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2016-11-11李燕

考试周刊 2016年8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英语专业

李燕

摘 要: “中国文化失语症”可以定义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事物、观念或现象而导致的交际失败或低效的现象。作者于2014年采用测试和问卷的研究工具,对理工科院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2、2013、2014级英语专业的18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失语症 理工院校 英语专业

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指出即使是基础英语水平和中国文化修养都较高的一些博士生,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也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该文同时呼吁中国英语界和文化界携手研究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面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引起中国外语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根据从丛的描述,中国文化失语症可以定义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观念或现象而导致的交际失败或低效的现象。

宋伊雯等[2]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及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他们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现阶段本科院校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较好,但欠缺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师在一部分中国文化知识的翻译上也略显不足”。肖龙福等[2]采用测试卷、访谈及问卷等研究工具,对山东省两所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171名四年级本科生、26名英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受试师生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情况,研究结果发现:“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失语现象,尤其是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还不具备向外输出、宣传、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能力。”其他研究者(刘世文,2003;邓文英,敖凡,2005)[3][4]或采用测试,或使用访谈、问卷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被试难以用英语恰当地表达测试中涉及的中国文化,认为中国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十分欠缺。

笔者于2014年采用测试和问卷的研究工具,对理工科院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2、2013、2014级英语专业的18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此项研究主要是调查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采用测试用卷及访谈两种方式。测试用卷测试的是受测者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测试的三个方面分别为食物、民俗及历史名胜古迹。测试随堂进行,使用的时间为15分钟,要求学生不借助参考资料独立完成。访谈内容为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英语专业学生180人。共发测试用卷180份,收得有效答卷168份。学生分别为一年级本科生56人,二年级本科学生52人,三年级本科学生62人。其中性别抽样分布为:男21.8%,女78.2%,样本中来自城镇学生47.8%,农村学生52.2%。

一、测试问卷

测试问卷目的为检测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的能力,了解英语专业学生是否具备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本次测试问卷内容为用英语表达出下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要求独立完成。

第一,食物。请将下列6种中国常见食品用英语表达出来:(1)油条;(2)豆腐;(3)咸菜;(4)包子;(5)馄饨;(6)饺子。

请用英语写出以下五种常见的中国菜肴:(1)鱼香肉丝;(2)糖醋里脊;(3)麻婆豆腐;(4)宫爆鸡丁;(5)东坡肘子。

第二,民俗。请用英语介绍两个中国节日及与其相关的庆祝活动(例如:春节:除夕,年夜饭,春联,压岁钱等;端午节:龙舟比赛,粽子,屈原等)。

第三,名胜古迹。请用英语介绍一处河南的名胜古迹(例如:黄帝故里、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龙门石窟等)。

结果表明:在第一道题就6种食品给出英语表达的测试中,168份答卷总共给出了267个答案,占要求给出的答案总数(1080个)的26%。其中在英语上可取的有189个,占18%;受测人对5种常见菜肴的处理多为解释性意译,可取的完整答案有41个,占5%;在介绍民俗一栏中,受测人多选择春节、中秋和端午作为描述对象。其中用英语较完整地表达出所选节日庆祝活动的答卷有38份,占22.62%;在第三项介绍一处名胜古迹(河南著名景点)的测试中,可取的叙述有24份,占14.29%。在分析了答卷之后,我们访谈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受测者,其中五位答题最佳者,五位答题较差者。在解释答题困难时,五位测试效果不佳者所说的原因主要是平时只是注意加强自己的英语的基本技能训练,没有接触过有关英文版的中国文化介绍;教材上内容多是关于英语母语者写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几乎没有反映中国文化的资料;老师在课堂上也很少提到中国文化,平时没有注意吸收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介绍。而五位测试最佳者却经常阅读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书籍,经常收看中央9台英语节目,看过旅游英语、饭店英语等参考书。

测试结论说明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这与我们平时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中国文化是相吻合的。其实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手中的测试卷是很感兴趣的,因为所有测试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测试完后,大多数学生急切要求得知所有内容的答案。有的学生请求保留一份空白测试卷,自己查对,以供参考。这说明大学生很希望提高自己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二、访谈

访谈目的是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与学生现场访谈后发现,72%的学生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不太清楚。68%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处世策略。70%的学生承认没有详细地了解过孔子的思想体系,更别说它的核心是什么。对“四书五经”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九流”,只有35%的学生知道。《周易》、《易经》、《易传》、《史记》哪本书标志着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诗经》共有多少篇,因此又称为“诗三百”?这两个问题同样也是超过6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而对中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大多数学生表示了解,问其是否认同时,有50%的学生称这一价值观念已过时。最后对能否详细说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来历这一问题,多数学生一开始表示太简单,可当要求他们举例说明时,例如讲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却发现他们无法表述清楚。这一现象是惊人的,这表示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太少。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非西方世界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不应只是被动地应付,而应通过发扬自身的文化个性对全球化潮流予以回应。他提出要有一种“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与未来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之下的[5]。跨文化交际绝不能仅局限于对交际对象的理解,更不能只是一味地“迁就”,而应该是与交际对象进行“文化共享”,乃至对交际对象产生“文化影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不谋求霸权,但决不甘于在跨文化交际的舞台上沦为西方文化的代言人[6]。因此,找出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是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6).

[3]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l).

[5]张景华.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汉英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126-129.

[6]曾洪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5-107.

此文章是基于2016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

项目名称:慕课时代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16】-JKGHB-0210。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英语专业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再思考
关于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
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及思考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