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

2023-12-13李婷婷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国际交流

李婷婷

[摘 要]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战略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透过对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其存在着教育视野狭窄、学科体系不全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问题,质量亟待提高,需从根本上加以改革。从现实角度来看,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守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使命,从师资水平、竞技体育、体教融合、对外开放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改革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竞技体育;体教融合;国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134-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20

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由之路。高校是国家优秀人才的培育基地,承載着为国家培育体育人才的重任。高校体育教育以培养青少年具备一定的锻炼意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教育目标。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扎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升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体育教育对外开放。目前,国内多个省市已经针对新要求,对高校体育教育实施改革,通过强化数字化教学、提升师资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切实提升了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人才流失、体育后备人才缺失、忽略竞技人才培养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与其他省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争取在短期内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一、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问题

笔者对吉林省4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展开的调研表明,从教育教学和师资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以往重技巧轻理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教学质量缓步上升。但目前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较差,表现为教育视野狭窄、学科体系建设不全面,以及忽略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一)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概况

1.教学质量缓步上升。近年来,顺应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5G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吉林省大多数高校对体育场馆和设备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教学方法也在向数字化转变。这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得到加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所提升。同时,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与拓展使得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截至2022年8月,吉林省2022届体育毕业生的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1.29%(本科、专科、硕士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76.79%、94.92%、66.2%),毕业生平均薪资为6 000元。

2.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学以往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即过分重视体育训练,忽略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低,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改革和完善,现阶段课程设置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对平衡,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随着训练模式的不断升级与创新,学生的体育竞赛能力和成绩也得到提升。

3.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当前相对稳定。笔者的调查表明,现任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师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教授占比为7.66%、副教授为32.9%、讲师和助教为59.44%。就专业结构而言,球类项目教师占40.45%,其他项目占比则较少。就运动等级而言,运动健将和一级运动员占比为9.93%,二级运动员占84.68%。由此可见,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师资在实践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且师资结构相对稳定。

(二)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的突出问题

1.教育视野狭窄。目前,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聚焦于体育人才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体育赛事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体育人才培养应当不断拓展视野,注重培育体育专业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思维和视野,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现阶段我国诸多体育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均开设了相关的体育专业,在2019—2023年间获得了全面提升与发展。而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中缺乏相关国际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国际视野,不具备应有的对外交流能力。

2.学科体系不够全面。目前,多数外省高校已经基于体育学科形成了诸多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全面培养人才,使学生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以9个“A+”专业领跑,上海体育学院以7个“A+”专业和1个“A”专业的实力紧随其后。北京体育大学上榜的9个“A+”体育学类专业中有8个专业位列全国前三,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整体实力表现优异。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虽为师范类高校,但体育专业教育实力同样强劲,两所高校荣登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的3个体育学类专业均为“A”类。在体育强国建设以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体育学科建设尤为重要,决定了体育教育的质量[2]。吉林省高校在这一领域的布局能力较弱,对于体育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缺乏科学精准的定位,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需求。

3.忽略了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竞技体育的发展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国家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牵动体育经济的发展,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范围内聚焦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学校,是首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这些高校作为体育类院校中的潜力股,A类专业数均达到6个及以上。其中武汉体育学院自1988年以来所培养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上共获得金牌131枚、银牌25枚、铜牌36枚,在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上共获金牌88枚、银牌18枚、铜牌15枚。吉林省高校忽略了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导致吉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动力不足。

二、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逻辑

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当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从师资水平、体育竞赛、体教融合、对外开放四个方面突破发展困境,并借鉴其他省份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提升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设高质量师资

高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做支撑。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水平虽不断提升,但是距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应加大引进力度,吸收优秀退役运动员,扩大教师队伍。以山东大学为例,其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00名,占教职工总数的77%;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近53.2%;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教师分别约占教师总数的9%和25%。借鉴山东大学的经验,吉林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着手改善師资。一是加大专项教师引进力度。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师大多数是身兼数门课程的教师,缺少专项教师,导致部分运动项目的教学质量较低,因而应加大专项教师引进力度,并支持对专项体育教师开展多元继续教育。吉林省各高校可以增加体育教师参加专项培训和外出交流的经费,为教师提供更好的继续教育渠道。二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强化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引导教师升华自身职业理想,不断提升其从教能力,承担起体育强国建设与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3]。

(二)体育竞赛中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体育竞赛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育人才培养具有推动作用。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非常必要;分别有72.53%、55.67%和53.8%的大学生认为从事体育运动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缓解压力和减肥;有83.6%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原因是影响运动兴趣和习惯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于体育竞赛的关注以及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观念[4]。因此,高校应依据五育并举的要求,不断带动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融合发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融入到体育竞赛当中,融合“健康第一”与“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5]。

(三)深化体教融合

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学校发展服务。具体而言,吉林省各高校应当不断加强本校体育场地、设施保障,校内各级各部门都应当支持体育场地设施的升级改造。在高校体育场馆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开展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体育部门支持、各类学校参与的各类体育活动,强化社会资源与高校体育教育的结合,扩大高校对学生体育活动培育的范围,拓展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空间[6]。就吉林省而言,当前缺乏科学完善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应坚持深化体教融合,打通体育人才培养的通道,形成学校体育教育、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群众体育的“一体三面”融合格局,提升学校体育人才培养基础工作水平。例如,有针对性地完善、升级体育场馆设施,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更优的场所。

(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大原则[7]。华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路径值得借鉴,其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指导专业被评为“A+”专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011年至今,该校体育专业共发表SCI、SSCI、CSSCI、CSCD等级别的论文600余篇,对于提升体育教育对外高水平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就吉林省而言,为促进体育教育国际交流,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学生体育赛事,展示学校体育的发展成果,让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获得体验感。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校际体育合作交流,增进中外体育人才之间的友谊,不断提升吉林省高校体育对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层次。

三、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遵循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逻辑,可在师资水平、体育竞赛、体教融合、对外开放等方面予以推进,进而找到适合吉林省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靠路径。

(一)加强“五育一体”型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

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五育一体”型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五育一体”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融德、智、体、美、劳教育于一体。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秉持“五育一体”的育人理念,举办“金相杯”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实现了“以德树人、以体育人”的目标。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应坚持以“德育为导向、智育为根本、体育为保障、美育为基础、劳育为基础”的理念,推进体育赛事的发展,在赛事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以精细化的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与训练方法;以赛促练强体能,以竞技运动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体能,提升学生的基本竞技水平[8]。

(二)强化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校际联动

实现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当进一步强化体育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持续吸纳各领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助力。可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之中,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的范围。或者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吸收和挖掘新的教育资源,如在网络平台为学生寻找创新型的体育教育资源,为学生分享新的国际体育赛事等。在此基础上,推进各高校之间的联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辟智慧型体育教育的新思路。例如,深圳市龙华区联合区内体校与高校的教育资源,组织运动员联合参赛,为青少年和大学生体育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吉林省高校在不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利用师资和技术优势,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推进协同联动机制,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加快吉林省高校體育教育的数字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不断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9]。北京体育大学联合企业成立了数字化体能训练实验室,引领了数字化训练的时代发展方向,加速了竞技体能训练场地设施的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了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要推进数字化建设进程,可以数字技术完善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进而引入数字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数字技术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可以基于数字技术建立体育运动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更好掌握训练方法提供更多方便渠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并安排进度,提升学习效率[10]。总体而言,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建设要聚焦于两个方面——数字化体育场馆建设和数字化教学模式,两者相互协调,同步发展。

(四)创新吉林省高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

实现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思维,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了促进国家体育事业进步,吉林省内各高校应当不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措施,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北京体育大学的作法值得借鉴:为实现游泳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以校企联合的方式成立了北体游泳运动俱乐部。通过该俱乐部将游泳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制定游泳运动员考级评定标准,并形成对外开放的模式,推动了教学训练体系的优化,改善了游泳人才培养模式。就吉林省高校而言,需要加强体育专业的对外开放力度,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如鼓励学生出国交流或参加国际赛事[11]。高校在实施对外开放教育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以体育教育带动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12]。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完善后备人才培养的体系和制度,科学制定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强化省市各级体育部门与高校体育专业之间的联系,完善教育制度与运动员培养制度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便于合理分配资源,共同培养运动员。

参考文献:

[1]吴宇翔,陈元香.高校体育教学中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及优化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2(11):79-82.

[2]谷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进路[J],当代体育科技,2023(25):80-83.

[3]谢翔,史子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本质要求与推进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04):9-15,45.

[4]王雨彤.“双减”视角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J].体育风尚,2023(06):126-128.

[5]王璐璐.以赛代训 以赛代评 促进体育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23(05):12.

[6]郑芳,于蓝.我国体育赛事活动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05):49-56.

[7]吴俊东,聂清德.“十四五”时期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武术研究,2023(09):151-153.

[8]黄镇飞,陈明健.新时代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3(26):119-122.

[9]王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时空特征、价值取向与推进方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09):21-28.

[10]张舒畅.以“职业体能”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1(04):131-136,156.

[11]廉永生,谢菲,王一萌.黑龙江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实现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3(04):37-42.

[12]张舒畅.高校体育教学中提升大学生职业体能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0(03):117-122.

Study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Path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

LI Tingting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amin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it can be seen that its qua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 and needs to be reformed fundamentally.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moral character as the foundation, insist on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educat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actively explore efficient and feasible realistic paths by starting from the level of teachers and teachers, competitive sports,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Key words: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thletic sports;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国际交流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