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多维探析
2023-12-13周良发年晨曦
周良发 年晨曦
[摘 要]对高校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进行评价,有助于检测数字教材教学适用性,探察数字教材潜在性风险,进而实现数字教材高质量建设。思政课数字教材既有作为思政课教材的价值坚守,又具有数字化技术产品的特质以及作为电子出版物的独特属性,这些为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提供了基本理据。据此,要从思想政治引领、教材内容编排、教材呈现样态、教学过程适用、数字技术应用等维度构建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从提升评价主体胜任力、增强评价方法多样性、注重评价过程高效性、凸显评价结果客观性、重视评价机制支撑力等方面入手,切实将高校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高质量建设;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144-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22
伴随数字技术的持续狂飙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赋能,人类社会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迈入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发生显著变化,也给教育教学带来根本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战略决策,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1]。在此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可谓恰逢其时。青年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生存模式推动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高校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日益成为理论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如吴满意、高盛楠对高校思政课數字教材的基本内涵、价值构成及作用发挥作了系统分析[2],刘超对高校思政课数字教材开发与出版的必要性、面临的困境及实践策略作了深刻剖析[3],笔者对高校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动因、特征及实践路径作了初步探析[4]。相关研究成果的涌现为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由学理探讨向研发编制夯实了理论基础,但鲜有论者围绕高校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进行深入探究,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向纵深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5]。科学构建和完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扎实推进思政课数字教材评价工作,无疑能保障思政课数字教材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的数字化教材,以此发挥思政课数字教材在传播官方理念、形塑主流意识、促进国家建构等方面的作用[6]。有鉴于质量评价在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拟就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现实动因、基本理据、指标体系与构建路径等加以探讨,为建设高质量、体系化的思政课数字教材提供有益资鉴。
一、厘清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现实动因
作为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的载体和依据,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正由构想转为现实、由边缘转向中心。但是,目前思政课数字教材研发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数字化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加之思政课教材建设因技术要素的嵌入而变得更加复杂,迫切需要质量评价来引领和规范思政课数字教材高质量发展。整体观之,扎实推进评价工作有助于检测思政课数字教材教学适用性、探察思政课数字教材潜在性风险以及实现思政课数字教材高质量建设。
(一)检测思政课数字教材教学适用性
思政课数字教材是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深度融嵌的产物,是对思政课纸质统编教材的数字化转型,因而具有鲜明的数字技术和媒介产品特征。数字时代知识变革的不断加速和青年学生的数字化生存渐成常态,倒逼思政课教材建设随之发生数字化嬗变并强势进入思政课堂中。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对接迟滞,不能及时对思政课数字教材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使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质量受到广泛关注。而一旦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收效甚微,不仅无法有效保障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还会变相增加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负担,进而弱化思政课教学效果。为此,思政课教材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督促思政课教材编写者重视数字教材编制质量的问题,并基于质量评价来检测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优劣,将教学适用性作为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底线,引领编写者严格遵循中央精神、紧扣纸质统编教材以及正视受众需求期待,标准化规范化地推进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
(二)探察思政课数字教材潜在性风险
作为技术性存在,思政课数字教材变革着传统的教学形态而被赋予更多价值和意义[7]。思政课数字教材看上去是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的完美结合,然技术二重性又使看似光风的背后暗流涌动。进而言之,数字技术自身的不完备性致使思政课数字教材面临着安全隐患。具体来说,思政课数字教材研发应用的潜在风险可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从客观风险来看,当前数字技术的研发、应用、监管等措施的缺失,从客观上助长了思政课数字教材潜存的风险。从主观风险来看,思政课数字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对数字技术过度认可而轻忽其潜存的风险,对技术风险缺乏认知而难以识别其内蕴的风险,对数字教材应用不熟而无暇顾及其存在的风险等。诸如此类的主客观风险无疑会影响和规制思政课数字教材的编制和使用,亟待评价工作全面介入对其风险加以探察和揭示,使思政课数字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在编制及使用数字教材时能够及时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方案和策略,进而确保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
(三)实现思政课数字教材高质量建设
在数字技术与媒介产品的双重赋能下,思政课数字教材给青年学生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立体多维的感官刺激似乎能促进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快速接受和有效理解。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思政课数字教材所承载的教学资源是否具有立德树人功能,是否契合主流意识形态,是否滋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是否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如果数字教材不能有效呈现纸质统编教材的内容,那么思政课数字教材即便再光彩炫目,其教材研制仍可以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通过对思政课数字教材进行质量评价,能够动态识别思政课数字教材研发进展、编制实况及使用效果,及时反馈数字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教材使用者对思政课数字教材编制的期待,进而用充分的证据研判数字教材能否达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并将反馈意见同步传递给思政课教材研发编制人员,促使研发编制人员通过修订、改写乃至重编等方式,推动思政课数字教材编写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明晰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基本理据
对思政课数字教材进行质量评价是强化国家事权的重要表征,也是转变育人载体的关键举措,更是提高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感的必要环节。而构建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指标,首要的是明晰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内涵与属性。从概念内涵来看,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是依据相应的评价指标对思政课数字教材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它以思政课纸质统编教材为依据,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支撑,并结合青年学生的需求期待而研发编制且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新形态教材。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既要考虑到其作为思政课教材的价值坚守,也要兼顾其作为技术媒介产品以及作为电子出版物的独特属性,这些构成了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理据。
(一)作为思政课教材的价值坚守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材建设,旨在为青年学生成长和时代新人提供优质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使其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濡染下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生力量。数字教材作为思政课新形态教材,尽管在教材内容、载体选择乃至呈现方式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仍然是思政课教材体系之一。思政课数字教材的研发与应用,终究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受众需要、服务教学实践,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这是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必须始终坚守的价值立场,深刻表明思政课教材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依然是为思政课教学服务的教学文本[8]。但是思政课数字教材毕竟迥异于纸质教材,完全按照纸质教材的评价标准来检视数字教材建设质量显然不可取。因此,需要紧扣思政课数字教材本身来构建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从内在机理与外在条件的双重视域来审视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思政课数字教材进行更为合理的价值定位,进而更科学地激发数字教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潜力和优势。
(二)作为数字化技术产品的特质
思政课数字教材虽然植根于统编纸质教材,但其内容编排、载体介质、知识呈现等带有明显的数字化标签。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使文字处理、语言表达和知识传播出现显著变化,推动着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的数字化转变。思政课数字教材所具有的智能化、动态化、个性化等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远程交互、全息传输、同步反馈等功能的实现,实际上端赖于移动网络技术、智能语言技术、可视化技术、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的有效赋能。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保障和支撑,思政课数字教材才能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载体将思想政治理论立体式、动态化呈现出来,真正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动”起来。在此意义上说,思政课数字教材具有数字化技术产品的特质,这对思政课教材质量评价提出新的要求,也面临新的挑战。即评价体系和指标的制定无疑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数字教材的技术产品特质,實现思政课数字教材评价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技术性有机统一。
(三)作为电子出版物的独特属性
数字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思政课教材建设服务,它利用网络新媒体将语言文字、图片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动漫等融为一体,并以立体化和动态化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精心组织和有效呈现。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出版物,思政课数字教材具有独特的内容和呈现样态,同时兼具可读性和教学性。从出版视角来看,思政课数字教材的研发编制不仅涉及确定选题、内容组织、技术加工等编排环节,还要经过编审、校对、修改等质量管控,以及发行、试用、推广等传播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说明,思政课数字教材作为出版物只有达到出版标准才能获得发行标识,进而成为可准入应用的数字教学产品。换句话说,思政课数字教材的本质是思政课教材,但同时又是电子出版物,须充分考虑其作为电子出版物的基本理念。为此,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应充分体现思政课数字教材作为电子出版物的独特属性,在具体的评价过程环节中须着力彰显其出版流程、产品内容、结构规范等影响因素。
三、构建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思政课数字教材不可随意为之,而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标准扎实推进评价工作。鉴于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指标体系构建的优劣直接影响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度。正视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提升的现实吁求,对标思政课程的本质规定和教学目标,从思想政治引领、教材内容编排、教材呈现样态、教学过程适用、数字技术应用等维度构建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思想政治引领
思政课作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指向性,这决定了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同样要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党对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全面领导和政治把关。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引领是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生命线”,思想性和政治性构成了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首要依据,并据此引领思政课教材编写者编制出理念先进、理论科学、政治正确的思政课数字教材,才能为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提供优质教材。加强对思政课数字教材的思想政治引领的评价,可从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两个层面严把质量关。从政治方向来看,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必须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则立场,切实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纳入教材体系中,使思政课数字教材既承续统编纸质教材内容,又体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从价值导向来看,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要以是否遵循中央指示精神,是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价值判断。总之,要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评价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质量的核心要素,杜绝存在思想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缺陷的思政课数字教材出版发行。
(二)教材内容编排
内容编排是思政课数字教材文本生成的重要环节,其编排的科学规范程度决定了数字教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思政课数字教材以纸质统编教材为蓝本,但绝不是纸质统编教材的简单数字化翻版,而要正视青年学生的需求期待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此,可从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编排逻辑、编排体例等进行考察评估。首先,编排思路是否清晰。着力考察思政课数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否清晰、能否把握教材演进规律,可否凸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编制目标,进而提升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可读性和教学性。其次,编排逻辑是否严谨。着重评估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内容编排是否设计科学、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数字教材使用者能够迅速适应教材载体的变化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再者,编排体例是否规范。重点了解思政课数字教材的编排体例是否遵循教材编制的行文规范,是否体现课程设置的行业标准、思政课程的学科要求,同时符合作为电子出版物的教学产品的结构规范。概言之,内容编排是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有序推进的关键环节,编排是否合理成为评价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指标。
(三)教材呈现样态
作为思政课数字教材内容与教学应用之间的纽带或桥梁,教材呈现样态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应用效果。相比传统的纸质统编教材,思政课数字教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创生性特质,使思想政治理论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立足数字时代思政课教材建設新趋向,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界面设计等成为评价数字教材呈现样态的主要因素。从语言文字来看,应考察思政课数字教材语言表述是否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呈现科学理论的深邃意涵和价值指向。从图像视频来看,应考察思政课数字教材图文配套是否图表清晰、视频流畅,能够将科学理论的核心要义形象化、生态化呈现出来。从界面设计来看,应考察思政课数字教材版式设计是否做到规范得体、美观大方、格调高雅,既不令人眼花燎乱亦不使人枯燥乏味,并对是否契合青年学生数字化审美习惯以及符合电子出版物标准规范进行评判。思政课教材编写者要根据质量评价反馈对教材内容呈现样态加以适切性调整,以便更切合青年学生数字化学习模式,进而更精准地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要义。
(四)教学过程适用
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材编制的根本目的,偏离立德树人目标则使思政课教材建设失去价值和意义。数字时代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虽然在技术手段和教材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但同样要把教学适用性作为评价数字教材质量的重要指标。思政课数字教材只有彰显其作为教材的教学属性,才能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进而让青年学生勇于接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为此,要以教学价值引领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9]。具体来说,思政课数字教材是否具有教学适用性,须着重考察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从思政课教师来看,应重点评判思政课数字教材是否有效呈现纸质统编教材内容,能否便于思政课教师利用数字教学设备开展思政课教学。就青年学生而言,应重点评判思政课数字教材是否契合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能否激发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致,进而在科学理论的濡染下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优质高效的教学过程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推进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要把思政课教学过程适用程度作为重要指标来抓,基于质量评价督促思政课教材编写者要从教材使用者的立场出发,切实提高思政课数字教材的教学适用性。
(五)数字技术应用
思政课数字教材的本质是教材,但数字技术的作用不可轻忽。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建立在数字技术研发应用的基础之上,并受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融合程度的牵制。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缺乏数字技术的有效赋能,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将无从谈起。只有正确处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和潜能,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建设质量。然而,当前关于对待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的关系却存在两种偏误。偏误之一:数字技术崇拜。这种观点认为,数字技术给思政课教材建设带来新契机、赋予新动能,成为数字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材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甚至将数字技术视为思政课教材质量提升的灵丹妙药。偏误之二:摒弃数字技术。这种观点认为,数字技术二重性使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面临风险,应用不当会给思政课教材建设乃至教学活动带来隐患,甚至引发意识形态危局,因而对数字技术持保留态度。回顾人类技术发展史,技术崇拜与技术蔑视皆非明智之举,而要纠正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关系的偏误,亟待找准二者深度融嵌的契合点和接榫处,既要重视数字技术对思政课教材的赋能,又要警惕数字技术对思政课教材的僭越。这决定了数字技术赋能恰当与否成为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基于质量评价使思政课教材建设中数字技术应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可控的范围内。
四、探寻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适切路径
数字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材质量评价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守正确保不迷失方向,不犯原则性错误,创新才能在评价促使下编制出契合时代需要的新形态教材。有效发挥质量评价在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应着重从提升评价主体胜任力、增强评价方法多样性、注重评价过程高效性、凸显评价结果客观性、重视评价机制支撑力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将评价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助力教材编写者精准把握数字时代思政课教材的变与不变。时代在变、技术在变,知识呈现样态也在不断变化,而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责任担当。为此要在变中把握不变,研发编制出高质量的思政课数字教材。
(一)提升评价主体胜任力
思政课数字教材固然植根于纸质统编教材,但具有鲜明的数字技术特征和电子出版物属性。思政课数字教材的这一系列变化既彰显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需要进行多元评价的必要,实质上也对质量评价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评价主体不仅要熟谙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还要懂得数字技术构成原理和运行逻辑以及电子出版物的标准规范。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思政课教材评价主体大多来自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科背景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其所学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相去甚远,能力欠缺势必阻滞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有序推进。为有效提升评价主体胜任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升评价主体的技术素养。数字时代数字校园、智慧教室、在线学习系统不断完善,为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评价主体只有具备基本的数字素养才能在海量数据中考辨真伪数据信息,避免西方错误思潮数字化侵袭而弱化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治国理政的坚定信心。为此,评价主体要积极关注数字技术开发应用进展,主动了解数字技术的运行逻辑,进而识别数字教材教学适用性,精准把握思政课数字教材研发编制状况。另一方面,重组评价主体的队伍结构。重组评价主体的队伍结构是保障思政课数字教材评价主体规范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思政课教学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引导评价主体与技术人员进行对接,进而在技术人员地指导和帮扶下开展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
(二)增强评价方法多样性
适宜的评价方法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效果。而思政课数字教材构成要素的复杂性,不仅要求提高评价手段的信息化水平,还要求选择精细化的评价方法,进而从根本上增强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的可靠性。增强评价方法多样性则为精细化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无限可能。首先,整體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统一。整体性评价是指对思政课数字教材研发编制应用进行全程性评价,而阶段性评价则分为思政课数字教材研发、数字教材编制、数字教材使用等不同阶段。其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形成性评价是指从资料收集、方案制定、内容编排、教材发行、教学试用等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形成过程进行评价,而终结性评价则是对思政课数字教材的成熟文本进行总括性评价。再者,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统一。定性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对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优劣加以“质”的评定,而定量评价则基于大数据等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和处理,依据数据分析结论来研判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质量。最后,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统一。知识评价是指思政课数字教材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承载情况的判断,而能力评价则是思政课数字教材可为青年学生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状况的评判。运用多样性评价方法能够开创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多元化格局,从而更全面深入、科学精准地评价思政课数字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三)注重评价过程高效性
思政课数字教材的潜能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结构化和指导性等层面,而这些潜能的发挥端赖于思政课数字教材的高质量建设环节中。这决定了对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应着力关注数字教材的潜能给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带来的变化,从而确保评价过程始终处于高效运作态势。然而思政课数字教材评价过程能否高效,受到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开放性、动态性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开放性来看,数字教材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渠道,有力突破了时空场域对教学的限制,但数字教材依托网络媒介平台却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专注力,致使学生难以对科学理论进行更持续、更深层次地学习领会。思政课数字教材究竟开放到什么程度,在开放情况下如何保障资源供给质量,成为评价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从动态性来看,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动态性既指教材建设资源生成聚合的动态性,又指思政课数字教材应用的动态性。因此,要在使用过程中动态考察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优劣,并根据评价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助力思政课数字教材研发、编制与应用的改进和优化。
(四)凸显评价结果权威性
评价结果是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质量的基本依据。这充分表明,评价结果是否权威、客观直接关乎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建设进程。如果评价结果合乎实际情况,就会助推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而如果评价结果偏离实际情况,则会误导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为提高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亟待破除评价过程中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的弊端,立足思政课数字教材的独特属性开展评价工作。作为立体化的新形态教材,思政课数字教材除了提供课堂教学所需的内容资源,还能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网络资源和信息服务。然而需要澄明的是,思政课数字教材的优势和潜能大多基于网络、媒体才能产生和实现,且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交互性、延展性和富媒体性,而网络虚拟性极易引发教育教学环节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风险,无疑增加了思政课数字教材评价结果权威客观的难度。这就需要打造专业化评价主体、借助技术性评价工具、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对思政课数字教材生成性、交互性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如此才能确保评价结论更加客观公正有效,也才能为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提升提供有益资鉴。
(五)重视评价机制支撑力
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正所谓尺寸教材、悠悠国事[10]。这意味着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也要常态化进行,使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既承接历史又关照时代。切实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思政课数字教材评价机制,基于制度刚性约束确保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常态化长效化推进下去。要切实推进构建和完善引导规范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动力激发机制等体制机制的建设。首先,构建和完善引导规范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设立教材局、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等。虽然这些规章制度不是直接针对思政课数字教材,但依然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构建和完善引导规范机制,即以既有规章制度为根本指导,创设和细化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管理条例,保障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规范有序,通过评价工作发现问题、优化举措,以便有机衔接评价内容、系统规划评价过程、及时反馈评价结论等,使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始终处于安全高效态势。其次,构建和完善资源供给机制。对思政课数字教材进行质量评价涉及诸多因素和环节,需要一定的资源保障和支撑才能行稳致远。为此,要畅通资源供给机制,给评价工作有序推进提供充裕的数据、技术、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撑,以便使评价流程和环节更加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再者,构建和完善动力激发机制。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常态化推进离不开评价主体的积极参与。但是,完全依靠评价主体的自觉自省意识难以生成持久的工作热忱,而构建和完善动力激发机制,以保障评价主体能够慎终如始地投入到评价工作中来。鉴于此,评价主管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基于制度传导压力督促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走深走实,进而编制出优质高效的思政课数字教材。
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的双向融合为思政课教材建设揭示了新方向、带来了新契机。数字教材作为思政课教材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不仅紧扣时代脉搏还契合受众需求,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从纸本呈现到在线编制的转变,能够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中。为此,要在教材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下建强建优思政课数字教材,而推进质量评价则是加强思政课数字教材管理的重要举措。质量评价作为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有序推进的重要抓手,以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支点,能够有效推动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思政课数字教材高质量建设的理想蓝图。据此我们可以论定,评价质量实质上决定着思政课数字教材质量。发挥质量评价的指挥棒或调节器作用,促使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不仅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和演变规律,还要从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出发,从而探寻出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5]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2]吴满意,高盛楠.试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材的基本内涵、价值构成与作用发挥[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04):83-91.
[3]刘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教材开发与出版[J].中国出版,2020(07):27-30.
[4]周良发.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动因、特征与实践路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76-82.
[6]张振,刘学智.我国统编教材建设的百年脉络与核心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21(04):26-32.
[7]石娟,石鸥.数字教材的多维样态与开发逻辑[J].教育科学,2023(01):50-55.
[8]王润.数字教科书作为教学文本: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9(06):63-68.
[9]牛瑞雪.以教学价值引领数字教材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77-81.
[10]郑富芝.尺寸教材 悠悠国事——全国落实教材建设國家事权[J].人民教育,2020(Z1):6-9.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n Quality Evaluation of Digital Textbook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New Era
ZHOU Liangfa,NIAN Chenxi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hui, Huainan 232001, China)
Abstract: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helpful to detect the applicability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xplore the potential risks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so as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Digital textbook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not only have the value of adherence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ut als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the unique attributes of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which provide the basic rationale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digital textbook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 index system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such dimensions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textbook content arrangement, textbook presentation pattern, teaching process applic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start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competence of evaluation subjects, enhancing the diversity of evaluation methods, emphasizing the efficiency of evaluation process, highlighting the objectivity of evaluation results, and emphasizing the supporting force of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promoted in depth.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igital textbooks; quality evaluation;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indicator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