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环境在学生普通话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2023-12-25王东梅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言环境普通话

王东梅

摘  要: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基本工具。普通话的推广,有利于促进人们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何说好普通话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言环境;普通话;交际工具

一、研究背景

(一)普通话的基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在劳动中与劳动一起产生。人类首先使用了口头语言,用它来交流思想,促进了生产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思维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创造了记录口头语言的文字,产生了书面语言,用于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种之一。现代汉语是现代民族的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用北京语音系统来统一汉语的语音,以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给每一个汉字确定的北京话读音为规范读音。普通话的语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就是用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当各地对同一事物有不同指称时,一般以北方方言中相对通行的词为标准。

(二)普通话的作用

普通话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语言,它在促进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缺少一种普遍通用的语言,那么这个国家就无法有效交流,会阻碍其发展。现在,普通话为我国创造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一个发展的空间、一个人们共同交流的工具。

普通话是现代民族的共同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也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讲好普通话是必备技能。学好普通话,无论是在个人进步,还是在社会的深远发展方面,都有它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教育者更有责任和义务以身作则学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本研究认为,语言环境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

二、语言环境概述

(一)语言环境的概念

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语言环境有多种:一般而言,有自然语言环境、局部语言环境和自我营造的人工语言环境。自然语言环境是指以该语言为母语的生活环境。局部语言环境是指学习者部分时间生活或学习于该门语言的环境中。自然语言环境和局部的语言环境都是说好、学好普通话的摇篮。所谓的耳濡目染就是这个道理,听多了,说多了,自然而然有助于学好和说好普通话。而人工语言环境主要指学习者在头脑中用该门语言复述、描述、记忆或营造某些场景,是对自然语言环境和局部的语言环境的再组合、再利用和再创造。

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就交际过程而言,听、读是理解语言的过程,属于接收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理解和表达虽然属于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但都受制于语言环境。正确地理解语言环境和运用语言环境,是人们学好普通话和说好普通话的关键。

(二)狭义的语境

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由同一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就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同一句话,停顿的地方不同,表达的意思往往也不相同。比如,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这两句话,后一个分句看似相同,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一样。一般而言,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和语调等,要达到相互理解并不难,但是把语言写到书面上就不同了。孤立的一句话,如“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就很难理解,是谁对谁说的、到哪去了,是责备、爱护,还是其他情感?这时就要依靠狭义的现实语境来理解。

(三)广义的语境

广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有较大的影响。比如一个人说话粗声粗气,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 对对方有意见;2. 刚刚生过气,心情还没有平定下来;3. 性格、语言习惯就是这样;等等。到底是哪一种意思,需要根据广义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如网络上流行的语言“仙”,一般指美好、满意、很有气质等意思。这件衣服谁穿谁“仙”,言下之意就是谁穿谁好看。而“仙”字的另用:“她,仙都嘛!”这个“仙”却成为知道得多,或说话不实际、不真实的意思。所以正确理解语言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意思和作用,也是人们学好和说好普通话的关键。

三、语境对普通话运用的作用

(一)语境对普通话应用的补充作用

大致而言,语境对普通话运用有两种作用:一个是限制作用,另一个是补充作用。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补充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

例如,张老师张开她那紧握的拳头,原来手里是一张白纸揉成的一个小团。

这句话里的三个“张”,都有着不同的意思:第一个“张”是姓,第二个“张”是动词,与“合”的意思相反,第三个“张”却是一个量词。

又如:

例1.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例2. 謙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1用了两个“英雄”,前一个作“有”的宾语,受“这样”修饰,指英雄的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质。另外,例1的“骄傲”是相对英雄说的,又与下文的“自豪”对称使用,表达的也是自豪的意思;例2的“骄傲”与“落后”搭配,又与“谦虚”对比使用,表达的则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的意思。这是语境对词语理解的补充作用。语境对词语表达的补充作用突出表现在同义词语的选择上。

语境对语言理解的补充作用,还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个句子,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上的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一种言外之意。字面意义的理解比较容易,只要弄懂每个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组合起来的意义就可以了。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同,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

比如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到家里来做客。那天天气比较冷,客人有点轻微感冒,你家里开着窗子。客人说:“今天可真冷啊!”如果只把它看成一句普通的话,认为客人只是想告诉你天冷这个事实,那就错了。他实际上是在暗示你把窗子关上,这种暗示就是语境给这句话补充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比如: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这里的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对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

又如: 这些蝴蝶大多数属于一种,它们的翅膀的背面是嫩绿色的,当它们停在地面时,就像是一片绿草;它们的翅膀的正面却是金黄色的,上面带着一些花纹,当它们飞动时,就像是朵朵金花。这里的“它们”都是指“这些蝴蝶”,完全可以承上文省略,没必要反反复复地说。

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就是因为很多都需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去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深刻理解它的时代意义。

(二)语境对普通话运用的限制作用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表现在对句子的理解和组织上。一般的句子都不难理解,但有些句子离开一定的语境,理解就会遇到困难。

例如: 在报摊前,说:“同志,两份电视报,一份‘北京,一份‘中国。”

这句话很好懂,因为有“在报摊前”这个特定的场合,有“两份电视报”这个特定的上下文。假如只是孤立地说“一份‘北京,一份‘中国”,就很让人费解了。

同样,语境对句子的组织也有限制作用。比如同样一个意思,既可以组织成主动句,也可以组织成被动句,组织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语境——由语境决定组织成哪种句子的效果最好。

例如: 她头脑有问题,她那有问题的头脑是很难解决的。

前半句说她头脑有问题,让人产生多疑:大脑这个器官出了故障?还是思维不正常、有问题?看了后半句“她那有问题的头脑是很难解决的”,让人一下子明白,原来是她大脑这个器官出了故障,不是她思维不正常、得了神经病。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还表现在对段乃至整篇的理解和安排上。教师讲一篇课文,常常要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时代背景、作者简况等,就是因为这些语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些语句。至于段的组织、篇的安排,同表达的目的、场合、对象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四、如何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在认识周围环境中发展学生语言,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学生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发展。学生学习语言,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语言,教师既要重视为学生创设室内外的语言环境,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

(二)采用多种游戏方法,刺激学生的语言行为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学生许多时候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但由于语言发展没有跟上思维的发展,因此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清楚头脑中想的问题,这也使学生没有信心当众表达,容易出现胆小、羞怯的心态。而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得无拘无束、轻松愉快。

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自始至终伴随着游戏,游戏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游戏方法,刺激学生的语言行为,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礼貌用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一是禮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进行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教师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学会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昀. 语境教学与思维开发——谈语境在教学中的作用[J]. 学语文,2006(03):4-5.

[2]石修银. 整体语境莫忽视——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易犯错析[J]. 湖北招生考试,2010(17):28-29.

[3]石梅青. 结合语境 有效阅读[J]. 中学教学参考,2012(25):36.

[4]高星荻. 普通话语音一般规律在语境中的实践分析[J]. 内江科技,2022,43(01):135-136.

[5]张锐. 推广普通话也需要语境——大力营造普通话校园环境[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2):134.

[6]刘凤至. 普通话语音一般规律在语境中的应用[J].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15(04):103-106.

[7]张帅. 青少年普通话普及和语境形成[J]. 西部广播电视,2015(02):66-67.

[8]李琳. 汉语普通话语境下学前幼儿语言叙事能力发展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语言环境普通话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大学生英汉语码转换态度的影响因素探析
趣味教学法在英语课堂的运用研究
交互游戏中学习英语的研究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