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山花更烂漫
2019-08-06石刻
石刻
摘要:彩调素有南国灿烂的山茶花的美称,而柳城县地处柳州市的西北部,这里的人们爱看彩调,也爱唱彩调。素有“彩调窝”的美称。老百姓爱看彩调,也爱唱彩调。柳城县的彩调也曾有过辉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电子媒体的不断涌现,我们传统的草根戏曲彩调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彩调的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160-01
柳城县地处柳州市的西北部,这里的人们爱看彩调,也爱唱彩调,素有“彩调窝”的美称。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电影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体还不发达,人们茶余饭后,农闲时节,都会聚在一起,唱唱彩调。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哼上几句“打呀开东而门,送啊子送花来呀哕耶,叫声的哪个哥哥呀请呀请进来呀!”“担子挑上肩,左肩换右肩哪嗬了嗨!”……听老艺人讲,那时过年的时候,戏班大年初二出去,唱过元宵节才回来。老百姓爱看彩调可见一斑。
柳城县的彩调也曾有过辉煌。本世纪初,由本土剧作家创作的彩调剧《蚂拐王》、《配种》、《山间情话》、《岭上风流》等剧目,均在全区比赛中夺得不俗的成绩。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电子媒体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草根戏曲彩调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的某些年轻人一坐下来就抱着个手机在那自己玩,对我们的传统戏曲彩调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在过去的艰苦年代,彩调曾经陪伴老一辈走过风风雨雨;他们不知道,彩调是我们先辈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一把利器;他们不知道,彩调更是先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如今,我们的周围还在唱彩调的几乎都是五六十岁甚至是七八十岁的大叔大妈老爷爷老奶奶了,唱彩调的年轻人可谓凤毛麟角!然而,仅靠这些老年人来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彩调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反展都离不开青少年一代的参与,而且青少年必须是主力军!
那么,如何让青少年爱上我们的地方戏曲彩调呢?笔者通过调研工作经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必须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演戏,需要戏服行头,需要伴奏乐器,需要音响,需要学习,都要有花费。搞比赛要有奖金,搞会演要有经费。总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说什么都是一句空话!
第二,必须切实做好戏曲进校园的工作。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地方的戏曲进校园只是走形式。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应付检查,完成任务,有时也是迫不得己。可是,要取得预想的效果,我们必须把工作做踏实。文化部门应该和教育部门一起沟通研讨,毕竟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要沟通协商出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来。然后组织我们的彩调专家来一起编写一个适合学校学生学习的教材。毕竟,在传统彩调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讲关于男女之间的情爱获夫妻之间的事情,如《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探干妹》等是讲美丽爱情的,适合青年男女演唱,但不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故而需要编写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地方戏曲教材,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应该组织学生,跟我们的彩调老师认认真真地学习彩调的基本功,从唱、做、念、舞,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从头学,学习最纯粹的彩调,学习最原汁原味的彩调。然后,在校园比赛中,专门举办校园地方戏曲表演大赛,让学习地方戏曲的孩子学得好的孩子能大显身手。从经典学起,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我们彩调文化的熏陶。学校还应该把地方戏曲作为自己办学的一个特色,把戏曲文化作为自己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地方戏曲扎根校园。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彩调的发祥地桂林,早在几年前已经走在全区的前面,他们小小彩调演员表演的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儿。而我县的老还童彩调剧团致力培养一批儿童彩调演员,在2016年中国东盟戏曲演唱大赛中崭露头角,广受好评。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戏曲进校园的希望!
第三,多举办专门的彩调比赛。
比赛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方法。学习之后,要有比赛。俗话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有比赛才能分出个高低,比個长短。彩调也一样,需要用比赛来检验你学得多少,学得好与坏。比赛可以分门别类进行,这样可以使比赛更加丰富。比如:可以举办彩调剧本创作大赛,让有志于剧本创作的人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更多更好的剧本出来,体现时代特色,引领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追求,让爱演戏的人有更多的戏可演;举办彩调唱腔大赛,让爱唱彩调但又跳不动的人也能参与进来。唱的要求做到彩调唱法的要求:问字要音,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举办彩调程式组合表演大赛,让大家明白彩调的程式表演;也可以举办综合的彩调表演艺术大赛等等。
柳城县这几年来都举办过一些综合的彩调表演艺术大赛,由于彩调的表演是一门高深的、复杂的艺术,要求舞台的各个方面都要做好,所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看来还是把它分解出来,分门别类进行,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