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负性情绪舒适度的影响
2016-05-04蔡惠
蔡惠
【摘要】 目的 探究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对其负性情绪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126例进行手术的非全身麻醉患者, 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63例。对照组行一般护理,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探究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及舒适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简化舒适量表(GCQ)、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 明显的降低了患者的负心情绪, 提高了舒适程度, 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关键词】 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护理干预;负性情绪;舒适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87
手术是一种较为有效且直接的治疗方式, 且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了较大损害, 破坏了组织完整性, 对机体来说, 手术同时也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应激源。手术患者情绪一般起伏较大, 主要是由于对手术的恐惧感、陌生感、且对疾病相关知识原理的不理解所导致[1]。非全身麻醉患者的情绪波动更为明显, 多数患者手术全程处于清醒状态, 因而加重了患者的不安与恐惧, 甚至因此加重病情。为改善此种现象, 现选取在本院进行手术的126例非全身麻醉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63例结合护理干预,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手术的126例非全身麻醉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63例。 对照组中男35例, 女28例, 年龄31~61岁, 平均年龄(50.4±3.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20例, 中学文化25例, 大学及以上文化18例。研究组中男36例, 女27例, 年龄32~62岁, 平均年龄(50.7±3.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21例, 中学文化25例, 大学及以上文化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 根据患者所做的手术进行物品的准备消毒工作, 手术前后需两人进行手术器械清点, 并帮助医师进行手术衣的穿脱。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相关的手术信息、疾病状况, 对患者进行沟通和心理的疏导, 消除患者存在的恐惧、紧张、焦虑的心理, 告知患者手术的步骤及原理。②亲情支持: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告知其对患者进行亲情上、生活上的支持与关心, 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增强患者的信心。③术中护理:进入手术室后, 主动向患者进行环境的介绍, 消除陌生感, 言辞应轻柔、沉稳, 帮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进行手术,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失血状况, 及时的进行补液、输血, 手术过程中可进行眼神及言语上的鼓励、安慰, 可碰触患者的手部, 给予其支持, 并注意倾听患者的诉求, 并给予合理的处理。④术后护理:术后整理患者的衣物及物品, 注意保暖, 送患者回病室, 告知家属注意事项, 做好交接。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间患者的焦虑情绪及舒适度。根据SAS评分标准[2]:① 轻:50~59分;② 中:60~69分;③重:≥70分。根据GCQ评分标准[3], 评分包括生理、精神、社会、环境4个方面, 总分愈高表示舒适程度愈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GCQ、S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GCQ、SDS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门, 患者多数为急危重症, 风险较大, 手术室需要的人力及物力较多, 对手术的质量要求较高[3-5]。手术前, 为减少患者的痛苦, 术前均会采取麻醉措施, 主要分为全身麻醉及局部麻醉,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非全身麻醉的患者, 由于术中患者保持清醒状态, 相比于全身麻醉患者更加无助, 因此, 对手术及护理质量要求更高。护理干预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知识及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判断与评估, 结合具体的病情程度、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做出具体的护理措施, 对传统护理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和改进, 促进患者的转归。
有研究显示[6], 对非全身麻醉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 减轻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 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改善了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与预后情况。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GCQ、S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GCQ、S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良好的沟通能够使护理人员及时的预防和疏导患者存在的负面情绪, 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改善护理中的不足, 提高舒适度, 促进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 对非全身麻醉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 明显的降低了患者的负性心理, 提高了舒适程度, 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蒉晓予.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4):142-143.
[2] 周艳, 林红.手术室舒适护理对非全身麻醉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舒适度的影响.河北医学, 2015, 21(9):1539-1542.
[3] 凌晓红, 鲍红光, 范素红, 等.导乐护理在非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实施.护理学杂志, 2010, 25(6):10-12.
[4] 陈文清, 黄丽芳, 卢惠琴, 等.不同时机肢体约束对全麻手术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2):44-45.
[5] 刘素琼, 陈玉. 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负性情绪及舒适度的影响. 河北医学, 2015, 21(6):1021-1023.
[6] 吴卫东. 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负性情绪及舒适度的影响.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 2015(9):100.
[收稿日期: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