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彩陶审美意象的民族学考察研究
2023-12-12任硕
任硕
【摘要】原始彩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因为史前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历史时期的朝代纪年,更没有可参考的文献供后人查阅,然而正是这些原始彩陶的大量出土,让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中国史前考古变成了可能。在过往半世纪中,国内很多地区出土的彩陶时间久远、谱系庞杂,且类型多样,所以也给民族学考察与彩陶艺术研究增大了很多难度和障碍。但是依然无法否认,这些史前彩陶、原始彩陶作为中国史前时期一项格外引人注目的文化特质,对于后世研究和认识史前人类历史、原始人类社会文化所起到的重要助推作用,并且也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参考依据。
【关键词】原始彩陶;新石器时代;审美意象;纹样图案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1-0012-04
一、界内研究动态
冯律稳(2015)[1]研究中重点围绕着彩陶的纹饰,从艺术审美方向展开了探究。在研究中专门以不同时代下的审美观点分别对原始彩陶纹饰中关于“美”的呈现,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他认为原始时期古人所追求的“美”,或许和现代人认为的“美”不一样,所以不能将现代的艺术审美观点强加给古人。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原始彩陶纹饰普遍优美繁杂,但“美”到底是因何产生,值得探究,需要深入那个时代的具体环境中去探寻。
张静(2018)[2]对国内多个地区出土的原始彩陶进行了类型归纳与分析,并研究探讨了原始彩陶纹饰的类型、艺术价值、形成要素。其中,大量意象的彩陶图案纹饰是如何形成的,早期是如何从具象过渡到意象,其中掺杂了何种人类情感,或许只能从源头来进行寻找了,但似乎再也寻找不到答案了。不过,无论是彩陶图案的具象写实、意象还是后来的抽象,整个审美体系的流变或许真的和同时期所处的社会背景、社会生存环境密不可分。其中,彩陶图案的“美”一直都在传承。
张潇(2022)[3]针对位于中国彩陶第一村的柳湾彩陶博物馆收藏的各类彩陶,对不同彩陶的图案及其意象性进行了分析评价。重点围绕着青海彩陶图案,基于我国古代美学的追求,运用意象性思维来对青海彩陶图案、艺术创作、主观表达、工艺等进行了系统描述。民族学考察发现,通过区域性的彩陶文化、同时期的社会审美、彩陶图案的创作艺术形象等,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后人研究者进一步认识到原始时期人们所生存的环境,因为很多图案艺术创作都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生存环境的反映。
黄静、刘长宜等人(2022)[4]则从彩陶纹样审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视角,展开了研究论述。具体以仰韶彩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为角度,从商业设计、装饰形式艺术创作等层面进行分析,表达了纹样意象及其艺术特征的重要性及其艺术价值,这也是纹样技术被当代人们青睐的原因之一。
二、原始彩陶艺术创作与发展
(一)考古研究发现彩陶由陶器演变
顾名思义,彩陶本身就是属于陶器的一种,因此彩陶的出现可以说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严格意义上讲,“发展”即为“创新”,彩陶在陶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主要创新,即多了很多纹饰。但是,彩陶纹饰、彩陶图案的创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与陶器本身的造型相融合,以陶器固有的造型为载体。所以,正如多地出土的彩陶文物所展示的那般,从中看到了“陶器+纹饰”共同构成了彩陶的器型与纹饰协调之美。
整体来评价,虽然彩陶是在陶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而来,但彩陶也绝非是陶器与纹饰图案的简单叠加组合。如果只是在烧制好的成品陶器上来专门绘制纹饰,那么这种陶器并不属于彩陶。反之,原始彩陶之所以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且审美意象非常引人入目,恰恰是因为选择在有造型的陶坯上来绘制纹饰,然后再煅烧成器,最终才成为后世在博物馆所见到的原始彩陶。单从这一工艺水准和制作手法流程,就足以证明,陶器至彩陶的这种发展过渡,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制陶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大跨度的进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来看,这一制陶史的发展进步也等同于同时期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更是人类审美意识增强的集中表现。
(二)原始彩陶的造型分类与流变
原始彩陶包括彩陶诞生之前的其他陶器,都是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工具而出现的。准确地表达,人类的第一件工具就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
具体来看,在以河南、安徽、青海为首的很多地区所出土的彩陶中,其中有很大比例的彩陶造型都是圆的变体或者圆形。因此,从中可以获悉到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圆的成分在史前的彩陶时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故此,不少学者专家也认为彩陶的雏形极有可能是从圆形开始的。既然如此,那么是否可以进一步联想到在史前先民所生活的时代,日常生活中“圆”的元素很普遍、很常见呢。或许恰恰是由于“圆”与史前人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彩陶都是从圆开始。当然,根据以往的很多文献研究来看,或许也与很多圆形的自然造物有关,诸如圆形的石头,滚动更顺畅。再或者是和太阳、月亮等有关,每日悬挂在头顶上的圆圆的太阳、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成圆形的月亮,对太阳、月亮的观察与心理蕴籍,可能会使得先民萌生圆形制陶的想法。以青海乐都柳湾遗址为例,区域内共挖掘出了845座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出土了超过7500件彩陶。其中,大部分均为“圆圈”形的纹样图案,且纹样图案类型不一,共计414种。与圆形纹样图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何形”的纹样,但数量并不是很多,仅为56种。与此同时,在出土发现的679件带有明显彩绘符号标志的陶器当中,四成左右的符号也都是圆圈形。总而言之,彩陶纹饰图案当中,圓形图案、符号占到了所有彩陶的半数之多,这也就意味着“圆形”的元素在史前社会很多地域是极为普遍的。虽然暂时无法探究“圆”与史前先民的具体关系,但至少可以表明原始人类对圆非常有偏好,而彩陶造型中圆形越来越多,基本也是受到了这种偏好的影响。
原始彩陶的不断演变,尤其是“圆形”符号和纹样图案的逐渐增多,表明原始各部落的先民对圆有偏好。之所以如此,根据界内现有的研究来看,可以将其中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两点。第一,实用角度;第二,美学角度。
研究发现,彩陶大多是圆形造型,所以彩陶的纹样图案也多遵循圆形来制作。其中,圆形造型的彩陶与其他形状的彩陶造型相比,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即“同样多的材料制作,圆形容器比其他任何形状容器的容量都要大”。不仅如此,摆放起来或者日常使用,稳定性也很强。对于原始各部落的先民来说,存放打猎而来的剩余肉食、存放水、存放农作物等其他食物很方便。其次,从美学视角来看,外观既有美感,还能给人一种视觉效果。因为从出土的各类彩陶造型、彩陶圆形图案纹样来看,圆形器皿的轮廓曲线连贯流畅,造型和谐匀稱。不仅比其他形状方便制作、容易把握,而且圆形的参照物很容易寻找到,包括上文中提到的一些被河流冲刷成圆形体的石头、每天的太阳和月圆之夜的月亮、大部分动物猎物的头颅、鸟蛋与植物果实、树干的切面等,这些都很容易用来参照,视觉效果也非常好。反之,其他诸如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的形状,很难把握。
因此,对于原始先民来说,“圆”造型、“圆”纹样图案,虽然不一定算得上是最美的,但一定是“看着最舒服的”,圆在原始生活中留下的心理效果远远比尖、方等菱角造型更具优势。所以,圆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开始模仿圆、利用圆、制作圆。
三、原始彩陶审美意象
(一)审美意象是审美的最佳艺术视觉
严格意义上讲,这么多年以来界内对原始彩陶的研究,普遍大量关注原始彩陶的审美意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绝大部分原始彩陶纹样图案多是以“意象”为主。事实上,“意象”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一个环节,意象之前有具象,意象之后有抽象。对比,结合同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部落文化、彩陶文化来看,不难发现,最初的彩陶纹样图案制作非常写实,让人一看就明白陶器上画出来的是什么。比如有山水、有树木、有动物的图腾图案,有部落的标志等,彩陶图案很写实,即很具象。当人一看到这些图案形象时,就马上能够联系到大脑中的经验记忆。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则是以意象为主。顾名思义,即具象是以客观真实形象的再现为主,而意象则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改造,掺入一些人的情感,并保留一定的原有形态。如此一来,客观的形象与人的情感、想象等融为一体,即为意象。最后的发展阶段是抽象,即完完全全脱离了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外在形象,将形象统统抛弃。虽然也与现实的东西有联系,但早已不是以形象的相似为联系,而且透过彩陶纹样图案,无法帮助人识别彩陶上的图案到底是什么。
因此,相对而言,无论是后世的研究中还是史前先民彩陶艺术的创作特点等方面来看,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史前历史时期原始先民们对彩陶审美的追求,更在于意象表达。基于彩陶审美意象表达的艺术视觉心理效应,表现得更强烈一些。因为视觉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原始先民对彩陶的形式、审美诉求,各方面的认知均离不开视觉。其中,眼睛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视觉感官,可以帮助人捕捉一切客观事物,然后传递到大脑的皮层,再经过主观性的思想情感过滤、心理偏好等,完成视觉到心理的转变,最终使得彩陶艺术、彩陶图案等形式产生了心理效应。这层心理效应就是彩陶审美意象最吸引人的地方,即“看”“想看”“喜欢看”。原始先民们通过视觉心理,将所看到的客观事物与自身生理机能相互碰撞,然后在感官视觉层面上形成了一个能够为大脑提供经验、提供思考和想象的客观体系。最终,视觉经验与生活体验、生存环境、日常所见所闻相融合,实现了彩陶的审美意象。
(二)原始彩陶审美意象三要素
所谓“三要素”,即形式要素、情感要素、心理要素。其中,形式要素包含彩陶艺术创作、造型设计、纹样图案描绘的规律、模式与原则。对此、结合大部分出土的彩陶来看,少量的为更早期的几何纹样,即写实纹样。比如半坡彩陶出口的鱼纹,纹饰就是以鱼的形貌特征来表现出来,以鱼的基本形象呈现出来。看到彩陶上的纹样,基本就会想到鱼、河流和海等。反之,随着彩陶艺术的发展,写实具象过渡到意象阶段。可以结合图1两个不同的彩陶来看,写实审美阶段的简单、单独的纹样开始朝着连续、复杂的纹样演变。比如图1中的彩陶纹样依然与鱼、与河海有关,但却已经不像具象纹样那般明显了,并且掺杂着大量人类自己的情感倾注。对此,本文认为,这便是原始彩陶审美意识形式要素的基本模式与一般规律。譬如,图1中展现的一对彩陶复杂纹样,节奏感特别强,是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律进行重复排列和延续。恰恰是这种节奏与韵律感,使得彩陶纹饰成为当时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美。
再者,情感要素。包括想象、联想、象征等。用现代的表达,就是指借物喻情,借助彩陶纹饰图案的不同花纹来表达、传递出不同的情感。比如网纹、花卉树叶纹、编织纹等,再加上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正处在对自然物像理解和探索的阶段,所以自身的感知系统一直都在寻求理性化的理解,包括人对自然的理解、人对自己的理解。
最后是原始彩陶审美意象的心理要素,包含了人的愉悦、兴奋、满足、激动等。通俗理解,就是指彩陶纹样创作过程中的人的行为性、人的情感性、人的感受性、人的社会性。其中,人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认知,是整个审美意象与视觉心理学的核心要素。正如图1中所示,将人的行为、经验与客观现象联系在一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及其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是我国陶器制品、陶制工艺实现大跨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彩陶大量出现,即在陶器制作的基本模式之上加入了一系列不同的纹样图案。纹样的特点先后分别经历了具象写实、意象、抽象等不同的审美风格流变。对此,根据大量的研究来看,无论是20世纪界内的研究,还是21世纪近二十年间界内的研究,均可以观察出彩陶造型与纹样图案的审美具象、意象、抽象这三者中,最能够反映出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工艺水平的莫过于审美意象。无论是在青海地区、甘肃、湖南地区,还是在山东、安徽、河南等地区,彩陶审美风格的变化都可能受到同时期社会生活环境、生存环境、人的认知情感的影响。比如像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鱼纹样装饰,恰恰是与原始先民对鱼的无限生殖能力的崇拜有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原始氏族祈求多子多孙的关键愿望。同理,仰韶彩陶常见的鸟纹,也集中反映出了人们对鸟的图腾崇拜感。尤其是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彩陶文化、彩陶纹样装饰与整体审美风格变得更为绚烂繁复,彰显出了当时先民的丰富情感。
参考文献:
[1]冯律稳.从原始彩陶纹饰中探寻美的起源[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08):27-28.
[2]张静.从彩陶纹饰看中国式的意象美[J].中国文艺家,2018(11):2.
[3]张潇.青海彩陶图案的意象性研究——以柳湾彩陶博物馆为例[J].收藏与投资,2022,13(08):36-38.
[4]黄静,刘长宜.庙底沟彩陶纹样装饰形式研究[J].包装与设计,2022(06):2.
[5]王国栋.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泛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6]向俊,喻宏.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精神文化在彩陶中的体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01):22-23.
[7]王立夫,周侠.从氏族融合到农业的象征——马家窑文化彩陶中三种主要纹饰的演变及其意旨蠡测[J].中国陶瓷,2022,58(10):78-84.
[8]姜乃源.基于视觉心理效应我国原始彩陶纹样的审美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2(08):52-55.
[9]胡雨晨.从原始彩陶到现代陶瓷装饰的演变之探析[J].收藏与投资,2022,13(0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