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研究
2023-12-02张杰
张杰
摘 要:城市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苏州作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地级市,研究其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其他城市来说具有借鉴意义。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审视了苏州内涵及其文化传播载体,梳理了其生成与发展的进程。今后在不断丰富精神文化传播载体,进一步健全精神文化传播机制,不断汲取精神养分等方面发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城市精神;传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3)-05-042-05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03日
作者简介:
张 杰(1985-),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策略研究”(22SZC-031);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苏州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研究”(Y2022LX035)。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个城市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追求精神富有与追求物质富足是同等重要的。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标识,也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1]。苏州作为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研究苏州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苏州精神,即“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起于、扎根于苏州的先进文化,它是苏州历史与现实、传统吴地文化与现代城市精神、“三大法宝”与新时期价值追求的结合。苏州精神作为苏州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支撑新时代苏州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探讨传承与弘扬苏州精神的优化提升路径,进一步激发新时代苏州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精神的时代性、区域性表达;有助于增强苏州市精神文明與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苏州精神的重新审视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对“传承与弘扬苏州精神”提出的新要求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行为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人类的纵向代际传播与横向普遍交往得以传承与弘扬。一般来说,文化自信所指向的“文化”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重点是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文化自信是人们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感召力表现出的一种坚定信念。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保证人们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社会中坚定自己的文化观,坚守自己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从而坚定自己的理论、制度与道路。基于该认识,传承与弘扬苏州精神必须建立在对吴地传统文化、苏州革命文化和新时代苏州先进文化的认同基础上,就要扩大苏州精神的受众面,将其体现于吴地历史传统文化、苏州红色革命文化与苏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之中。其二,文化自信以意识形态为内核,蕴藏于物质生产方式之中。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巩固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等方面[2]。人们普遍表现出的文化自信精神状态,能够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内驱力,也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提供强力支撑。因此,传承与弘扬苏州精神,一方面要继续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加深人们对苏州精神的现实体悟,另一方面要加强苏州精神的思想宣传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充分发挥苏州精神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苏州精神”内涵的文化审视
文化自视阈域下重新审视苏州精神的深刻内涵,可以进一步强化苏州精神的定义权和话语权,形成一套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并有效传承和弘扬苏州精神的话语体系。首先,“崇文睿智”彰显着苏州的悠久历史文化。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崇文睿智”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追求智慧和知识的积淀。其次,“开放包容”反映了苏州兼容并蓄、融合发展的精神气质。作为一座历史上的商贸重镇,苏州一直以来都以其开放的姿态吸引了各地的人才和文化交流。在文化自信的视野下,“开放包容”意味着坚持开放思维,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接纳多元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第三,“争先创优”是苏州勇立潮头、争创一流的精神动力。苏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中心,一直以来以其勤劳、进取的精神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争先创优”意味着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苏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后,“和谐致远”体现了苏州建设和谐美丽家园的价值追求。苏州一直以来注重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文化自信的视野下,“和谐致远”要求苏州人民保持内外和谐,推动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苏州精神的载体审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的快速发展势头以及优良的社会治理能力、一流的营商环境,为苏州精神的培育、传承与弘扬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网络”文化载体。在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网络成为苏州精神传播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近年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传统主流报刊都推出了电子版线上阅读,同时将信息同步到手机端APP,成为精神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二是“活动”文化载体。新时代的苏州,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文化活动载体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多样化的文化实践活动,承担起了苏州精神的线下传承使命,为传承与弘扬苏州精神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各类文化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活跃市域文化的同时,助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文化实践活动既涵养了苏州精神,又培育了文化自信。三是“物质”文化载体。苏州的古城遗址、御窑金砖博物馆、革命博物馆、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产,永联村、蒋巷村等典型示范新农村,以及张家港、工业园区、昆山等城区新貌,承载着厚重的苏州文化根脉和激情燃烧的时代精神。这些文化载体的有机更新与活化利用,是新时代传承与弘扬苏州精神的重要支撑。四是“非遗”文化载体。苏州的缂丝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代代苏作工艺的匠人精神。在时代发展大潮中,苏作工艺让“智”与“技”完美结合,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成为“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重要诠释者。
二、传承与弘扬苏州精神的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苏州民众对苏州精神的看法和认识,研究共设置了3个方面的7个问题进行调研。问题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年龄结构、是否苏州户籍、在苏工作生活时长),对苏州精神的认识状况(是否了解、认识渠道、认识程度),以及对于传承弘扬苏州精神的看法等。
(一)调查对象分析
问卷调查对象是当前在苏州工作或生活的普通群众,共25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100%。本次调查的群众样本分布较为合理,在反映苏州精神的传承现状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其一,调查对象的态度。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58.52%的人认为新时代的苏州“非常有必要”传承弘扬苏州精神,认为“有必要”的占34.9%,也就是说,对传承弘扬苏州精神持肯定态度的占93.42%,但也有6.58%的人不认同。其二,认知程度。“了解”苏州精神的占21.57%,“不了解”苏州精神的占78.43%。其三,認识渠道与掌握程度分析。问卷对选择“了解”苏州精神内容的对象(55人)进行了两项追问——“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苏州精神的”(多选题)和“苏州精神的内容是什么”(多选题)。了解和认识苏州精神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媒体(74.55%)、宣传标语(65.45%)和参观旅游(61.82%)。从图1可以看出,“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和谐致远”四个词的选择比例较高,说明群众对“苏州精神”的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正确印象。做进一步筛查发现,选择“了解苏州精神”的55人中完全正确选择四个词的有15人,约占27%,这个比例并不算高。因此,苏州市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弘扬苏州精神的力度,不断优化策略以期提升宣扬效果。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与弘扬苏州精神的优化路径
(一)传承与弘扬“崇文睿智”精神的优化路径
首先,传承与弘扬“崇文睿智”精神,要准确理解“文”的丰富内涵。其一,“文”蕴含着吴地传统文化内涵。吴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卓越贡献。其二,“文”蕴含着地方红色文化内涵。近代苏州的历史是一部列强入侵、人民苦难与志士探索的历史,苏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艰辛的革命历程,留下了难忘的红色记忆,形成了不畏艰难、催人奋进的地方红色文化。其三,“文”蕴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苏州大地孕育的“三大法宝”精神,激励着苏州人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创造了许多经济发展奇迹。事实上,除了以上内涵之外,“文”还蕴含着“文治”的内涵,即以文教治理城市。苏州市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文化的社会治理作用,新时代的苏州需要在促进以上三方面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文治”。
其次,传承与弘扬“崇文睿智”精神,要不断丰富文化传播载体。其一,要用好文化遗产载体。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大运河苏州段、古典园林、平江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发挥其增强文化记忆、提升文化认同的作用。其二,要用好网络载体。互联网时代,苏州文化遗迹、昆曲评弹进入了自媒体平台,晒姑苏美食、打卡寒山寺等方式让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也能感受到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多元、开放的网络媒体,让吴地文化散发出与时俱进的传播活力。其三,要用好文创产品载体。随着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在苏州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吴王夫差剑紫光檀书写笔”“拙政园手工拼图”等蕴含着吴地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让使用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吴文化的熏染。
最后,传承与弘扬“崇文睿智”精神,要大力营造“崇文”的社会风气。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能够起到动力支持的作用。一个城市的居民既要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也要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文化环境[3]。新时代的苏州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礼赞新时代。促使传统吴地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发展,形成博采众长、富有活力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传承与弘扬“开放包容”精神的优化路径
首先,传承与弘扬“开放包容”精神,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枝叶繁茂,为吴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宽厚的文化土壤,为新时代苏州的改革发展实践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传统文化宣扬的“仁爱之道”为苏州地域文化注入了“友善”基因;宣扬的“天人合一”“个性解放”等理念对改革开放初期苏州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宣扬的“民为邦本”等思想对苏州市历来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文化支撑作用。正是由于优秀传统文化与苏州地域文化的良好融合,使得苏州精神具有了更加强大的源动力、驱动力和凝聚力。
其次,传承与弘扬“开放包容”精神,要充分吸收国内优秀的异地文化。苏州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苏州与外地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开放”精神是支撑苏州经济发展活力的思想源泉,而“开放”的前提是能够接纳吸收国内异地文化的长处,这就是“包容”的力量。本地文化与外地文化碰撞交融的程度越深,经济政治交往会越密切,苏州的开放程度也就越高,文化创新与产业升级就越容易。
最后,传承与弘扬“开放包容”精神,要充分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苏州市一直注重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积极吸纳优秀的国外文化。目前,苏州已与威尼斯、维多利亚、波特兰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吸收了新加坡的建筑文化,奕欧来购物村的规划与建设吸收了欧陆建筑文化,当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对外国文化中的糟粕明辨、剔除和抵制。
(三)传承与弘扬“争先创优”精神的优化路径
首先,传承与弘扬“争先创优”精神,要健全“比学赶超”的体制机制。在此背景下,苏州必须从战略全局的视角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内在发展动力。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区县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区县重点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比学赶超”,培育五个领域的“领跑者”和“赶超者”,形成各区县争先进位的良性竞争文化。以操作性强、可量化考评的“比学赶超”机制,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产业兴市、富民强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其次,传承与弘扬“争先创优”精神,要营造“争先创优”的文化氛围。苏州市要不断传承、丰富、弘扬“争先创优”文化,为推动苏州产业转型升级、高水平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切实抓好“争先创优”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争先创优”文化在市场竞争、政府效能考核、群众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将“争先创优”文化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政府战略目标制定、干部考核激励以及群众的工作生活理念之中,以“争先创优”文化软实力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
最后,传承与弘扬“争先创优”精神,要宣扬“争先创优”的文化成果。注重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的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抓好用好宣传好“争先创优”的文化成果,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厚植“争先创优”精神的文化土壤。新时代的苏州,“劳动模范”“五一巾帼标兵”“苏州时代工匠”“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镇”等评选活动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文化层面看,这些“争先创优”的先进典型是新时代苏州市域先进文化的现实体现。苏州要大力借助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络自媒体等各类文化传播平台,宣传展示先进区县、先进人物事迹。把先进事迹转化为精神伟力,不断汇聚“争先创优”精神的文化之力。
(四)传承与弘扬“和谐致远”精神的优化路径
首先,传承与弘扬“和谐致远”精神,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文化的精神养分。“和”的精神内涵既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史,也彰显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浸润、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苏州要从中华“和”文化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支撑与提升地方文化“和”的特性,促使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文化,都能够在这里交汇融合、创新发展、和谐统一。
其次,传承与弘扬“和谐致远”精神,要从吴地文化中汲取“和”文化的精神养分。吴地文化源远流长,泰伯、仲雍来到吴地后,积极融入当地文化生活,把北方的农耕文化传入吴地。吴地人民也以包容的姿态接纳了泰伯。吴地文化自古以来就蕴含着“和”的精神品质,并在吴地人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苏南模式”[4]。在新的征程上,苏州一方面要加大对吴地文化尤其是蕴藏其中的“和”文化的研究力度,大力提倡、宣扬吴地文化“和”的理念,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最后,传承与弘扬“和谐致远”精神,要将“和”文化融入社会治理。将“和”文化融入苏州社会治理,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为目标,一方面要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要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宣传宣讲、文艺演出、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和谐致远”精神,将“和”文化有机融入县(区)、镇、村的公共宣传阵地和民风民俗,引导社会治理工作队伍和人民群众形成“和”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要将“和”的理念融入现实实践,建好用好“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积极构建网格化的人民调解组织,开展人性化调解,让矛盾及时得到化解,让人民在现实社会的和谐美满中升華对“和谐致远”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参考文献:
[1]赵璟,刘佳.城市文化发展与中国新型城镇化:促进机制及对策[J]. 未来与发展,2015(9):7.
[2]黄建军.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8):135.
[3]涂可国.社会文化导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2.
[4]李锦顺.新型城镇化道路[M].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173-177.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Urban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aking Suzhou Spirit as an Example
ZHANG Jie
(School of Marxism,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500, China)
Abstract: Urban spir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spirit and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cultiva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s a representative prefecture-level city, Suzhous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ts urban spir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ther cities. Suzhous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ts urban spir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ther cities. In the future, efforts will be made to continuously enrich the carriers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urther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inuously absorb spiritual nutrients.
Keyword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urban spirit; inheritance; promotion
(责任编辑:冀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