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思考
2016-12-27张琳
张琳
摘 要:该文以高校体育为研究主题,主要探讨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并对其展开一系列反思。首先分析了性别屏蔽、运动项目选择分化与隔离、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失等引起的自我迷失、性别歧视、规劝行为意识、造成教育不公平;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性别平等在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实践进行了具体的反思,提出了改变意识、强化女大学生主题意识、在性别差异中发展多样化体育教育形式等。希望能够通过该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对于此类性别透视下的不公平、非平等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引发更为广泛的交流,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 场域 性别 透视现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97-02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初步完成,在物质基础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对于精神需求与健康需求在不断增加,而且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品质化。尤其是广场舞在全国的风靡,各种舞蹈培训班遍地开花,以及全国举办的各种大规模体育赛事等,都有力的促进了国人的运动需求,也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尤其是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方面的课题研究,以下就从性别透视现象的角度展开具体的讨论。
1 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分析
1.1 性别屏蔽使女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迷失自我
体育教育纲要中的统一标准,落实到实践性的体育教育中,很难得到百分之百的实现,因为人分男女、性别差异是客观事实,而体育教育竞技性强、专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在实际体育教育场域中,生理性差异决定着教育的公平、平等性,由于对这一基本事实的忽略、忽视,给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带来了极大的误导,也造成了隐性的性别屏蔽现象,导致了女大学生潜意识、意识层面的自我迷失。
1.2 运动项目选择的分化和隔离是性别歧视的表现
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师资结构是衡量体育教育中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基本的调研数据与经验可以认识到,在体育项目中有明显的分化或隔离现象,如男性教师对应于足球、篮球,尽管我国的女足非常出色,受关注度也依然较低;再如,女性教师则对应于体操类、舞蹈类、健身类项目,因此,可以看出性别隔离的隐性存在依然势力强大,需要进一步克服。
1.3 性别刻板印象规劝女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意识
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能够认识到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女性细腻、灵活、主动性强。但是,事实上体育教育中却因为男性参与的活动多、女性参与的项目少,男性偏于力、女性偏于美的表面现象,而将男性归于主动,女性位处被动,这种趋势与意识强化之下,错误的提升了男大学生的地位,让女大学生产生了扭曲的心理暗示,导致了在体育学习中,积极性受挫、主动性受到抑制,很难发挥出其本能性的潜力,而性别刻板印象的赋予主要是这种错误的性别角色信息误导所致。
1.4 课外体育活动中性别偏失是体育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表现
在体育教育教学之中,会将体育课延伸至课外活动,因此,教育教学中也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其原因是在这种延伸中,减少了课堂强制,学生的自由度大大提升,潜力更能得到充分激发。然而,通常的课外活动中,男大学生参与人数远远大于女大学生,而且,在活动目标上取向也差异较大,如男大学生倾向于锻炼、发展爱好、满足兴趣需求;而女大学生则倾向于健身、减肥、身材保持等,因此,在课外活动中,明显带有性别偏失的现象,这也是体育教育定位不当、性别处理不科学所导致的教育结果不公平现象之一。
2 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性别平等的思考
2.1 改变学校体育决策者以及教师的性别意识
首先,要转变种种不良的思想、改善隐性存在的性别透视现象。具体的做法是“对症下药”,按照具体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处理、解决,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
比如,针对性别屏蔽、运动项目选择分化与隔离、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失,分别给予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认知生理的差异与改变性别理念、克服心理暗示与真实表现自己、拓展课外活动项目与积极提高活动精神。
其次,需要高校体育教育者、管理层、决策者,透过权力—责任来消化此类性别意识,比如,组织教师研究该课题,将其提升到一个更深刻的层面,积极宣传教育推广,让“体育教育中的男女平等”从表面化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从而对社会的偏颇舆论产生强力影响,改善当前带有误导性的性别意识,尤其是应该借助教师这个主体,将此类“平等教育、公平教育”常态化。
2.2 淡化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首先,性别角色分工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溯与对社会学的创立与研究所构建起来的一种学说,也就是说,它只是对于人类文明演进方式的多种解释中的一种,虽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现代学者通过对19世纪的历史学的反思、批判,已经渐渐地在改善这种“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学说独霸天下的单向思路,作为体育教育教学自然受到了这种性别角色分工的影响,也正是由此,也形成了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分工,目前来看,这种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有其不当之处,因而并不全面也并不科学,因此要改善对这种解释的盲目崇拜。
其次,在思想上解放之后并不足以改善问题,而是要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对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因为现代化的体育教育事业核心旨在通过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自主意识的培育、性格的强化、对干扰的抵抗防御能力方面的培养,实现多样化的内在素质训练,所以,要多种手段并行、多个层面齐头并进,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使其真正克服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带来的误导。
2.3 注重体育教学中的性别差异,发展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方式
性别差异建立在生理差异之上,而生理差异仅仅只是生命在其自身演进形成中所进化成的一种完整形式,所以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在体育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意识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诸多误导性的定位,造成了人们对性别差异的误解,所以,要改善这种意识,并在教育中,通过多样形式的增加,方法、内容的改观来真正形成新的更为科学的理念,以此,提高女大学生在体育教育场域中的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男生与女生的平等。
3 结语
总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体育教学能够改善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指数,提升生命质量,但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存在诸多项目间的差异,男、女大学生必然会出现一些区别,通过上文的讨论,主要是对那些隐匿于体育教学背后的潜意识层面的性别歧视、性别非平等现象做了进一步透视,也认识到了其中隐含的主体意识缺失,所以,在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不仅应该从教学形式上、教育方式上改善具体的教学,还应该在教学中通过树立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去角色分工化,从中建立起更为自主的平等意识、公平思想,进一步推动我国男女平等教育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丹丹.社会意识的行动逻辑——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学社会学解释框架[J].浙江学刊,2006(5):196-201.
[2] 程文广,刘兴.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价值诉求失范成因审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1):1-6.
[3] 王琪.现代体育科学形成初期美国体育教育研究热点演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64-69.
[4] 段丽梅,戴国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体育科学,2015(6):75-82.
[5] 周鹏.中西体育比较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2):109-112.
[6] 董宝林,张欢,陈敐,等.女大学生课外锻炼动机与行为关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