大部分人会从现实需求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具有功利心态。在海外留学、旅游时,人们仅把英语当作一种与外国人无障碍交流的工具,很少意识到文化传播。事实上,我们总是乐于听外国友人讲述他们的文化,却总是因为本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而在介绍本国文化时捉襟见肘。

四、改进对策

(一)课程设置

首先,在英语专业学生入学前,可以对他们进行一次基本的中国文化知识培训,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开设相应的文化课程,在不同阶段用英文教授匹配度高的中国文化知识。在低年级,开设中国文化概要等课程,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由浅入深,在高年级增设中西方文化对比课程,使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对比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其他英语专业课程中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体系。

(二)教材更新

英语教材多选用西方作者的文章,较少涉及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较少接触到中国文化知识的英文表达方式。因此,在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对学生文化价值体系的塑造。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作品和读物有助于学生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目前,西南石油大学英语专业开展使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这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融入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考核模式创新

据笔者所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涉及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考查,但占比不大,学生普遍对此重视程度不高。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是衡量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考试,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有时会涉及中国文化知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定时组织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小测试,将文化素质纳入期末考核项目。此外,在期末试卷中增加文化知识阅读、翻译等试题,督促学生积累背诵中国文化知识及对应的英语表达。此外,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可以将中国文化内容作为口语考试的一部分,以练促学,这样学生既可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也会重视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

(四)完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大学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照《西南石油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管理及实施办法》,第二课堂包含社会实践、职业能力、专业品牌、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等五大板块,其中劳动教育分为劳动理论学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顶岗劳动、公益服务劳动和“三下乡”社会实践。笔者建议增加一个传统文化板块,将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纳入考核指标。学院可组织开展中国文化系列精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如外语文化节,西南石油大学外语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四届。创新输出的渠道和形式,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录制视频、音频投放到社交媒体,锻炼英语专业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語学习效能。

五、结语

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国家对于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中华文化底蕴,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很是迫切。调研结果虽受样本数量的限制,但仍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无疑不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力。只有外语知识体系与思政价值体系相统一,才能有效改善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只有国家高等外语教育的顶层设计与一线外语教学的基层探索相结合,才能实现高等外语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2022年省级立项,项目编号:S20221061524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熙.文化生态视角下翻译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190-196.

[2]邵艳.跨文化语境下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82-84.

[3]刘婷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措施:评《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理论、方法与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70.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中职英语教学中对交互式英语口语的巧妙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
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及思考
五年制高职教育英语教育专业文化建设探索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