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对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2023-12-02王海霞裴乐琪王瑞敏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复合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王海霞 裴乐琪 王瑞敏

摘 要: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对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对这一新经济形态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正面临着自身定位、产业升级、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培养路径和社会认可度等五个方面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应充分发挥金融学专业自身的特点,构建差异化专业定位,进一步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以“一向四为”为培养路径,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3)-05-091-05

收稿日期:2023年03月29日

作者简介:

王海霞(1971-),女,内蒙古包头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公司治理。

裴乐琪(1991-),女,山西晋中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

王瑞敏(1986-),女,山西朔州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数字经济。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首都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CDDB21202);“OBE理念的课证融合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应用型高校个人理财类课程为例”(CDDB21203)。

引言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稳固地位、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从顶层设计看,从中央到地方对数字经济的设计持续完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2035年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31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发布了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路线图。与传统经济相比,数字经济具备其特有的内涵和特征,因而对人才培养也必然会提出新的要求。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将数字经济明确定义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由此可见,数据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相较于传统的农业、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要素:数据资源

生产要素的变迁,体现了不同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土地、劳动力是农业经济重要的生产要素,之后资本、技术成为工业经济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数据则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在这份中央出台的第一份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中,数据首次正式被纳入生产要素范围,成为继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又一个新型要素。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共同融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中,通过发挥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新基建: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应用

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高度依赖的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产出的主要是农产品或工业制成品等,多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基础建设主要表现为铁路、公路、机场、桥梁、水利工程等领域。而数字经济时代,无论是围绕数据信息收集、存储、加工、传输、追踪形成的智能制造,还是依托数据计算和运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数据都是重要原料和关键投入[1],相应的技术主要处理对象是数据和信息,而不是物质材料[2]。所以当下的新基建,围绕的是数据和数字技术以及达成其应用的领域,如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本质上都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以支撑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社会治理等,进而提升效率。

(三)新形态:平台经济

平台,其本身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无论是农业经济还是工业经济,平台通常是在特定时间聚集有形生产要素的地方,因而经济循环会受到要素、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3]。但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平台突破了传统平台面临的地域、时间、交易规模、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很多约束,获得了全新的规模、内涵、效率和影响力,从而产生了平台经济独特的生产力组织方式。正是基于平台经济对数字经济的强大支撑,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支持平台企业引领发展,实际上也进一步肯定了平台经济的重要作用。

数据资源、信息网络与技术、平台经济,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成就了数字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金融业作为数字技术渗透最深、最快的传统行业之一,以金融科技驱动的产业数字化转型越来越深入,智能化、场景化、精细化的服务再造正在构造数字经济下的金融新生态。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人才的培养作为一种专业性通才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如何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和金融产业变革、具有复合、创新特质的金融人才,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學专业自身定位的挑战

截至2021年,金融学类共有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投资学、经济与金融、信用管理、金融数学、精算学、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共10个专业、1325个布点。其中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精算学、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均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特征,更符合当下数字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保险学、投资学、信用管理则聚焦金融的某一领域,体现出更强的专业性。金融学作为10个专业中开设时间最早的专业,2021年专业布点已达到403个,占比30.4%,规模最大。但相较于其他专业,金融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并不突出,“文科”的传统性也较为明显,因而面临着如何赋予新内涵打造成为 “新文科”的问题,进而才能在金融学类各专业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二)产业升级的挑战

2022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19.64万亿元,其中银行业资产占90%。银行业巨大的规模,为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本科金融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就业通道,尤其是支行或网点的柜员、大堂经理等历来都是重要的就业岗位。然而随着数字技术在银行业的全面应用,银行的产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银行的离柜率逐年提高。《2020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已从2014年的67.88%增加到2020年的90.88%。二是银行物理网点不断减少。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信息,2021年已有近2000家银行支行网点或社区营业所获批终止营业。而与线下业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领域的数字平台正在迅速发展。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平台经济与竞争政策观察(2020)》的数据,金融领域平台经济的市值和数量仅次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是当前数字平台发展的第三大新兴力量。所以,对于金融学专业来说,物理网点撤并、高离柜率以及金融平台经济的兴起,导致传统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对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另一方面,如何培养适应金融数字平台发展的人才也提上了日程。

(三)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的挑战

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正在成为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与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随后中央网信办2021年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明确了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概念,即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評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2022年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四部门又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了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内涵,即包括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体现了数字经济对于具备数字素养与技能劳动者的迫切需求。金融业的数字化正在进入深度发展的阶段,“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于业务运营全链条”是金融业数字驱动转型的基本思想之一,因而从业者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更显得重要,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价值的体现[4]。虽然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基本包含有“科学素养”目标,但相较于当下提出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无论是具体内涵、还是应达成的规格均不够清晰,所以如何将数字素养与技能融入金融学的本科教育中,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培养路径的挑战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校内外、课内外的协同路径。从目前来看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挑战。从课内来看:理论方面,金融学的理论教学体系依然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的,而当下的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长尾效应等理论都提出了挑战;同时金融学专业注重宏观金融分析还是微观层面操作,一直以来都没有达成一致。实践方面,金融学专业适合进行实验或实训的实践内容客观上比较有限,实践学分比较多的也只能占到专业学分的25%左右,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属性还不够明显;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运用,许多高校原有的实践教学平台都面临着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相关的升级改造,随之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投入差距则会加大高校间的“马太效应”。教材方面,教材难以及时匹配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与金融产业,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一些学校为防止教学中出现问题,对大纲与教材的吻合度有明确要求,导致进一步强化了对教材的依赖度,加剧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师资方面,这或许是当下众多高校遇到的普遍问题,无论是具有“数字技术+金融”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教师,还是具有金融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在实践中都很难招聘。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推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虽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但受到任课教师、平台、学生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课外的校企合作来看,近年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如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以学生在金融企业基础岗位的顶岗实习为主;与金融机构直接合作的持续性、深度性、广泛性不够等。相较之下,与第三方如实训软件开发类企业的合作则比较多。

(五)社会认可度的挑战

金融学专业多年来曾都是热门专业之一,但近几年热度有所下降,金融热正在被科技热所取代。2021年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计划数较2020年下降9%,是金融学类的10个专业中下降最多的专业。同时,当下的00是原生的“触屏一代”,也是数字经济的积极参与者和促进者,对愿意从事的职业类型也有其特点。根据2018年腾讯公司携手中青报发布的 《00后画像报告》,样本中的00后最想从事的是文学艺术类职业,占比为24.5%,而愿意从事金融的仅占3.2%,排名第九。

三、基于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以服务地方为导向,构建差异化专业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多以地方高校为主,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是这类高校的重要使命。这也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的市场定位。金融学专业相较于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专业,具有底蕴深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因而在专业群中可以考虑深耕细作的专业定位。如果说跨学科的专业注重“横向融合”,金融学专业则可以突出“纵向深耕”。即结合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和金融产业的需求,深耕财富管理、金融营销、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培养真正能服务于本地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创新型特色金融人才,进而逐渐构建出与其他金融学类专业不同的专业特色。

(二)以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提出,为培养满足数字经济需求的金融人才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数字意识,即对数字的敏感性、对数字真伪与价值的甄别力、主动发现和利用真实准确数字的行动力等;计算思维,即能够主动抽象问题、分解问题、构造解决问题的模型和算法,善用迭代和优化,形成高效解决同类问题的范式;数字化学习和创新,则是利用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平台,开展探索和创新;数字社会责任,是指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遵循数字伦理规范。由此可见,数字素养和技能培养,相较于原来的“科学素养”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既解决了当下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应该“复合什么”的问题,同时数字素养和技能所要求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等技能无疑又凸显了“应用什么”的特征,数字素养和技能应该是数字经济背景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基本“标配”。

(三)以“一向四为”为路径,优化课程体系、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向四为”即“面向微观,心智为本、金融为体、数据为源、技术为用”。近些年来,国家一直提倡金融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为实体服务”这一宗旨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强化。而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未来服务的就是企业、组织、个人等各类实体,所以“面向微觀”应该明确成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侧重点。课程体系及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应基于微观层面和数字经济的特征,按照数据要素贯穿、信息技术通识、平台经济应用的思路,重新优化从通识通能、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到最后综合训练一整套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类课程考虑结合数据要素驱动下深耕金融场景来设计课程内容,体现数据这一源源不断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如金融服务营销学课程,设计不同产品的营销场景,运用大数据分析画像客户实现精准营销;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设计中小企业信贷场景,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对客户的风险评价,等等。金融实践平台的构建,应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思维,而不必太强调技术的实现过程。由于优化过程中主要围绕的是金融场景及其技术应用,随之必然会促进教师仿真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否则难以匹配相应的教学内容。当然在优化过程中,“金融为体”的核心思想不能忽略,否则数据和技术都失去了载体和运用场景。同时,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校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始终是育人的根本,通过专业课程思政不仅要传承“金融报国”的情怀,还要厚植数字经济下特有的数字伦理规范,达成“心智为本”的育人目标。“一向四为”培养路径,为金融学专业打造新文科提供探索思路,从而匹配数字经济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升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

关于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师资问题,最具可行性、可持续性的还是按照外引内培与多元激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增加复合型、双师型背景的教师;而深层次、高水平、与金融企业直达式的产教融合模式,最关键的是如何能找到校企双方可以双赢的合作点,合作的平台与基地则要具备数字化、专业化、开放型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杨虎涛. 如何认识数字经济的特性[N]. 经济日报, 2022-07-28.

[2]张文魁. 数字经济的内生特性与产业组织[J]. 管理世界, 2022,38(7):11.

[3]陈尧,王宝珠. 以数字经济发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基于空间比较的视角[J]. 经济学家, 2022(6):10.

[4]杨伟国. 从工业化就业到数字化工作:新工作范式转型与政策框架[J].行政管理改革, 2021(4):77-83.

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Fi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conomy

WANG Haixia, PEI Leqi, WANG Rui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1309,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is bringing new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 talent majoring in finance.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o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ajor of finance is facing five challenges, including its own orient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training, cultivation paths and social recognition.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challenges,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e specialty, construct differentiate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further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cultivation, and take “one face with four” as the cultivation path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digital economy;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责任编辑:汤文仙)

猜你喜欢

复合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元化设计要素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