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评价体系下专业发展的策略
2023-12-14陈金朋
陈金朋
(福建省仙游县华侨中学,福建莆田 351200)
新高考模式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时代国家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1]。培养出杰出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依赖不断发展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要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追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因此,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且易于实施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帮助学校和教师扬长避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此,笔者尝试探索在教师评价体系下教师专业工作的发展路径。
一、基于教学质量创新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新高考模式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新高考模式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需要处理好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人文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确保新高考模式下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能科学有序地进行,教育部门和管理者要根据教学实际,梳理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思路和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一)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教学质量”主要是指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价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学校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学状况,找出前期教学的长处和薄弱环节,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支持,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学校通过教学监控,确保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2]。因此,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也要考虑各个过程,注意各种群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全面。二是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原则,结果评价简单、真实、可信度高,过程评价可以消除心理、生理、环境等影响,更具公平性。三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笔者认为教学质量评价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班级学科优劣标准分(本班学科平均分-本段学科平均分/本段学科平均分)的差距,学校在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中降低了分数的权重,有利于降低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二是学校通过本学期与上学期的成绩比较,找出成长点进行评价,注重了评价的起点,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关注了教师的成长过程。三是学校关注起点和过程,避免了“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发展。
(二)教学质量增值评价法
表1为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某班级增值评价表。表中的列代表不同学科,行代表各类平均分比基数。A指标是教学班平均分基数,A平均分比基数=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B指标是优秀比基数,B优秀比基数=班级优秀生平均分/年级优秀生平均分(优秀生根据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年级的目标划定,如高中按能上特殊线、初中按能上一级达标线目标确定);C指标是良好比基数,C良好比基数=班级良好生平均分/年级良好生平均分(优秀生根据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年级的目标划定);D待进生比基数,D待进生比基数=班级待进生平均分/年级待进生平均分;E总评基数=A+B+C+D四项指标之和。
表1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某班级增值评价表
该表能反映出的信息有:一是A列平均分比基数能看出该班的优势学科。如该班的语文、英语和地理是优势学科,并且地理相对优势更明显。反之,数学、化学和物理相对劣势,数学劣势更为突出。二是A列平均分比基数还能反映出该班学科间的平衡情况和学科教师对学习时间的占用情况。如果某一两个学科异军突起,而总分比没有优势,有可能这一两个学科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该学科教师的课堂效率不高或课后的培优补差工作不到位等,如该班的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差距比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通过B优秀比基数、C良好比基数、D待进生比基数与A列平均分比基数比较,能看出该班优势或劣势原因出现在哪个成绩段。学校根据该成绩段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培优辅差。如该班数学的平均分基数为0.895,优秀比基数为0.923,待进生比基数为0.842。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该班数学平均分没有优势,主要原因是待进生的培养不够,这需要数学教师抬底、补差工作进一步加强。四是各班某学科平均分比基数能反映该备课组之间的教研活动情况。当某学科平均比基数在1左右,各班差距不大,说明该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比较好,各班的成绩比较平衡。五是本教学质量评价中的E总评基数可与前一次总评基数进行比较,了解本班级各学科的进退情况。
(三)优劣学科标准分对比法
表2是高一年级期中考试优劣势学科(标准分)对比。该表纵列为班级,横列为总分和各学科,标准分Z=(某教学班该学科平均分-年级该学科平均分)/年级该学科平均分。该表能反映的信息有:一是各班相应学科的优劣情况,正值为优势学科,负值为劣势学科,数值越大优、劣学科优越显著。该做法比直接看平均分的好处是避免因分值和试卷的难度不同,学科平均分的绝对差异,不同学科优、劣不易比较,如语、数、英总分为150分,其他学科总分100分,如果两个班级语文或物理平均分相差5分,哪一个学科差距大?即使总分都是150分的语文和数学,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差5分,哪一个学科更有优势呢?用优劣势学科(标准分)对比法可一目了然。如高一(1)班的语文-0.44、数学-0.63,数学劣势更明显;英语-0.12、物理-0.15,物理更不理想。二是在同一个班级(行)内不同学科的优、劣可明显看出,如高一(1)班地理优势明显,但数学劣势突出,教师可通过本次考试后具体分析并加以整改。三是同学科(列)内可看出各学科的集备成效,如政治学科不同班级成绩差距不大,集备效果比较好。
表2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优劣势学科(标准分)对比
(四)对教学质量评价实践的反思与建议
1.新高考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要端正考风考纪,确保学生的成绩真实可靠,数据准确无误。
2.新高考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应用一种比较科学的工具,帮助各学科教师发现考试成绩背后的问题,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以筛选老师或批评老师为目的。
3.新高考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可以设定一些目标和目标奖,学校在分析本次考试时,可以公布下次考试的目标和奖项,指引教师努力的方向。
4.新高考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仅是教师评价的一部分,教师评价要尽量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特点,科学地使用考核的各项数据。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要考虑超分封顶的问题,避免教学质量评价分数差距大,教师无法接受。
二、基于课堂改革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加强教学研究,构建适应本校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三段六环”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三段”分别代表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六环”则包括了课堂导入、自主学习、答疑解惑、重点讲解、合作学习和知识检测六个教学环节。这一模式的目标是促使原有的“教师为主”课堂向“学生为主”课堂转变。在教育方法上,该模式的课堂教学采用了讲解、启发、讨论的综合方法,强调实际操作和应用导向的课堂。在学习方法上,教师鼓励学生接受、探索、合作和自主学习,形成适应性导向的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视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咨询者和顾问。这一模式也强调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和合作学习,将教学活动视为一个任务共享和责任共担的动态过程,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教学新格局[3]。
三、基于校本教研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采用专题讲座、论文交流、案例教学、主题研讨、教学竞赛等多种途径落实新教材、新高考、新课标的培训。每次校本教研都可以设立不同的评价维度,分配不同的分数,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推动专业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
1.每学年,学校邀请省内外专家介绍与中学教学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新教学法,拓宽教师的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
2.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关于课程改革的教研。教师通过参加省、市、县等层面的教研活动,观摩其他教师的示范课,或参加各级别的课程改革技能竞赛,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
3.每学期,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优质课、示范课和汇报课等教学比赛,鼓励其他教师观摩。教师通过竞赛、观摩和点评,取长补短,推动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断发展。
4.学校持续开展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优秀课件评比活动,推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和深度融合。
5.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教师利用每周教研组活动时间加强对课程改革案例的研究,使新课程改革理念真正内化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备课时需要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的多样化设计,促进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主张的形成[5]。
7.学校完善师带徒工程系统建设,积极推动新老教师的相互帮助和指导工作,使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迅速理解新课标内容,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学校通过新教师的推动来改变老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理解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
新高考模式下,影响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学校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规模和精细化管理以及教师方面的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优化和教师定位的科学性等[4]。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是教师个体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学校共同关注的大事。
新高考模式下,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学校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把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作为重要目标。第二步,学校以课堂教学为根本,以师生互动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差异,采用不同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步,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细化的管理作为保障,建立多维度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