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 的语篇分析及立场问题讨论
2023-12-25昂玥辰
昂玥辰
【摘要】“否认”是汉语中常用的表达否定态度的动词,对它的使用涉及多个主体的不同立场。运用语篇分析的手段,可以对其进行比较详尽的用法分析。通过分析“否认”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归纳了“否认”的语义结构,对语义要素进行了分类讨论,针对一些无法用叙实性解释的现象,用“立场三角”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否认;语篇分析;立场三角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6-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40
一、引言
“否认”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释义是“不承认”,结合“承认”的释义,可以理解为不肯定、不同意、不认可。
在过往的文献中,关于“否认”的讨论已经有一些,大多针对个别现象进行说明,较少涉及对“否认”的语用分析。赵和平(2001)从词义出发,点出了“否认”的语义,阐明了语义上两者的差异。袁毓林(2014)在《隐性否定动词的叙实性和极项允准功能》一文中,把“否认”看作隐性否定动词,并从叙实性角度入手,认为其用法类似于半叙实词,作为否定形式出现时,具有叙实性;作为肯定形式出现时,有表示言语行为和表示言语引用两种用法,前者是叙实词,后者是逆叙实词。
笔者认为,“否认”作为否定形式出现时具有叙实性,而作为肯定形式出现时,不一定具有叙实性。如:患者否认糖尿病史。
患者究竟是否曾患过糖尿病?这是言语引用,却无法判断宾语小句的真假。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说话者的立场有关。
本文拟从语篇分析入手,从语用角度对“否认”一词进行研究,讨论其中的立场问题。
二、“否认”所在语段的基本语义结构
(一)语义要素与排列顺序
“否认”在语义上是二元的。笔者认為,它牵涉两个语义要素:否认的主体(下称否认主体)和被否认的对象(下称否认对象)。这两者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在句中直接出现,但有时,也存在例外。
(1)接下去我要讲一点人所周知的事实(B),这些事实就连那些“正人君子”(A)也不会否认。(《散文与文论》)
上述语料中,A为否认主体,B为否认对象。例(1)的否认对象没有出现在“否认”所在的小句中,要在前文中才能找到。
从排列顺序来看,最常见的顺序是“否认主体+否认+否认对象”,有时也会有例外。如:
(2)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历来已久,遗传因素(B)我(A)不否认,但后天的努力和环境影响对创业者来说更为重要。(微博)笔者认为,例(2)是原型的变式,其顺序为:否认对象、否认主体、“否认”。它可被换为常规语序:“我不否认遗传因素”,句意不变。
总之,“否认”所在的语段中,具有否认主体、否认对象两个语义要素,“否认”的基本语义结构为:A+否认+BA对B有明确的支配关系。在使用中,A或B可能不直接出现,顺序也会发生变化。
(二)语义要素的类型
上文交代了“否认”的语义要素和排列顺序。本节从否认主体和否认对象这两个语义要素出发,进一步探索否认主体和否认对象的特点。为呈现出比较直观的结果,笔者对BCC语料库中的100条语料进行了统计。
1.否认主体及其分类
“否认”意为不承认,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要完成这个动作,首先要有主体,且这一主体应该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类似这样的表达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3)*那只狗否认自己打碎了花瓶。
在笔者收集的语料中,否认主体都是体词性成分。先将其分为泛指和特指两类。
泛指的呈现形式一般有两种:
(4)我们(A)不否认 “品牌”本身所具有的含金量(B),也不应去限制真正的“精品”消费。(《福建日报》)
(5)但目前这类显示器还是非常的少,同时不可否认21.5寸这类小尺寸机型还是有非常多的钟爱者(B)。(微博)
例(4)和例(5)的否认主体都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或者群体,是泛指的。区别在于,例(4)用“我们”使否认主体出现在句中,例(5)则将否认主体省略了。
特指的情况较为复杂。其中,人占多数,我们将其细分为个人和群体。如:
(6)曾连续3次击败李昌镐的周鹤洋(A)连连否认 “克星”说法(B),他说3次胜利都有偶然因素。(《文汇报》)
(7)但电影界人士(A)否认 “探测船迷失事件”是他们取材的元素(B),更不害怕有恶性竞争。(《文汇报》)
例(6)的否认主体是特指的个人,而例(7)中的否认主体则是群体。个人是所有否认主体里最典型、数量最多的一类成分。
一般而言,否认主体应该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但在语料中,也有少数特指的否认主体是物。这里的“物”,其实代表了某一群体或个人。如:
(8)桃园机场(A)否认 “怪手”被错误放置在“左05”跑道附近的说法(B),认为当时“左05”处于清场状态。(《文汇报》)
例(8)中,否认主体是桃园机场。机场本身不会有否认的行为,发表声明的一定是代表机场立场的发言人们。比起“某人或群体否认某一否认对象”,“某物否认某一否认对象”的说法表示否认行为不是发声者的个人行为,更强调其所代表的立场。
总之,否认主体可以被分为两大类:特指和泛指,特指中又可分为人和物。其中,否认主体多为个人,也有群体、物和泛指的情况,除“个人”类外,分布较为平均。
2.否认对象及其分类
“否认”作为思维活动,必然要依托否认主体存在。但同时,它也不能離开被否认的对象。
陈振宇(2017)在研究动词的封闭性与叙实性时,就曾引入话语世界的概念。笔者套用可能世界的结构,对于“否认”的话语世界进行分类,以此梳理否认对象的情况。
以“小王否认自己偷了东西”为例,它包含了三个可能世界:可能世界0(说话者S所在的世界)、可能世界1(小王所在的世界,说话者S的意识或话语世界)、可能世界2 (小王的意识或话语世界)。
否认对象所在的是可能世界2。但是,要对否认对象的真值进行判断,要依靠的是可能世界1。其中,否认对象的真实性可分为3种:T(否认对象为真)、F(否认对象为假)和0(真假不定)。据此,否认对象可分为三类:否认对象的真实性为T时,为“事实”;真实性为F时,为“谣言”;真实性为0时,为“传言”。
否认对象为事实时,说话者认为否认对象为真,有时,前后文中还提供相关的信息:
(9)他们留下的林林总总的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智能建筑、生态建筑、仿生建筑,让我们看到了新的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建筑奇迹。不论你(A)对这些建筑做出何种评价,都无法否认20世纪是建筑艺术上最丰富多彩的100年(B)。(《人民日报》)
例(9)的否认对象是“20世纪是建筑艺术上最丰富多彩的100年”。说话者在前文叙述了“他们”的具体贡献,否认主体“你”对此无法不承认,与说话者的态度相同。
否认对象为谣言时,说话者认为否认对象为假。这种情况下,上下文中一定有相关信息作为支撑。
(10)程燕是优等生,她(A)特理直气壮地否认 “参加军乐队耽误学习”(B)的观点。她说,军乐有种穿透力,使你有进取心。有这种感受的,何止程燕。(《人民日报》 )
例(10)的否认主体是“她(程燕)”,否认对象是“参加军乐队耽误学习”。她不承认“参加军乐队耽误学习”的观点,认为其为假,说话者也认为“有这种感受的,何止程燕”,与其态度一致。
否认对象为传言时,说话者不对否认对象的真假进行判断,前后文中往往没有明确的信息作为支撑。
(11)国际足联8日(A)在苏黎世发表声明,否认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将不在美国举行的传闻(B)。国际足联的声明说,这些报道毫无根据。(《福建日报》)
例(11)中,否认对象是“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将不在美国举行的传闻”。国际足联认为“这些报道毫无根据”,但说话人对这一消息没有表达出明确的看法,否认对象为传言。
总之,否认对象可以通过说话者所在的可能世界1中的真实性分三类:事实、谣言和传言,其中,最多的是事实,其次是传言,谣言最少。
三、“否认”的肯定形式及其相关的立场问题
笔者认为,当“否认”为肯定形式时,最根本地影响宾语小句的真假的因素是说话者的立场。
Du Bois(2007)通过对日常会话中互动者如何表达立场进行分析,将立场表达(stance-taking)定义为:由社会行为者以对话的方式、通过外在的交际手段发出的公开行为,并将立场表达建构为一个立场三角行为①:
图1中,立场主体1(subject1)、立场主体2(subject2)和立场客体(object)是立场表达行为的三个元素。立场表达行为又含有三个子行为——评价(evaluate)、定位(position)和离合(align)。
笔者借用立场三角来分析“否认”的结构。
“否认”的立场三角中,立场主体1为说话人,立场主体2为否认主体A,立场客体是否认对象B。A对B的评价和定位与上一个三角相同。说话人对否认行为进行评价的结果分为三种:认为其真实性为真/假/对此不进行判断,这三种评价又对说话人进行了定位。说话人与A的关系也据此分为三种。对此,进行逐一分析。
当否认对象为事实时,说话者认为否认对象的真实性为真,与否认主体形成反同盟关系。同时,说话者要承担责任,证明否认对象为真,因此往往在前后文中能找到明确的依据。
当否认对象为谣言时,说话者认为否认对象的真实性为假,与否认主体形成同盟关系。说话者也要承担责任,证明否认对象为假。
否认对象为传言的情况最为特殊。说话者对否认对象的真实性没有做判断,与否认主体似乎也没有形成任何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似乎有意地避免表现出自己的立场。但事实上,正是这种避免,才体现了他自己的立场。
比如,医生记录病历的时候,根据病人“无糖尿病史”的回答,写下的却是“否认糖尿病史”。在这一例中,立场主体2是病人,病人认为自己不“存在糖尿病史”。立场主体1是医生,他不判断病人主张的正确性,其背后蕴藏了对否认对象的评价:病人否认,其真实性不确定。这表现出的是医生的定位:要保证自己笔下记录的是事实。因此,病人的说法不能用来判断真假,只能将其作为一种说法进行记录。医生的立场,其实就是不做判断、尊重事实。通过这样的表达,医生拉开了自己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保证了其表达的客观性。
这种情况不仅见于病历书写中,在新闻报道,甚至一些微博文字中,都会出现刻意用这种疏离的口气来进行描写否认行为,而不表现自己的态度的情况。
四、结语
本文运用语篇分析的方式,归纳了“否认”的语义结构,并对此进行了分类。否认主体可分为特指和泛指,特指中又可分为人和物;否认对象可以根据在可能世界1中的真实性被分为事实、谣言和传言。
否认结构的立场三角中,说话者对不同否认对象表现出三种不同的评价与定位。其中,否认对象为传言时,说话者看似不对否认对象进行评价,其实是通过“不评价”来对其进行疏离,这正体现了说话者本身需要客观事实的立场。
注释:
①罗桂花:《立场概念及其研究模式的发展》,《当代修辞学》2014年第1期,第44页。
参考文献:
[1]陈纯瑛.广告语篇中否定结构的认知语用学解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2]陈振宇,姜毅宁.事实性与叙实性——通向直陈世界的晦暗与透明[J].语言研究集刊,2018,(1).
[3]葛锴桢,史梦新.语用否定“哪知道”的历时发展及其功能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1).
[4]黄恩任.现代汉语否定结构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5]李新良,袁毓林.反叙实动词宾语真假的语法条件及其概念动因[J].当代语言学,2016,(2).
[6]罗桂花.立场概念及其研究模式的发展[J].当代修辞学,2014,(1).
[7]苗兴伟.否定结构的语篇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8]强星娜.无定预期、特定预期与反预期情状的多维度考察——以“竟然”“偏偏”等为例[J].中国语文,2020,(6).
[9]唐正大,强星娜.言者-主体-观者三方的知情状态与“假装”的反叙实效应[J].辞书研究,2019,(1).
[10]袁毓林.隐性否定动词的叙实性和极项允准功能[J].语言科学,2014,(6).
[11]张雪平.“万一”的语篇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9,(1).
[12]赵和平.是“否定”还是“否认”[J].语文知识,
2001,(1).
[13]祖人植,任雪梅.“毕竟”的语篇分析[J].中国语文,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