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立德树人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2023-12-11汪柳伶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立德树人课程标准

【摘要】本文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论述中职语文课程应全面贯彻课程思政,对标新课程标准,充分挖掘学科教材潜力,探究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始于准确的学情分析,辅以有机的内容重组,重在有效的方法应用,关注有用的评价反馈。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中职语文 立德树人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9-0041-04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新时代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怎样培养人”设定的新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强化了语文学科育人功能,语文学科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价值目标,形象化、专题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教学将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此,笔者对以立德树人为指向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有效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始于准确的学情分析

教育的对象是人,“立德”的目的是“树人”。教学应眼中有“人”,基于准确的学情分析。这里的学情指的是广义的“学情”,即学生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等个体生存情况,而不是指单一的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分析,教师对学生群体有了基本的画像认知,就能有目的地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灵活有效、精准地推行课程思政。

(一)整体性分析

整体性分析包括查阅班级或年级全部学生的学籍档案,让学生填写个人信息表等,由此掌握学生的籍贯、毕业学校、家庭成员、初中阶段成绩、有无不良记录等情况,从全局角度了解所教学生的群体基本面貌,做到心中有数,为教育目标设定、任务安排、教法选择提供“大数据”支撑。比如,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是女生,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学习成绩A层次的极少,B-或C层次较多,45%左右的学生是非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家庭教育不充足、父母因忙于生计缺失陪伴等情况。由此可判断,这样的学生群体需要的是信心教育、拼搏精神培养、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关爱教育,以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局部性分析

局部性分析包括在入学初期、学年伊始、实习实践期间等不同时段,以及在学校、班级、宿舍、校外等不同空间区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水平、知识需求、专业配合等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学生的知识习得、学习习惯养成、职业技能掌握、“三观”变化等方面的情况,为教师实施更加有针对性、具体化的教学策略提供实时的动态指标对照。比如,笔者对我校网络大数据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大多是因受到专业名称的吸引而怀揣梦想走进学校学习的,但从监测数据看,85%的学生因入学初期的环境落差而感到迷茫甚至失落,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最终能够坚持梦想的学生可能不足30%;更为揪心的是,学生处于叛逆的年龄阶段,在特定环境面前会有不同表现,有的学生隐藏,有的学生暴露,有的学生甚至学会阳奉阴违,出现行为偏差。因此,教师只有将广义的学情分析做得更细,再配合学科教学的狭义学情分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实施课程思政。

(三)有效的学情分析

有效的学情分析是课程思政的关键。以我校中职某专业班的学情分析为例,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薄弱,字词句积累少,运用能力差;倾听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强,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弱;容易接受新事物,热爱探究,拒绝被动灌输,喜欢绘画、唱歌、阅读课外书,热衷信息技术,喜欢抖音、微信、视频连线等信息化交流手段;缺乏理想,对未来的职业没有规划,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职业素养均有待引导和提升。

综合来看,中职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有较强的“成人感”,心理上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强烈,对世界产生较大的认知好奇与迷茫。学校和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遗憾终身。因此,学情分析是开展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融合思政必然要为学情服务。

二、辅以有机的内容重组

基于语文素养培养的角度进行教材内容编排有其合理性,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也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笔者从上述学情分析结果出发,在保证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达标的情况下,统筹思政內容,并打破教材各单元的课文归集现状,以主题重组课程内容,在语文素养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一)按体裁组合单元内容,强化语文基础知识

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为例,第一单元注重阅读与欣赏诗歌,第二单元注重厘清课文作者思路,第三单元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基础上品味语言,第四单元学习提炼文章主旨,第五单元培养对课文人物和事件的整体感知,第六单元练习古诗文诵读技巧,提高文化品位。编者的倾向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技能,课程架构设计上侧重同一体裁(即诗歌),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足。如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扬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爱情诗二首》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歌词二首》一是歌颂祖国、二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别康桥》是品读意境、赏析旋律。整个单元所有课文都是诗歌体裁,没有把课文的主旨聚合到相同的思政主题,未着眼于发挥思想引导的最大作用。其他五个单元基本上也是如此。

(二)按课程思政重新突出中职语文课程内容主题

事实上,如果对每个单元的单篇课文进行中心思想梳理和人文价值挖掘,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思政路径。从《沁园春·长沙》中不仅看到责任担当,还可以看到革命蓬勃发展时期作者立下的改变中国的大“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的是孔子与学生一起畅谈志向的事,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思考;《致橡树》表达的也不仅仅有爱情,进一步挖掘发现它还表达了对美好的向往。同样,《我爱你,中国》《读书人是幸福人》都可以突破原来的单元限制,配合《实践活动: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指向课文的思政主题——“志向”,引导中职新生缓解入学阶段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迷茫感,以更快更准确地回应学生的内心诉求。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每篇课文,都可以打破原有的单元设置,基于学情分析,按照以下方式(如图1所示)重新定义思政主题,进行主题化设计。

三、重在有效的方法应用

有效地运用方法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课程思政要求中职语文学科教学在注重语文素养培养的同时,还要突出人文精神培养、价值观教育。

(一)以课堂为中心强化认知

语文课程思政的特点在于“学”与“悟”,重点是人文精神、价值观发现与传输,难点是让学生内化吸收并成为行动自觉。教学活动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实施。

1.课前探学。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在课前向学生推送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的方向性引导,让学生在课前研讨中剖析发现课文的思想内涵。比如《哦,香雪》探学中可以提出“如果你是香雪,你会有怎样的梦想?”“今天你想对香雪说一句怎样的话?”“香雪的‘情有哪些?最炙热的是什么‘情?”等问题,配上与作品时代背景相近的照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沉浸式探究作品的情境与人物的内心,启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2.课中悟学。一是“导”,教师引导学生对上一阶段的视频、微课、照片等探学情况进行分享交流,以此导入课程教学内容,明确思政的方向和任务;二是“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生平和情怀,明确写作背景;三是“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探究式学习,品读文本,突破难点,碰撞火花,悟出主旨,对共性问题进行引导或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完成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四是“拓”,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和主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现实需求,设计与中职专业技能相关的课内小活动,活化课堂形式,升华课文主题。如《哦,香雪》除了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内涵和应用方法,在“识”和“品”环节,开展“点赞作者事迹”活动,深挖作者的成长励志轨迹,作为思政教育的有力例证,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讨论和悟出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内涵,让学生成为课文学习的主体以及思政求知的主体,找寻“探学”阶段问题的答案,同时学会为自己的人生找答案,使思政教育由被动说教灌输转变为主动激发自我意识。

3.课后延学。教师通过发布课后作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拓展资源,让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讨论或评价,鼓励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让思政主题变得更加具体。如教师在《我爱你,中国》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身边最美的照片,并将照片背后的故事通过微信群进行分享和交流,把对祖国的赞美化作喜闻乐见的真实行动。

(二)以活动为抓手多维践行

活动教学是中职教学的重要形式。充分用好活动教学,生动实践课程思政,是中职语文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开展以下三种类型的活动。

1.班级集体活动。一是可以配合语文教材设定活动内容,在课堂内外进行实践训练。如课本中的《自我介绍》活动既是教学任务,又是针对“入学学情”的一次思政教育。教师可以设置沉浸式的迎宾与演讲场景,或者是陌生人初次见面的场景,引导学生做好自我介绍,践行“真诚”“友善”“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同龄人的同向互动中深化认识和获得启发。二是利用班会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班会内容和主题情境,引导学生畅谈人生理想、职业规划,也可以对看到的听到的社会现象进行积极评说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职业观。

2.校内文体活动。利用迎新晚会、才艺展示、体育比赛、社团交流等活动,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各种展示、表演,特别是充分挖掘语文课承载的独特文化资源,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选段朗诵、故事演绎、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多角度、多样化理解语文课程思政的内涵,拉近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例如,组织学生演绎《屈原》,在沉浸式体验和同龄共鸣的氛围下,让爱国的思想入脑入心,效果远优于课堂上的干涩说教。因此,将中职语文的课程资源与校内文体活动深度结合,可以有效拓展语文课程思政的途径。

3.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联系社区、研学基地、实训单位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创造实践条件,围绕语文课程思政内涵,设计专题实践活动。例如深入图书馆,开展“优秀图书推介会”,演绎《读书人是幸福人》,让学生感受“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魅力;深入博物馆、现代制造业车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家的儿子》极其敬业与严谨不怠的精神,吸收英模的精神气质,用思政教育洗礼学生的心灵。

(三)以环境为依托润泽心灵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课程思政的广阔舞台。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深厚的价值能有效承载思政教育的厚重需求。如:在校内设置文化长廊,由学生设计制作名作名篇展示板,让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能在思维与评价中感悟“思政”;在教学楼或校内过道设置名言警句,既能点缀校园环境,又能泛在式传播思政能量;通过广播、显示屏进行节目式播放语文名篇短剧,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语文学科作品的深刻内涵对校园文化的浸润,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沉浸式浸润学生的心灵。相较于简单生硬的说教式传输,校园文化能有效避开学生的“叛逆”,收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四、关注有用的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直观反映。语文课程思政实施是否有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量。

(一)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力

語文学科的特点是通过课文感悟思想,一篇课文在教材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上,更体现在课文叙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人文价值和人物的“血肉”精神,以及由此传递出的思想对学生“三观”构建所起的作用上。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外参与、环境感悟,能够读懂《哦,香雪》《致橡树》不仅有青春萌动的爱情,而且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人生志向,能够读懂《沁园春·长沙》《我爱你·中国》饱含的不负青春、不负理想,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而不仅仅感悟到语言生动优美,就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政”思考力与判断力。教师可以通过学科考试、思政测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学生的倾向性和薄弱点,建立良性的立德树人导向。

(二)学生对言行举止的自控力

中职生正值青春期,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构建阶段,对社会、学校、理想的真实认知,往往成为他们日常行为表现的内在驱动力。在师生“隔代”的思维差异影响下,常规的被动规范与矫正,很难从心理上说服学生不去突破被禁锢的青春冲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常有中职生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犯下错误的重要原因。全面而内化的语文课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说教规劝模式,进而立体式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动。对学生行为的日常考查,包括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感情表现,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表现,对个人成长规划的追求表现,对知识文化、师生关系的正能量表现等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思政影响下的学生行为自控力评价维度。依托这些维度可以勾勒出学生的行为健康画像,为激励与干预提供实例参照。

(三)学生在家校评价中的认可度

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对学生包括思想表现在内的全面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学情指向性,对存在严重叛逆、冲动、盲从等特征的重点学生予以更多帮助,特别是要发现其长处,增强其自信心,使其确立正确的自我规划与成长方向。相应指标体系应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分析,每月进行一次点评提醒,每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围绕学生思想层面的积极变化,进行必要的“现身说法”,用身边同学的正面案例感染更多学生。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家校联系机制,实现家校共育,指導学生将语文学科的思想价值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礼貌待人、遵纪守法、积极关注家乡建设和变化等,以积极的心态和形象,提升家长满意度,营建良性的校内校外思政育人环境。

总之,语文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从立德树人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高度出发,才能重新审视教材的课程思想,充分整合课文主题立意与思政内涵,构建更加适合学情、更加适应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需求的语文学科单元结构体系,从课堂、课外再到校园育人环境,立体化实施课程思政,强化并重视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强力支撑语文学科思政育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技工教育研究院立项自治区级一般科研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技工学校语文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2022JGY15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汪柳伶(1982— ),四川洪雅人,本科,文学学士,讲师,主要从事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立德树人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