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的广西永福县彩调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3-12-12黄慧玲

新楚文化 2023年21期
关键词:永福县彩调非遗文化

黄慧玲

【摘要】永福县是彩调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广西彩调最为集中和盛行地区。彩调作为广西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朝中叶,兴盛于清末民初,1949年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从一个地方小戏闻名全国,各类彩调演出团队逾二千数。彩调作为永福县传统文化的名片,面临社会时空转换带来的生存压力,在5G时代为永福县彩调在多元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谋求解决思路和存续发展路径,也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研究永福县彩调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永福县;彩调;非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7-2261(2023)21-0085-04

永福县是彩调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广西彩调最为集中和盛行地区。彩调作为广西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朝中叶,兴盛于清末民初,1949年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从一个地方小戏闻名全国,各类彩调演出团队逾二千。时至今日,彩调经历的辉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特别是新时代互联网信息的冲击下,彩调影响力急剧减弱,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桂林、柳州保留彩调团,而且吸引力还在逐步衰退,永福县的官方彩调剧团已经改制,目前只余各乡镇各村组织的业余演出队在支撑。

彩调作为永福县传统文化的名片,具有的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地方群众寄托情感和文化认同元素,在5G时代和娱乐信息多元化的冲击下,永福彩调面临社会时空转换带来的生存压力,为在多元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谋求解决思路和存续发展路径,既是对本民族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和认同,也是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中,对区域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探索实践。

一、永福县彩调的历史与现状

(一)永福县彩调的历史简述

相传彩调起源大约在明代中期,初步形成于清末民初,正式定名为“彩调剧”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有400多年。永福彩调的发展离不开“调子王”蒙廷璋和林锦溪两人,蒙廷璋是广西彩调之集大成者,他打破彩调单带授徒的习俗,教馆收徒,每次12人;同时他将角色按照行当分为“男角”“女角”两类,使彩调有了角色分类;并创造了“男角”的“矮步”“口技”,女角的“莲花步”“手绢功”等身段动作和“数板”唱法,还将自己唱的调子写成“灯谱”,使彩调成为一个有唱本、有行当、有技法传承的剧种,蒙廷璋因而被尊为彩调“宗师”。

清末至1949年之前,因时局演变彩调处于停滞状态。1949年后,在“戏改”运动中通过“改戏、改人、改制”,在旧社会地位低下卑贱的“戏子”转而成为“文艺工作者”,各地纷纷成立专业彩调剧团,这些专业剧团具有事业单位编制,专业编排演彩调,涌现出一批改编传统剧目和表现农村生活、赞扬劳动的新剧作,出现了《豆腐郎》《婆媳之间》《三朵小红花》等优秀剧作,并在全国重大艺术活动和区内艺术评比中屡获佳绩。彩调剧、歌舞剧和电影《刘三姐》将彩调带入全国闻名的快车道。20世纪80年代是彩调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桂林、柳州和河池地区农村活跃着2000余支彩调队,永福县就有182支2400余人[1],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和西方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彩调快速进入衰退期,各级专业彩调团改名、改制和解散,至90年代中后期仅剩广西、桂林、柳州三个官方彩调团,永福县彩调团是当时唯一县级彩调团[2]。

(二)永福县彩调的现状和水平

至新世纪,在经济和新文娱市场浪潮的冲击下,曾经盛行彩调的地区专场彩调演出难觅踪迹,商业演出市场几乎消失,常态化的彩调演出已经无法组织起来,各地民间彩调队在进城务工浪潮下纷纷解散。除此之外,彩调从地方小戏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然而在文化体制改革之下中央对彩调的扶持有所减弱,专业剧团除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和“文化下乡”外,已无法举行专场演出,而是成为文艺演出的其中一个节目。民间彩调队为了生存和发展尝试开展市场化运营,但是长期以来市场已形成观看免费“文化下乡”的惯性思维,使彩调专场演出陷入收费无人捧场、免费赔钱赚吆喝的两难之地。这一时期,随着老一代彩调演员年龄增加和退休,一些专业剧目没有年青演员接续,老演员在体力和表演形式上无法跟上时代审美,能演出的剧目逐年减少。因演员的传承和财政支持减少的问题,永福彩调团已无法开展专场彩调演出,而采用“彩调+歌舞剧或小品”的综合演出,到2011年永福彩调团改制为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职能从演出转为彩调的保护与传承。

在永福的前辈彩调艺人中,基本出身农村,缺少文化基础,也缺少对传承的认识,很多有名望的艺人都不注重培养传人,因而彩调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流派。同时也因原来以走村串户唱调子谋生的彩调艺人,在1949年后转为以政府文化部门管理和建设的专业演出团队,彩调作为一种谋生的行当变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彩调原有的教馆和带班传承方式变为院校和文艺团体培训学习,彩调艺人失去了生存空间,很多传统剧目也因此失传。剧目、演员、市场在时代发展中,一步步减少、减弱、消失。

二、乡村振兴与彩调传承

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可以勘察乡村振兴除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农村的文化也要振兴,将乡村文化振兴与永福县彩调相联系,开展产业交融,可以有效服务永福县的乡村振兴战略。

(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就需要我们从传统中深耕挖掘,提炼优秀文化基因,永福县彩调根植于乡土,是从田间地头孕育而生的戏曲,既有大戏、也有小调,语言口语化、诙谐有趣,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很受群众欢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特别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而彩调作为永福县的文化名片,在群众的业余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培育文明乡风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

(二)永福县的发展与彩调

在永福县“十四五”规划提出“高质量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新型工业重镇、现代农业强县、福寿养生家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其中“福寿养生家园”的打造离不开文旅产业的建设。县政府也对永福县促进文化旅游扩容提质提出具体要求:主动融入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实施旅游“1+N”发展模式,提升“福寿胜境·人间永福”旅游形象;进行老彩调剧院片区旅游体验化改造,建成“三江六岸”休闲步道系统和状元巷文化特色街区,推进县城4A级旅游景区创建;以品牌建设为目标,实施“永福有礼”品牌建设行动,开发“福”“寿”、罗汉果等文创产品;创新办好养生旅游福寿节、罗汉果节、“茅江之夏”等节庆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影响力;全年接待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总消费20亿元左右。在“十四五”期间,永福县围绕乡村振兴,除了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外,尤为重视文化强县的打造,为开发具有文化积淀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而服务,对与彩調相关的节庆文化活动坚持办、年年办,打出特色文化品牌。

三、永福县彩调保护与传承策略

彩调作为反映群众生活、根植乡土的地方剧种,不同于其他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内容的剧种,更是聚焦于乡村劳动、爱情、生活的主题,使用桂柳方言,以唱和舞为主,表演形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一)彩调文化赓续

永福县作为彩调发源地,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广西唯一的县级彩调团,2011年将彩调团转型为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从事彩调艺术的研究、保护、传承、展演。无论从赓续彩调文化的需要,还是打造永福县“福”“寿”乡村生态旅游的需要,保护和传承彩调都是应有之义。由县政府主办,从1986年起每年农忙“双抢”之前举办“茅江之夏”农村彩调大赛,已举办了38届;还从90年代起,每年开展“凤山之春”“金色之秋”“重阳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进行彩调专场汇演,演出的队伍主要是各乡镇村的业余彩调队;永福还成为广西彩调艺术节的常设承办地,举办了第三届和第四届广西彩调艺术节。目前,全县乡镇村屯活跃着86支彩调队,在农闲和重要文化活动、节假日开展彩调演出。同时,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每年演出彩调100场,每年推出精品彩调剧目1-2个[3]。一年四季,专业演出团队与业余彩调队演出络绎不绝,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奠定受众基础,在永福呈现出人人知彩调、村村唱彩调的广泛群众基础。

彩调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的,在永福彩调的核心保护区罗锦镇中心小学,彩调传承人吴绍堂先生在此开设免费的彩调班,几十名小学生跟随他学习彩调唱演身法等技艺,并在各类舞台演出;永福的其他中小学,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彩调学习特色课程,彩调的传承在下一代得到赓续。同时,永福县的老年大学也集中了一大批退休的彩调爱好者,他们在原永福彩调剧团的退休演员的组织下,开展各类彩调剧目的创作和排演,既用彩调宣传国家政策,也进行传统剧目的演出,将欢乐带到各乡镇村屯,得到群众的喜爱,进一步扩大彩调的影响力。

(二)彩调的物质基础

虽然彩调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在国家政策变化及时代演变下,进入所谓的“没落”时期,但是广西文旅厅,特别是永福县政府并没有放弃,历年以来对彩调的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持续不断,为保持这种群众热情,永福县沿“县城-罗锦镇”一带建立彩调核心保护区,对沿途村屯给予政策支持。永福共有97个行政村,截至2021年永福县新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3个,每个村级服务中心建设都建设有一栋160㎡的综合楼、一个标准篮球场、一个96㎡的文艺舞台、一个科技文化宣传栏、组建了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简称“六个一”工程),实现村村有公共服务中心[4]。作为永福罗锦镇林村的室内彩调剧场拥有300多座位,在广西村级演出剧院中都是顶级的存在;同时还投入100多万元对县城福寿广场、县剧院、彩调表演中心等多个演出舞台进行了扩建和修缮。从以上政策实施情况不难看出,基于群众的热爱,政府也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并努力将彩调文化与全县旅游产业、乡村文化振兴进行融合,力求将彩调文化牌打响,打出全国知名度。

(三)彩调的产业化运作

作为一个地方传统戏剧,从彩调的表演内容来看,是一个根植于农村和农村生活的剧种,在人民之中开花结果。彩调在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文化体制改革之下,来自国家的支持减弱,但是作为发源于永福的地方剧种,永福县政府在近三十年中持续努力和坚持维持了彩调当前的局面,并且努力将彩调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进行产业化运作。地方政府重视,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只能起到保“基本盘”的作用,彩调要再现辉煌,还需要“生产自救”,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深度融合[5]。

永福县在旅游上创新发展,主动融入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2021年已经基本建成“福寿养生家园”,凤山景区、罗汉果小镇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崇山村田园乡村生态旅游区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旅游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崇山古民居研学基地建成运营,洛清江滨江步道投入使用,塔园休闲农庄获评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23年推进百寿镇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百寿岩、永宁州古城墙保护开发利用,完成彩调博物馆、状元坊特色文化街区等项目。同时积极拓展旅游新业态,依托崇山古民居、穿岩古道、永宁州古城等古文化资源,谋划一批研学教育、生态康养、体育竞技等文旅项目,并在崇山古民居的研学活动和彩调博物馆安排彩调表演;还将福寿文化节、广西彩调艺术节、罗汉果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作为地方文旅特色,借助视频号、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推动旅游营销视频化、社交化、带货化,实现融媒体推广彩调,“旅游+”成效得到体现,彩调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展。

(四)彩调的保护与传承思考

永福县彩调在政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如今呈现一片向好状态,但是距离彩调影响力的高峰期依然还有距离。目前永福县彩调的主要观众还是存在两头热,一头是孩子,在各类文艺汇演中,由开设彩调班和彩调课的中小学生选送参演的节目,观众也主要是学校的学生或者孩子的家长;另一头是离退休老人,他们有时间参加老年大学的彩调班或者兴趣班学习,且热心各类公益演出,在县里各种文艺下乡或者群众性活动中均能看到他们的彩调节目。这其中缺乏年轻人的身影,这既有网络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也有演出的节目剧目程式化,没有年轻喜爱的剧目,也缺乏类似东北“二人转”的赵本山、现代相声艺术的郭德纲、京剧老生王珮瑜等具有明星效应和流量吸引力的演员的原因。

广西戏剧院彩调团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彩调剧《新刘三姐》,一改过去彩调传统剧目、宣传国家政策彩调小戏、反映家长里短农村生活的内容,讲述新时代年轻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农村的阿朗离开农村到城市闯荡不成,返乡为乡村振兴事业奋斗,城里来农村进行直播带货的莫非,坚守乡村传唱山歌的姐美三者之间的乡村创业故事。在《新刘三姐》的演出中,整个剧目跌宕起伏,彩调的唱演、传统三项绝活口技、矮桩、扇花轮流上场,与现代歌舞、念白相结合,特别是使用了平衡车,在舞台效果上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的视觉效果。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新的舞台编排,以高质量的完成度为经典彩调剧目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范例,该剧已在国内演出一百多场,深受欢迎。

四、结语

永福县彩调经历了时代的考验传承至今,在新时代,借助乡村振兴,与永福文旅深度融合,进行产业化开发,培育网红剧目、演员,是彩调获得更多关注传承发展下去,并能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梁熙成.永福彩调史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4-82.

[2]程文凤.国家语境下彩调艺术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21:51-61.

[3]李小林,刘玉婷.永福:浓墨重彩抒写社会经济发展新篇章[EB/OL].(2023-02-14)[2023-04-23].http://gx.people.com.cn/n2/2023/0214/c390645-40300493.html.

[4]永福县政府.永福县人民政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1-02-05)[2023-04-23]http://www.yfzf.gov.cn/zwgk/fdzdgknr/jcxxgk/ztgh/ndjh/202106/t20210621_2079537.html.

[5]赵巧艳.国家在场与彩调内卷化:地方传统戏剧保护的一个反思[J].戏剧文学,2013(02):116-121.

猜你喜欢

永福县彩调非遗文化
经典彩调进校园
期待山花更烂漫
永福县开学日监管督查收费行为
“永福罗汉果”区域公用品牌在京发布
永福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及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娃娃彩调扬名声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