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护理结合隔姜灸对产后宫缩痛缓解效果观察
2023-12-14王秀丽
王秀丽
【摘要】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护理结合隔姜灸对产后宫缩痛缓解效果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8月湖口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产后宫缩疼痛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按摩结合隔姜灸护理,持续观察至产妇出院。对比2组产后宫缩疼痛程度、疼痛生化指标、日均宫缩痛发作次数、每次疼痛持续时长及负性情绪。结果 干预前2组宫缩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宫缩疼痛程度评分为(2.13±0.25)分,低于对照组的(2.96±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疼痛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GE2水平、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质量浓度分别为(120.35±18.94)ng/L、(4.11±0.25)ng/L,低于对照组的(152.67±15.88)ng/L、(4.63±0.20)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日均宫缩痛发作次数(1.59±0.32)次,少于对照组的(2.13±0.58)次,每次持续时间(16.93±2.44)min,短于对照组的(21.15±2.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负性情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分别为(37.55±6.72)分、(40.03±7.01)分,低于对照组的(45.31±5.98)分、(48.33±6.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摩结合隔姜灸护理干预用于产后宫缩痛产妇中,可减轻宫缩疼痛程度,改善产妇负性情绪,降低PGE2水平,利于产后恢复。
【关键词】 产后宫缩痛;穴位按摩护理;隔姜灸;前列腺素E2;负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33-0139-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3.046
宫缩痛是产后常见症状,产妇受宫缩疼痛影响,不能正常休息与哺乳,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负性情绪会导致产妇机体内分泌紊乱,刺激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进一步加剧宫缩痛,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产妇产后恢复[1-2]。西医主要通过止痛药治疗宫缩痛,但效果有限,且存在不良反应与母乳喂养禁忌,难以被产妇及家属接受。中医认为产后宫缩痛是由于气血不足,以致血气迟滞而瘀-瘀阻冲任,从而导致腹痛[3]。穴位按摩与隔姜灸为中医特色护理方法,穴位按摩是通过按摩相关穴位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隔姜灸是点燃姜片上的艾绒,利用热力将药物作用于穴位,经脉络传导以温通气血[4]。鉴于此,本研究将穴位按摩护理结合隔姜灸用于产后宫缩痛产妇中,观察对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8月湖口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产后宫缩疼痛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7.63±2.01)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54±0.48)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2.27±0.16)次;体质量69~84 kg,平均体质量(76.83±2.14)kg;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8例,剖宫产12例;初产妇13例,经产妇27例。对照组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82±2.43)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37±0.50)周;孕次1~5次,平均孕次(2.31±0.17)次;體质量68~86 kg,平均体质量(76.94±2.50)kg;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11例;初产妇16例,经产妇2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足月单胎妊娠;术后存在不同程度宫缩疼痛;临床资料齐全;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精神、行为异常;合并严重产后并发症;存在出血性疾病;取穴处皮肤破损。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强产妇饮食、母乳喂养指导,观察子宫收缩情况,采取音乐疗法、注意力转移等方法减轻疼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安抚产妇情绪,并鼓励家属多陪伴产妇,持续观察至产妇出院。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按摩护理结合隔姜灸。(1)穴位按摩。产后12 h协助产妇平卧,放松呼吸与全身肌肉,顺时针按摩其小腹10 min后右手拇指以一指弹推法推气海、关元穴,再捏拿血海、三阴交穴,各穴按摩2 min,力度以产妇自感酸胀为宜,1次/d,持续按摩至产后第3天。(2)隔姜灸。鲜生姜切片,中间针刺数孔,艾绒制作成直径1 cm、高1.2 cm的艾柱,姜片放置于穴位,艾柱放置于姜片之上后点燃,在神阙穴施灸,灸3~5柱,1次/d,持续至产后第3天。持续观察各项指标至产妇出院。
1.4 观察指标 (1)宫缩疼痛程度。干预前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5]法对2组产妇宫缩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10分,评分越低表明疼痛程度越轻。(2)疼痛生化指标。干预前后抽取2组产妇3 mL静脉血,离心取得血清后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中PGE2水平;放射免疫法监测SP的质量浓度。(3)记录干预期间2组产妇日均宫缩痛发作次数与每次持续时间。(4)负性情绪。干预前后使用SAS[6]、SDS[7]量表评估产妇负性情绪,每个量表20个条目,总分均为100分,评分低表明产妇情绪状态佳。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宫缩疼痛程度 干预前2组宫缩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宫缩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疼痛生化指标 干预前2组疼痛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PGE2、SP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宫缩痛发作次数与每次疼痛持续时间 观察组干预期间日均宫缩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每次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负性情绪 干预前2组负性情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SAS、SDS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产后宫缩痛是由于子宫强直性收缩引起的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与月经痛类似,但疼痛程度更为强烈[8]。母乳喂养过程中机体释放催产素,刺激子宫收缩,加剧宫缩疼痛,部分产妇因疼痛难忍,出现烦躁、抵触喂养情绪,甚至直接中断哺乳,严重降低母乳喂养率[9-10]。宫缩疼痛还会对产妇生理、心理、精神等多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在剧烈宫缩疼痛作用下,产妇易出现紧张、出汗、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进而影响产后休息与恢复,加剧负性情绪,严重降低产后身心恢复水平[11-12]。
中医将产后宫缩痛归属“产后腹痛”范畴,因产妇产后冲任空虚,以致胞脉有失濡养、气血两亏,“不通则痛”。对于产后宫缩痛,中医遵循“通则不通”干预原则,通过疏通经络、畅通气血,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宫缩疼痛程度评分,PGE2、SP水平,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期间日均宫缩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每次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护理结合隔姜灸干预能够缓解产妇产后宫缩痛,加快疼痛消失,促进产后恢复。穴位按摩为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并由体表深入体内,起到局部刺激、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按摩穴位中,气海可益气理气,血海可理血,而关元可理下焦,通过以上穴位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进而缓解疼痛[15-16]。三阴交为一身血穴,可调动周身经气,使之气血充足流畅,通则不痛,进而增强镇痛效果。隔姜灸是一种艾灸技术,利用艾叶在生姜上施灸,艾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温热可增强生姜药性,起到温中止痛的功效,药效可穿透皮肤直达病所深处,从而缓解疼痛。神阙穴位于脐中,属任脉之穴,内走脏腑经络,为平衡阴阳调节脏腑之枢纽,灸之可利水固脱、温阳救逆、温补脾肾、调和气血、温经通络,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调理中。隔姜灸神阙穴能够温阳胞宫,促进胞络气血运行,且生姜性温,入肺、脾经,有温中回阳,回阳救逆之功,可有效减轻疼痛。隔姜灸还可通过作用神阙穴调动机体痛觉神经系统,降低疼痛因子PGE2水平,抑制产妇情绪反应与痛觉感受,提高机体疼痛耐受性,有效缓解宫缩痛,减少产妇情绪波动。将穴位按摩与隔姜灸联合用于产后宫缩痛产妇中,能够相互补充,协同增效,最大程度减轻产妇宫缩疼痛,改善负性情绪,有利于产后恢复。代凤超等[17]研究指出,隔姜灸艾灸神阙穴,可减轻痛经患者腹部疼痛,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与。陈燕花等[18]研究显示,穴位按摩能够减轻产妇产后宫缩疼痛,本研究结果亦存在相似之处。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与纳入样本容量少、观察时间短等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扩大样本容量,延长观察时间,探究穴位按摩结合隔姜灸对宫缩疼痛的进一步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穴位按摩结合隔姜灸护理有助于减轻产后宫缩痛产妇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利于产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雷侠,师晓艳.散结定痛汤治疗产后宫缩痛血瘀证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8,36(1):152-154.
[2] 鲁汉杰,张穗,杨丽,等.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宫缩性疼痛护理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 5(20):54-58.
[3] 钟洁,阳秀芳,黄梅花,等.雷火灸治疗产后宫缩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1):119-120.
[4] 陈德娟,赖立,徐春秀,等.穴位按摩联合情志干预对产妇分娩疼痛及不良情绪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9):204- 207.
[5] 杨蕊,朱雪泉,肖乐,等.视觉模拟评定量表与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的一致性研究[J].中国医刊,2018,53(8):918- 921.
[6] 王文菁,谭文艳.验证性因子分析在焦虑自评量表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781-783.
[7] 金婷,张磊晶.我国常用的抑郁自评量表介绍及应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7,17(5):366-369.
[8] 王娟,田原,曹玉.生血宝合剂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缓解效果的观察[J].河北医药,2020,42(1):157-159.
[9] 汤海珍,韩雪敏,赵伟,等.盐酸纳布啡复合枸橼酸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5):627-631.
[10] 张瑾,张建华,赵欣媛,等.产后复健散联合康复按摩对产妇产后康复与心理睡眠状态、泌乳情况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8,39(8):1063-1066.
[11] 吕晓军,汤笑笑,郑会玲.脐疗联合艾盐包改善经产妇产后宫缩痛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報,2021,45(5):560-564.
[12] 张丽华,杨志勇,杨倩,等.穴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经产妇产后宫缩痛的影响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与妇产科,2021, 13(8):56-59.
[13] 沈红,岑莉,李明先,等.腕踝针缓解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宫缩痛的效果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8):1918-1919.
[14] 祁丹锋,汪欢欢,李琼,等.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宫缩素对产后子宫复旧及宫缩痛的影响[J].新中医,2017,49(3):131- 132.
[15] 王磊.中医情志护理对缓解初产妇自然产后宫缩痛护理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214-216.
[16] 王金香,杨连杰,马艳,等.中药奄包穴位热熨治疗产后宫缩痛疗效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8,33(6):36-38.
[17] 代凤超,水于恬,郭洁丽,等.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6):161- 164.
[18] 陈燕花,李翰玲,徐玉婷.穴位按摩结合情志护理对减轻经产妇产后宫缩疼痛及促进康复的影响[J].新中医,2020, 52(17):134-136.(收稿日期: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