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启发式课堂的提问方法探究

2023-12-11韦绉怡

求知导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 要:启发式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思想下的一种提问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进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思维品质。因此,在实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启发式课堂提问,借此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探究,使他们能够通过解决问题有所收获,由此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篇文章中,教师将联系自身现有经验,介绍小学语文启发式课堂的提问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启发式课堂;提问方法

作者简介:韦绉怡(1978—),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镇安小学。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启发式课堂教学的指引。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现了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并用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启发式教学的最佳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西方,苏格拉底也对启发式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产婆术”,并影响了无数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借助启发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赫尔巴特指出,教学过程涵盖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其中,在联想阶段,教师要启发学生,促使学生思考。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众所周知,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尤其是在一个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会不断地思考。实际上,问题正是教師启发学生的“工具”。课堂提问是教师用问题启发学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建构小学语文启发式课堂时,教师应当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引领,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为本,进行启发式提问,借此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发挥思维作用,探究、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内容,同时提高思维品质,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提问,以生为本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启发学生[1]。学生是课堂提问的中心,如果课堂提问脱离了学生,就难以实现其启发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启发式课堂上,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联系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借此启发学生,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一)关注学生认知,提出问题

关注学生的认知情况,是以生为本的实践表现。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过程正是学生建构阅读认知的过程。对此,在启发式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从语言文字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据此提出相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积极开展探究。

以《桂花雨》为例,在文章中,作者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虽短,但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笔者以这句话为立足点,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的母亲要说这里的桂花不如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反复诵读文本内容,自觉回顾整篇文章,同时迁移已有阅读认知,从“桂花雨”中品味到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由此可见,如此提问不但可以启发学生,使其发挥自主性,积极探究文本内容,由浅入深地建构认知,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二)关注学生思维,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是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之一[2]。要想达成此目的,需要学生获得思考的机会。如果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范围,就会适得其反。对此,在启发式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联系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具有层层递进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难度不同但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以《长相思》为例,在这首词中,纳兰性德创设了“身”“心”分离的场景,借此表达思乡之情。如此场景,是学生品味思乡之情的基础。同时,从具体场景中品味思乡之情的这一过程,是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因此,笔者结合学生思维发展情况,以具体场景和思乡之情为立足点,结合上阕和下阕内容,提出了三个问题。问题一:为什么“更”要读作一声,有什么含义?问题二:纳兰性德“身”在哪里?“心”在哪里?为什么?问题三:借助什么内容,你读到了怎样的乡愁?其中,问题一和问题二分别对应上阕和下阕内容,是学生解决问题三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解决问题一,学生可以了解“更”的含义;通过解决问题二,学生可以确定纳兰性德“身”在何方,以及“一更一更”度过的夜晚是怎样的,由此品味到他的思乡之情。之后,学生以问题三为重点,综合词作内容,概述纳兰性德的“身”“心”所在,品味思乡之情。

由此可见,如此提问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积极思考,通过语言文字,走进具体场景中,感受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由此增强认知,提升思维水平,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课堂提问,方式多样

启发学生,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传统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课堂提问方式千篇一律,学生就会缺乏兴趣,难以受到启发。所以,在启发式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专业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提问,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由此达成预期的启发效果。

(一)直题曲问

直题曲问是指以文本主旨为基础,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追问[3]。文本主旨具有深刻性,学生难以直接建构认知。在阅读课堂上,倘若教师直接就文本主旨提出问题,如“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很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甚至遭遇阅读障碍,影响阅读效果。而层层递进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反复品味文章内容,逐步了解文本主旨,建构深刻认知[4]。因此,在启发式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直题曲问。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阅读文章时,大部分学生将关注点放在“鼻子一酸”上,因为其中暗含着“慈母情深”。于是,笔者以“鼻子一酸”为重点,进行直题曲问。具体来说,笔者向学生发问:“大家有没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鼻子一酸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回顾生活经历,纷纷描述“鼻子一酸”的感受。在描述时,学生提到委屈、被冤枉、伤感的时候会“鼻子一酸”。笔者就此再问:“不对呀,大家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给‘我钱了吗?有没有说责怪的话?”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兴致高昂,再读文章内容,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笔者追问:“既然‘我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钱,可以买书了,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此时,不少学生将关注点放在“我”要钱的这一过程上,从母亲的动作、语言入手,仔细品味。有学生回答:“母亲将钱‘塞到‘我的手中,说明母亲支持‘我买书。但是,‘我家的生活条件不好,母亲辛苦工作才能维持一家的生计。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母亲毫不犹豫地支持‘我买书,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彰显了‘慈母情深。”笔者对学生表达了赞赏,并继续提问:“‘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出去了。在跑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什么?会对母亲说什么?”学生结合阅读认知,发挥想象力,描述“我”的所思所想。

实践证明,通过直题曲问,学生可以不断地受到启发,积极思考,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升思维水平。

(二)曲题直问

曲题直问是指以文本大意、文本表达方式等为基础,提出相关问题,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会利用委婉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大意、文本表达方式等,导致学生陷入迷茫状态。对此,在启发式课堂上,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内容,进行曲题直问。

以《开国大典》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时间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直接以文本题目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让你们来写《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你们会怎样写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产生兴趣,自觉迁移写作经验,联想到时间法。笔者就此提问:“什么是时间法?时间法一般用在什么样的文章中?”不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作答,如“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多用在记叙文中”。笔者对学生表示赞赏,并追问:“从文章标题看,大家觉得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开国大典呢?”在之前问题的启发下,一些学生联想到时间顺序。笔者继续追问:“是怎样的时间顺序?”一些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开始、发展、结束”“开端、发展、高潮、结束”等。虽然学生的看法不同,但都初步梳理了开国大典的时间顺序,有利于他们进行深入阅读。

由此可见,通过曲题直问,学生可以快速锁定重点内容,积极思考,并在一次次启发下探究和了解重点内容,避免陷入迷茫状态中,有利于增强阅读效果。

三、课堂提问,学生自问

学生自问是指学生自发提问。学生是启发式课堂的主体,自发提问,是其发挥主体性的具体表现。然而,现有实践表明,部分小学生缺乏自发提问的意识和能力,过度依赖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提问,借助适宜的问题启发学生,促使其自发提问,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营造氛围,学生敢于发问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由于受到教学氛围的影响,即使心存疑问,也往往因畏惧而不敢发问。教师的提问行为虽然频繁,但由于学生不敢回答,导致课堂提问的效果并不理想。为解决此问题,教师应当营造一个积极、宽松的教学环境,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绪,使其敢于发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在教师的启发下深入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文本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在此过程中,不少学生整体认知了文本内容。基于此,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大家回顾文本内容,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再读读文章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可以提出问题吗?”如此提问,使学生受到启发。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对比文本内容和题目,有所发现。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笔者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发问:“大家发现了哪些问题呢?快来分享一下吧,老师要等不及了。”学生受到鼓励,纷纷提出问题,如:“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大篇幅地描述了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但是文章题目却是《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不是文不对题呀?”此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支撑下,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看法。教师则把握时机,鼓励学生走进文本中,仔细阅读,找寻问题答案,踊跃作答。

由此可见,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深受启发,敢于自主提问。同时,启发式课堂也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得以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授方法,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善于提问,既体现了启发式课堂的重要价值,也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5]。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启发式课堂上,教师应当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并教授学生提问方法,使学生受到启发,自觉迁移经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而提升思维水平和提问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成效。

以《父爱之舟》为例,文章题目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切入点。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笔者立足文章题目,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是什么句式?”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反复诵读标题,积极思考,确定答案:“文章的题目是比喻句。”笔者对此进行肯定,并追问:“相信大家都知道文章题目的作用。在阅读文章题目时,我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如句式、句意、情感等。通过阅读文章题目,大家有哪些疑惑呢?”学生由此受到启发,尝试从句式、句意、情感等方面思索标题内容,同时,提出诸多问题,如“为什么标题要用比喻句式?”“父爱和舟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不是为了体现父爱的伟大?”。在一个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增强,从而自觉走进文本中,探寻问题答案。

实践表明,教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提问。同时,学生自主提问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能够促进他们迁移知识,从而提升启发式教学的成效。

总之,有效提问是启发式课堂教学的助力。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啟发式教学时,教师要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有技巧地提出问题,以此启发学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学习内容,同时自主提问,从而不断地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内容,增加思维深度,提高思维水平,助推启发式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高子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启发式课堂提问的案例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3.

[2]尤美丽.巧提问 促思考: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31):142-143.

[3]陈颖.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1(19):61-62.

[4]施雅辉.提问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0(84):39-40.

[5]潘敦富.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355-356.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