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1940年辽县商人救国会公函
2023-12-13衣抚生贡伟龙
衣抚生 贡伟龙
辽县,即今左权县,位于山西省东部,与河北省接壤。抗日战争时期,辽县位于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八路军前敌总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所在地(持续时间五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通过贡伟龙收藏的一份1940年辽县商人救国会公函,介绍中国共产党在辽县领导的抗日行动和辽县商人的爱国抗日之举。这份公函的内容如下:
辽县商人救国会公函
迳(径)启者:案奉县政府财游字第八五号训令,以本年上半年合理负担款项,商号按一成八负担,共担洋壹万零捌百元。兹按各商担款分数匀配,每分合洋六元六角,查该商议定分数为六分,应担洋叁拾玖元陆角(其上有“辽县商人救国会”印章),希即从早交会以凭汇解,款关要需,幸勿推延。此次核议各商担款分数,经第二次执监联席会议详细研究、缜密讨论,决定五项标准如下:
(一)按照向例,各商号……现仍本此原则办理。
(二)已经空担半年款项者应予免担。
(三)担款者以二十八年以内营业者为标准。
(四)酒业系奉令停歇,免担本业之款,就其兼营其他业务部分,酌量担款。
(五)本以上原则,按营业状况比较酌量增减分数。
值此敌寇不断扫荡,军民敌后坚持之下,应本有钱出钱大家出力之旨,以民族利益为第一位,个人利益为第二位,巩固抗日根据地,以博最后胜利,想该商深明大义,当能照数踊跃交纳也。此致复义涌。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一月十二日(其上有“山西辽县商会签记”印章)
通过这份公函,我们可以得知如下信息:
第一,该公函显示,辽县在当时有我们的抗日根据地。相关史实: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同月下旬,国民党政府的辽县县长李耀庭携带公款逃走。同月15日,刘伯承、徐向前率领一二九师进入辽县西河头村,开创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冀豫晋省委也同时进驻该村。共产党在辽县组建了抗日政府,共产党员欧阳景荣担任第一任县长。
第二,该公函显示,该抗日根据地是日军的眼中钉,“敌寇不断扫荡”,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我军民不怕牺牲,毫不屈服,“军民(在)敌后坚持”。相关史实:1938年4月4日,日军调集3万余人,向晋东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发起“九路围攻”。14日,辽县县城沦陷。八路军一二九师等英勇杀敌,不仅打退了日军的进攻,还击毙击伤日军4千余人,收复县城19座。其中,辽县县城于22日收复。1939年1月30日,日军以6千兵力进犯辽县。八路军一二九师某部经过四天激烈战斗,取得胜利。1939年7月初,日军聚集5万兵力,向抗日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九路围攻”,妄图在辽县、武乡一带围歼八路军主力。5日,辽县县城再次沦陷。八路军一二九师独立第2团将日军围困在辽县县城之中长达五个月之久。
该公函出具于1940年1月,这一时期“敌寇不断扫荡”,我军民已经伤亡严重,但此后敌寇的“扫荡”更加激烈,1941年,日军将辽县定性为“治安强化”的重点区域,进行持续“扫荡”,并施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据统计,抗战期间,日军在辽县制造杀戮惨案120余起,造成伤亡1.2万人,毁坏房屋4万余间,抢夺衣物35万余件,抢夺粮食7.6亿斤。面对日寇的残暴,我抗日军民奋起反抗,英勇斗争,辽县5千余人参军,全县每年向八路军提供1千万斤粮食,2万余人支援前线。
第三,该公函显示,由于“敌寇不断扫荡”的摧残,辽县当时的商业情况并不乐观。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在辽县政府的收入之中,“商号按一成八负担”,比重仅为18%,“共担洋壹万零捌百元”,数量仅为10800元。比重不高,数量也较低,这都说明了商业的不景气。
其次,该公函中的“以民族利益为第一位,个人利益为第二位”“该商深明大义”等语言也表明,不算很多的款项(本文中的该店铺为39.6元)对商号来说,也是商户民族大义的体现。
再次,本公函的收方为复义涌。复义涌是一家晋商老店,主要从事粮食买卖,总部在太原市的活牛市街,在包头、辽县等地开设分店。这种规模较大的老店尚且经营困难,交纳款项仅为39.6元,其它小规模的店铺自然更加困难。后文所引资料显示,当时还在苦苦维持的店铺不足原有店铺的20%。
地方史志的记载可以证实这一点。中共山西省委调查研究室编的《中共山西省委调查研究室》第4分册《商业、粮食、物价、财政、金融部分》有如下记载:“商业,在日寇的摧残破坏下,不仅在数量上减少,而且未歇业的也处在不生不死,营业萧条的境地,商品流通已受到极大阻碍,给广大人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痛苦……辽县县城在被敌人占领的六年期间内绝大多数人没有吃过白面,七八岁的孩子,没有见过花生。”
第四,程文华主编《中共左权县历史大事记述》显示,本次“合理负担款项”已全部交纳。本公函也可以作为旁证:商人负担10800元,占比18%,则总款项为6万元。该款项为“本年上半年”的征收款项,则全年应征收12万元。我们依据该公函可以得知,即便是在“敌寇不断扫荡”、商号普遍经营困难、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包含复义涌在内的辽县商号依然“照数踊跃交纳”,无一家商号有“推延”行为,体现了深明大义的爱国商人风范。
商人深明大义,政府也积极帮助商号解决困难。同年“7月30日,遼县县政府……订出关于逐步恢复战前商业店铺繁荣市场的办法。要求在7月底以前恢复战前商铺的十分之二;8月底以(下转33页)(上接15页)前恢复十分之三,9月底恢复十分之五。在恢复店铺的过程中,政府保证商人应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减轻商人的负担。”这就是共产党政权与商人之间的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的鱼水深情,也从一个侧面显示,由于日寇的侵略和破坏,辽县仅有不到20%的商号还在勉强维持。
第五,这一笔钱是合理负担款项。当时辽县“保证不许有一块荒地,不准有一个闲人。政府机关、各团体工作人员一律参加生产,保证生产够半年食用的粮食。”(《中共左权县历史大事记述》)因此,合理负担款项是指直接服务于抗日的必需开支,也是本公函中所说的“巩固抗日根据地,以博最后胜利”所需的款项。1941年,辽县专门成立合理负担评议委员会,确保相关款项的合法、合理、必需与节制。
第六,该公函显示,辽县的“酒业”已经被政府命令“停歇”。这是因为,抗战时期的粮草供给困难,而“酒业”需要耗费大量粮食,且此时的辽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全县四分之一人口的生计遇到严重问题。为此,辽县政府厉行节俭,精简机构,规定脱产干部不超过居民人数的1%,发行公债,关停“酒业”,进行减租减息,并向灾民提供救济、贷款、借粮,明确表示“不准饿死一个人”。
第七,该公函显示,辽县政府通过商人救国会对商号实行间接管理。这是因为商人救国会是由拥护共产党领导、支持抗战的爱国商人组成,“以民族利益为第一位”,且熟悉辽县商业的相关情况,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可以在“详细研究、缜密讨论”之后,制定出公私两利的专业决策。1941年,辽县商人还相继成立了商人联合会、对敌经济研究会,专门从事抵制日货的活动。
总之,该公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辽县坚决抗日、开辟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史实,是辽县军民抗日的坚强领导者,反映了日军对辽县抗日根据地“不断扫荡”的史实,反映了辽县在日寇入侵之下民生凋敝、商号经营困难的情况,也反映了辽县商人积极支援抗日的史实,“有钱出钱大家出力”,全力支援抗战,具有“深明大义”的爱国风范。因此,本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是较为难得的抗日红色文献。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近代发票与商业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