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军工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2023-12-02李佩弦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

摘 要:培养军工人才是军工高校和军工企业的重要任务。军工高校和军工企业因在文化、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校企合作培养军工人才缺乏稳定性和有效性。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能够有效地整合校企优势资源,补齐学校和企业单独培养军工人才的短板,是打破校企壁垒、完善军工人才培养体系和实现军工领域双主体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将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的关键。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军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3)-05-096-06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05日

作者简介:

李佩弦(1989-),男,重庆涪陵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

202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兵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可持续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E-AQGABQ20202711)。

引言

完善军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军工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基础。学界对军工人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军工高校培养军工人才的研究,如黄健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学院优势,严把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并加强和规范培养过程管理,是培养高质量军工领域工程硕士的有效途径[1]。陈煜等认为培养应用型军工人才要“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学术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搭建学校应用型军工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基地,以基地提升学生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衔接程度”[2]。钱林方等认为军工高校应该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精品课程,培养创新型军工人才[3]。二是对军工企业培养军工人才的研究,何海燕等分析了我国军工企业科技对人才流失影响因素,指出科研能力和收入报酬对军工企业人才流失的影响较大[4]。田怡等在军工企业科技人才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军工企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及设计方法,以便科学评价军工企业科技人才[5]。三是对校企合作培养军工人才的研究,如袁军堂等认为“4+X+1”的模式是推动校企合作培养军工人才的新模式。由此可见,学界对军工人才的研究多为单一主体研究,且多集中于对军工高校培养军工人才的研究,将军工高校和军工企业作为整体进行的研究较为缺乏。在传统的军工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无法满足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对于军工人才的需要。本文運用共同体理论,加强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强化校企命运共同体意识,破除校企各自培养军工人才壁垒,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以满足新时代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对军工人才的需求。

一、传统军工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一)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供需失衡

在传统的军工人才培养模式下,军工人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出现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现象。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工人才供需总量失衡。随着我国国防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军工人才的需求大大增长。由于开设军工专业的院校仅25所左右,导致军工专业毕业生总量无法满足军工行业需要的现状。同时,军工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将军工企业作为优先就业对象,愈发加剧了供需总量的失衡。二是军工人才供需结构失衡。在与多家军工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军工专业的同学对军工知识和有关技能掌握较好,但对军工企业与军工行业了解较少,缺乏行业创新意识。传统模式下,学校和企业由于缺乏广泛的合作与制度体系,军工人才的供给侧主要由高校承担。高校和国防科研院所主要关注人才的科研能力和设计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提升,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培养模式的构建上,没有从根本上建设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和管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对军工企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清晰的认知。

(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新军事变革要求军工人才兼具战略视野、军事理论和专业能力。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因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深入合作,导致军工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考核以及共同文化建设等方面,无法很好地满足军工企业以及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从兵器相关课程出发,对于战略课程涉及较少。二是部分授课内容老旧,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三是在校企“双师”教育模式的探索中,由于学校和企业缺乏足够的交流,对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沟通,影响教学质量。四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各大院校增加实践教学占比的方式和比重不尽相同,总体上都增加实践教学的教学时长,但并无完备的、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经验未能较好地融合,“理论+实践”融合式教学模式有待深化与加强。大多数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依然不完善,实践教学项目、任务、方式存在滞后性、固定性。五是学生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管理和考核标准固定化,缺乏创新要素。六是缺乏共同意识的培育,红色文化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欠缺。由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发展目标上存在分歧,难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难以保障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技创新的二分格局

目前,由于军工行业高校与企业之间在价值共识、共同利益等方面没有达成一致,导致军事科技领域的创新呈现二分的局面。高校及军事工业的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理论创新,更加偏爱和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脱离了市场和国防工业实际发展的需要,产教融合的目标没有实现,不能很好地满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对于武器装备的需要。质言之,军工企业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更加偏重于应用创新和管理创新,缺乏最新理论指导,使科技创新和实战效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种科技创新的二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不利于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

(四)未形成校企联合育人共同体

目前高校与企业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诸多因素使得多数校企合作都存在表面化、功利化、短期化等问题,合作形式也不规范,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利益共同体。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缺少企业的深度参与。传统的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实习实训和互派人员交流层面,不能满足兵器行业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企业缺乏积极性,服务军工行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与市场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及意义

(一)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滕尼斯从共同体的生发角度将共同体分为三类: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其中最高形式为精神共同体。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以血缘、地缘和友谊为纽带,建立在自然发生的夫妻关系、母子关系、邻里关系等自然关系之上的,内部成员之间达成一致的有机的存在物[6]。社会则是以契约为纽带,建立在政治契约和经济契约的基础之上。社会以个人为前提,社会关系是以原子式的个人为基础创造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以个人的利益为基础,这种条件下达成的一致无法具备稳固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从人类的角度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维护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维护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注重维护共同利益,主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基本理念。

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在共同体理论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观照下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应该遵循利益共生、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的价值。校企命运共同体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将高校和企业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军工院校和军工企业尽管二者是不同的主体,但是二者之间是命运共同体,共同服务于国家安全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高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实施双主体育人和校企联合培养,充分挖掘产教融合的深度,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二)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第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人才的供给侧平衡。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通过军工院校和军工企业二者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高校与企业之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主体育人模式,实现了双主体育人模式,建立现代的中国特色学徒制。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企业介入人才培养的过程,将自身的现实需要融入军工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得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的模式,改变过去单一育人主体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得专业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把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通过将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价值共识,使得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军工企业的认识以及热爱程度加深,以此减少人才流失。

第二,产生叠加效果,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通过军工院校与军工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科技创新的二元格局,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叠加效果,使科技创新的效率得到提高。军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发现了科学研究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但是由于军工企业理论人才储备不足,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经验也无法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无法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视阈下,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军工人才的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军工企业也可以获得大量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以此指导日常的生产活动,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活动效率。

第三,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节约教育资源。军工行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对军工人才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实际工作经验。由于军事工业的特殊性,军工实践基地往往需要大量的经费和较高的保密性,单独依靠高校自身很难满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因此,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能够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节约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本。

三、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措施

(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推进科教协同和多方共赢

一是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实现科学研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调动企业积极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教协同;以国内和国际武器装备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合作,推进产业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深度融合;以高新科研合作项目、生产实践课题、创新科研训练题目、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为纽带,深入推进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相结合。二是以高新科技研发为载体,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开展,教学素材和典型案例收集,新產品研发和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促成校、企、生多方共赢。三是以校企高新科技研发为载体,依托校企协同优势,构建师资的共建共享体系,促进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和管理机制协同,实现以产养教、以项目带技能,推动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改善师

资队伍的整体结构

一是建立“校企双制、一徒多师”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军工教师队伍的特点,制订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和计划,并采取相关保障措施加强落实。根据个人培养目标, 与本单位科技专家、高技能人才或院校导师签订师徒协议, 建立“优秀青年技能人才库”, 进行跟踪培养。二是建立“导师带徒”制度, 形成“徒弟受奖, 师傅受益”的机制, 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三是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为教学保证专业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四是培养精英化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师人才的引进方面,要放眼国内外,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高精尖人才。聘名师,引教授,不断提高高校师资质量,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师相互交流,形成多学科优势互补,使军工专业发展越发精细,为培养高精尖人才提供支持。

(三)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选好人才苗子。高校要培养好军工人才以适应国家对军工人才的需求,就必须把好入门关口。军工人才的招生对象可以对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采取“提前选拔,参加考试,单独录取”的方式;也可以对经过战争锻炼与考验的部队优秀干部和战士,以保送的形式录取进校。无论是哪种途径,都要确保招生标准严格,生源优秀,要确保所招学生有极高的政治素养、优秀的学习成绩、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优良身体素质。二是构建阶梯递进式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深入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形式。要确保课程设置合理,专业技能培养课程、军事课程、政治课程、实践课程和其他课程设置比重合理。课程年级分布合理。且要与企业需求人才挂钩。三是严把人才认定关,对课程考核成绩不合格学生,应进行重修或降级处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完善个性化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式实验教学、网络实时讨论式教学、实践模拟、平台实训等手段,构建立体化教学场景。构建多元化协同育人,实施多层次实践项目,完善“立体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保障与约束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其一,因材施教,建立稳定兼顾灵活性的保障与约束机制,制定严格可行的管理办法和过程监督制度。面向军工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建立稳定并兼顾灵活的保障制度、制定严格可行的管理办法和过程监督制度、及时有效地反馈与评估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其二,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社会机构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及时有效地反馈与评估。

(五)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第一,共建联合实验室,设立联合实验室创新基金,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合作深度。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研究有工程应用背景和学术难度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从培养学生拓展到培养高校教师、企业骨干人员,推进校企合作深度,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博士后,人才培养从培养学生拓展到培养高校教师、企业骨干人员,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第三,建立实习共同管理模式。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能够全方位接触到军工企业的实际工作环节。通过轮岗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对军工企业的工作实际有深刻认识,并掌握军工技能。

参考文献:

[1]黄建民.培养高质量军工领域工程硕士人才之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08-110.

[2]陈煜,李丽洁,金韶华,等.面向应用型军工人才培养与创新的实践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7):270-273+295.

[3]钱林方,吴志林,黄正祥,等.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精品课程培养创新性军工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53-54.

[4]何海燕,李梦迪,李宏宽,等.我国军工企业科技人才流失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36(14):115-121.

[5]田怡,张明亲.军工企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27(10):92-94.

[6]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M].张巍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56.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Military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LI Peixian(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China)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military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milit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ilitary enterprises.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culture, interest demands and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milit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ilitary enterprises have led to the lack of s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ultivating military talents. Building a school-enterpris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cultivating military talents separatel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break the barrier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military talents and realiz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dual subjects in the military industry, and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the “deep water zone”.

Keywords: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of military talents

(責任编辑:石焕霞)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2015中国外交理念、实践盘点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