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023-12-11曾燕红
【摘要】本文基于广西近年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分析,阐述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含义,论述中职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校培养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策略:完善涉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多元”的课程模式;构建“三轮递进”育人模式,深入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校田互动”教学方法,深入推进渐进式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教学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双创”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涉农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9-0090-05
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指出,各地要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具体而言,该工作就是通过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统筹推进,实现“双轮”驱动,切实增强教育发展的内动力、拉动力和对乡村建设的融合力,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教育智慧和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此背景下,地方中职学校应以深入推进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为抓手,发挥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生力军的作用,有效疏通教学堵点、打通盲点,增强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和务实性,着力培育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本地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只有紧扣涉农专业教学要点、特点,不断优化结构、创新方法、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有效提高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中职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一)广西近年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高水平、复合型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工作成为教育和行业发展的热点议题。从2021年6月17日《广西日报》刊登的《我区打好“四张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建设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一文可知:2019—2021年,广西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三年时间里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55 000人、青年农场主2 000人、农业经理人800人;不断扩大涉农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的招生规模,三年时间内全区农业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截至2021年,全区农业职业学校在校生67 279人,仅2021年农业职业学校新招生人数就达24 076人;建设“星创天地”等农村创新创业基地、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孵化基地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三年时间内共建成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339个、县级示范区873个、乡级示范园3 404个、村级示范点15 015个,各级示范区拥有农技人员21 000人。从以上一系列数据中可以看出,广西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上述数据还说明了广西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这给相关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二)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含义
为了适应广西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所需,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西农业类中职学校和开设有涉农专业的中职学校,近年来都积极推进涉农专业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培养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成了各中职学校需要深入研究的新命题。
目前,广西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领域交融的状态。这一产业发展新样态反映在涉农专业建设中,则表现为涉农专业课程改革呈现出复合型态势,即多门课程要交叉融合,共同致力教学的多层次推进。这既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又推动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由“单向化”向“立体化”的方向转变。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适应专业改革要求,笔者深入研读了相关研究专著和论文,在此基础上从涉农专业设置角度入手,尝试阐述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含义及其应具备的主要素质(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中职涉农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要具备四个层面的专业素养,即具备思维理念、理论知识、职业技术与拓展素质等四个层面的素养。据此可以推知,复合型涉农专业人才应当具备多层次能力和素养。为此,在推进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应在单向课程与专业技术之外加入更多育人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丰富,这显然更加契合中职涉农专业发展趋势。
二、中职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为了更好地推进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笔者对广西部分农业类中职学校和开设有涉农专业的中职学校进行了實地访谈。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部分中职学校存在课程设置失衡、涉农专业课程整合度不足、课程资源配置失调及校本课程缺乏等突出问题,这限制了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不利于涉农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另外,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一体化”设计及“校企联动”机制,使得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难以横向推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中职学校在涉农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创新,照本宣科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占据主导位置,人才培养工作模式相对单一,缺乏纵向支持与立体延续,最终导致人才综合素养难以适应行业发展。
(二)涉农专业教学缺乏实训机制支撑,育人路径不够清晰
实训教学是落实中职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但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学缺乏实训机制支撑、育人路径不够清晰、缺少工学融合等问题仍十分突出。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缺乏产业环境与场域支持、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实训教学层次性不明显。如,部分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教学仍以校内实训为主,缺乏产业化、实景化的校外实训教学,缺少基地教学的纵深推进,致使学生理论知识脱离实际,实操能力有限。
(三)以专业技能为主的思维,限制了复合型人才的“贯通式培养”
在实地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中职学校仍坚持“专业技能本体论”,严格按照本专业要求推进教学工作,对非专业课程与技能知识涉及较少,致使学生缺乏开拓性视野与非本专业知识的探索欲望,这对培养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十分不利。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中职学校仍以学生就业率和升学率为育人指标,导致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滞后,形成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困局。
三、培养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涉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多元”的课程模式
所谓“一体多元”课程模式,就是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拓展类、“双创”类、兴趣类课程为辅助,具有包容性与涵盖度的立体性课程。其中,专业课程以外的校本课程、本地课程、乡土课程乃至企业编制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对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十分有益。从表1中可知,涉农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突出特色、彰显多样性风格,才能有效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中职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涉农专业教学工作高水平开展的基础。近年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根据乡村振兴与“三农”发展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完善中职涉农专业的课程体系,打造“一体多元”的课程模式(如下页表1所示),消除了单一口径培养人才的弊病,增强了专业教学的活力与实用性。
如表1所示,“一体”即中职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及课程教材,其核心内容是以国家、地方教育部门颁布与设定的课程为标准(包含相应的教材、课本等)。专业课程与教材的主要功能在于夯实专业技能教学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从而有效对接企业与产业用人需求。如,与农作物种植相关的课程、与果蔬花卉生产相关技术课程等,都对接涉农产业的具体门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多元”即专业课程之外的拓展类、兴趣类、“双创”类课程,主要包括本校的校本课程、拓展性课程、“双创”课程,学生自选的兴趣课程等。“多元”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拓宽涉农专业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横向能力,提高涉农专业教学的渗透力,助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拓展类课程包括非专业课程,如思想道德、法治、艺术等课程;“双创”课程以创新创业实践课为主,如创业竞赛、创新能力课程等。通过“多元”课程的加持,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将会更加有效,教学内容与形式也更为丰富。
综上所述,中职涉农专业“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打造,应以专业课程为主体,增加校本课程、拓展课程、“双创”课程与兴趣课程,从而丰富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选择。从教师角度来说,锚定专业课教学不放松,適度、适时增强“多元”教学比例和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助力复合型涉农专业人才的有效培育,为中职学校育人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二)构建“三轮递进”育人模式,深入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有效疏通教学环节,打通教学堵点,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为此,中职学校应从校企合作入手,实施“工学交替”式教学,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促进校园与企业、课堂与岗位的密切融通。落实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中职学校一方面要围绕教学计划的推进,以分阶段、分学年的教学工作为重要依托;另一方面要围绕“工学交替”需求,构建“三轮递进”育人模式,增强我校教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动力,促进涉农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关联能力的稳步提高(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工学交替”即工作与学习的有效匹配和交互,这是中职涉农专业教学的重要方法;“三轮递进”则是按照涉农专业教学要求,以三个学年为时间节点,从识岗见习、入岗实习到顶岗实习,递进式推进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在落实“工学交替”方面,表2论述了“三轮递进”模式的内涵,我校主要是以三个学年为三个培养阶段(即每一学年为一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识岗见习”,主要开展基础课与部分专业课教学,引导学生大体了解岗位与企业状况,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岗位熟悉度,为实训教学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为“入岗实习”,引导学生学习核心课程与进行岗位实操训练,在“师徒”模式下开展深化学习,积累专业技能,掌握岗位实操技巧;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即学生完全独立地参与岗位实操工作,通过一体化专业技能与岗位应用的有机融合,逐步适应岗位与企业生产需求,成为“企业人”。在推进“三轮递进”培养过程中,中职学校要以教学为依托,细化实训措施,培养学生的纵深技能与横向素质。如,在“顶岗实习”阶段,教师与企业“师傅”要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围绕专业技术、农业生产与管理、市场经营等多个环节制订考核计划,促进学生操作能力提升,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
(三)采取“校田互动”教学方法,深入推进渐进式人才培养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学的推进,要围绕农业生产、营销、运营、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展开。其中,农业生产是涉农专业教学、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涉农专业教学中采取“校田互动”教学方法,既是深化实训教学、实践育人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渐进式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校田互动”即学校教学与田地实操的有效融通,具体是指中职涉农专业教学要突破校园的空间限制,引导学生走进户外、走入田间地头,从农作物生产、种植、田间管理的特性和需求入手开展实地学习,在农业生产的大地上验证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专业技能。
例如,在开展种植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我校安排学生从水稻、玉米等常见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周期入手,全过程参与整地、栽培、播种、育苗、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技术环节,让学生掌握农作物不同阶段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以水稻不同生长周期的病虫害防治为例,我校涉农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水稻田开展定期定向观察、记录,就种子期、秧田期、分蘖期与抽穗期可能出现的病害、虫害进行实地调研。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验证所学理论知识,掌握不同病虫害的分析方法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比如稻白叶枯病与稻纵卷叶螟的识别、研判与防治举措的制定,都需要学生结合水稻表征及病害、虫头特点做出判断,这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完成的。
总的来说,将“校田互动”教学方法渗透到涉农专业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将理论思维向实践应用转换的意识,推动渐进式教学的实施,对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开展“校田互动”的实训教学,涉及实地调研、现场分析、人际沟通乃至农业服务等多个环节,超出了单纯的农业技术范畴,对涉农专业学生是很好的锻炼,其实训教学价值很高,应成为涉农专业教学的常态。
(四)深入实施教学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双创”意识与能力
随着“双创”活动在中职涉农专业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以“双创”实践活动为抓手的教学措施也开始引发更多关注。围绕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职学校要创新教学思路,打造周期性、有特色的“双创”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涉农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积极性和实操能力。尤其是中职学校要从涉农专业的市场营销、产品销售、电商运营、农业服务等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双创”积极性,为学生开拓更为宽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从中职学校涉农专业育人工作实际看,当前涉农专业“双创”实践活动仍然不够丰富,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从乡村振兴的大视野来看,进一步提升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品质,围绕涉农主题开展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已然成为基本趋势。但目前部分中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空间拓展能力弱、“双创”活动较少,不利于涉农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为此,中职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双创”实践活动,增加涉农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频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例如,围绕“双创”活动推进要求,我校以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专业为载体,设计、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創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如,我校组织开展“我是农场主”的创业实践活动,引导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在一个学年内落实“农场设计、经营、管理与营销”等创业活动,掌握农场种植、管理与运营的一整套方法和策略,提升“双创”能力。再如,我校引导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学生参加电商创业竞赛,开展本地特色农产品经销、推广,并以此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迎新杯”双创大赛、“一米阳光”优质农产品设计比赛等活动,激发涉农专业学生的“双创”热情,促进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的有机融合,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中职涉农专业教学工作要积极开拓创新,实现理念革新与实践升级。尤其是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涉农专业教学工作要突破单一导向与单一专业的束缚,实现专业教学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助力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打造拓展类、兴趣类、“双创”类课程,充实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复合型人才的集群式培养,为本地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总而言之,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农业产业转型发展,都需要大量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中职学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深入推进涉农专业“三教”(教法、教师、教材)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激发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涛.农村中职学校现代涉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职业,2019(11).
[2]张绍山.中职涉农专业建设的有效解困途径探究:以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例[J].新农业,2017(11).
[3]韩景霞,李学亮,刘学师,等.基于现代农业视角的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河南农业,2016(6).
[4]邓晨.浅谈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职涉农专业课程建设[J].职业,2019(5).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品牌专业群”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燕红(1989— ),江西宁都人,硕士研究生,农艺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组织培养、园艺技术、中职涉农教育。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