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信息技术的策略

2023-12-11秦浩

求知导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教学策略

摘 要:深度学习是新时期教育变革的焦点。信息技术学习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构成。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之际,教师紧扣学生的学习过程,使用前置课堂策略、预先评估策略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使其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锻炼多样能力,增强学习效果。鉴于此,本文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为切入点,阐述引导小学生深度学习信息技术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秦浩(1996—),男,江苏省泰兴市古溪小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小学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教育部开展深度学习项目研究,探寻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明确要求教师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中心,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深度,促使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高投入性、高建構性、高迁移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究,迁移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扎实掌握知识,增强高阶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1]。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学生必须养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对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应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升信息意识和思维能力。要想达成此要求,离不开学生的深度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过程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构成。同时,这三个阶段正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立足点。因此,教师要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为切入点,应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助力学生学有所获,增强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一、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是学生深度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应用如下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一)前置课堂策略

前置课堂是指颠覆传统教学流程,将学生学习置于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认知新知内容,便于在课前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习深度[2]。对此,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前置课堂策略,围绕新知内容,设计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夯实深度学习基础。

以“插入表格”为例,小学生对表格处于初识阶段,需要了解表格是什么,表格的插入方法,表格的合并、拆分方法等。其中,认识表格是学生学习插入表格方法的前提。因此,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教师确定预习内容:认识表格。围绕此内容,教师设计学习任务:(1)对比“桑蚕观察记录”文字内容和表格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2)对比文字版和表格版的“值日表”“课程表”,你觉得哪种表达方式更加清晰、直观?(3)观察、对比以上几个表格,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确定表格的行数和列数?设计学习任务后,教师将其发送到希沃易课堂。

在希沃易课堂系统的提示下,学生会自主下载任务,开展自学活动。在自学活动中,学生打开思维,认真对比、思考,从不同角度对表格建构认知。

通过前置课堂,学生获得了自学信息技术的机会,建构了初步认知。部分学生还活跃了思维,夯实了发展高阶思维的基础。同时,不少学生因此增强了信息意识,锻炼了探究能力,获得了深度学习的助力,推动了深度学习的发展。

(二)预先评估策略

预先评估是指教师在课前利用适宜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预先评估,教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迁移已有认知,解决不同问题,实现深度学习。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应用预先评估策略,了解学生学情,做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准备工作。

以“穿越迷宫”为例,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模块的搭建,了解了循环语句的作用。同时,通过完成本节课的自学任务,不少学生了解了条件判断命令。基于此,教师在希沃易课堂上发布“穿越迷宫”游戏任务,同时提出游戏规则:(1)熊二从起点出发,跟随鼠标移动;(2)熊二遇到黑色的迷宫墙壁,向后退;(3)熊二遇到光头强,大声喊“抓到啦”。

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受兴趣的驱使,学生会打开思维,调动知识储备,按照规则动手操作,解决相关问题。事实上,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三种“如果”控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少学生会增强对三种“如果”控件的认知,积累操作经验。同时,不少学生会遇到种种问题。学生上传游戏成果,展现自学所得和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认真分析,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确定课堂教学要点。同时,学生在课前自觉迁移已有认知,继续解决问题,扎实掌握新知内容,锻炼信息技术技能,增强深度学习效果。

二、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是学生深度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借助多样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在课中阶段,教师可以应用如下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一)情境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手段,如图片、视频、语言、实物等,创造适宜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体验的活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实现有意义建构的支撑。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策略,助推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自觉地进行有意义建构,实现深度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以“数据分析”为例,在这节课中,学生要学会使用公式计算和自动求和计算。在这节课之前,学生认识了不同的图表,掌握了函数求和、平均值计算和计数的方法,积累了数据计算经验。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教师组织“图表大侦探”游戏活动,向学生呈现各种图表,如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同时要求学生熟记图表,并复述。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迁移已有认知,记忆图表,认真复述。接着,教师组织“知识大比拼”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则迁移已有认知,操作计算机,温习图表和需要用到的操作按钮,以加深记忆。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618时,部分家庭进行了年中狂欢购。你家购买了哪些物品?请回忆家庭购物情况,试着制作家庭购物清单。在制作家庭购物清单之前,请思考哪些操作可以用来制作家庭购物清单,制作家庭购物清单的步骤是怎样的。”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走进生活情境中,自觉回顾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和生活经验,试着梳理制作家庭购物清单的步骤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地进入信息技术课堂,有利于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活跃思维,回顾、应用所学,自觉解决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会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便于提升信息技术水平。

(二)思维外显策略

思维外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发问,引导学生将内隐的思维形成过程外显,提升高阶思维水平。思维外显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3]。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借此了解其思维发展情况,给予其有针对性的点拨,推动学生深度思考。

以“美化表格”为例,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制作值日表”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围绕不同的任务,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驱动其思考。如,围绕“设置文本格式”这一任务,教师提出要求:“请将文字设置为仿宋,蓝色,三号。”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表格中设置字体的方式,与在文档中设置字体的方式一样吗?”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打开思维,自觉回顾在文档中设置字体的方式,并踊跃作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美化表格,迁移已有认知,设置字体。在已有认知的支撑下,学生能主动探究表格中的字体设置方式。在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随机选择一名学生,鼓励其当众演示,介绍相关方式。教师和其他学生仔细观看,认真倾听,了解设置字体的方式。

实践证明,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思考,探究问题解决方法。与此同时,学生主动操作计算机,将问题解决方法转化为操作方法,实现思维外显,获取信息技术知识,锻炼操作技能,提高思维水平,增强深度学习效果。

三、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是学生迁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阶段,亦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師可以应用如下策略。

(一)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是指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相关问题,促使学生迁移认知,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活动。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迁移应用所学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信息技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设计稍有难度的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获得认知、技能、素养方面的发展。

以“小猫出题”为例,在课堂上,学生体验系列活动,逐步了解了变量、建立新变量的方法、利用变量进行计算的方法等知识点。基于此,教师提出问题:“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设计了小猫出加减法题目的小程序。请回顾设计程序的过程和具体方法,你能否设计其他类型的题目?请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动手操作。任务一是将加法程序改为两个数的乘法计算,任务二是将加法程序改为两个数的减法计算。”学生在了解问题内容后,发散思维,在脑海中描绘程序运行过程,联想相关的知识点。之后,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选任务,使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操作。

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面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教师要耐心地对其进行指导,促使他们查漏补缺,顺利地解决问题。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任选几个作品,当众展示,并鼓励相应的学生介绍程序设计方法。其他学生在观看、倾听之后,可以提出其他方法。

如此做法,不但能使学生及时地迁移、应用课堂所学,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提升操作技能,锻炼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课堂学习质量。

(二)评价反馈策略

评价反馈是指教师、学生彰显主体性,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价,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5]。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以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为抓手,选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

以“灭火机器人”的学习为例,深度反思是学生自评的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学生体验系列活动,不但了解了学习内容,还积累了学习经验。基于此,教师给予学生自评的机会,引导其深度反思。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大家回顾课堂学习过程,想一想,自己学习了哪些知识,是如何学习这些知识的,还存在哪些问题,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学生受到任务的驱动,能自觉地审视自我,联想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由此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漏洞,主动进行小组交流,互帮互助,完善认知。在学生完成自主反思后,教师鼓励他们制作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现课堂所学,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增强有意义建构效果。

如此评价,不但能使学生实现深度反思,建构知识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锻炼多种能力,提高深度学习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切入点,应用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发展必备能力。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抓手,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前置课堂策略、预先评估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思维外显策略、问题解决策略、评价反馈策略等,引导学生体验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走向深度学习,扎实掌握学习内容,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梓晴.促进深度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22.

[2]王春雷.“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策略[J].读写算,2022(7):13-15.

[3]田燕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1(8):47-48.

[4]朱虹霞.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策略[J].新课程,2020(26):120-121.

[5]胡丁红.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教学探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7):58.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小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