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热”现象成因分析

2023-12-02陈睿豪刘佰合尹新超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成因分析

陈睿豪 刘佰合 尹新超

【摘 要】关于史料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中学历史教育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史料教学热”现象。“史料教学热”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的指引、历史学界重视史料传统、高考试题改革、中学教学法研究热潮、历史教研教学群体积极的态度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史料教学热”将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探析该现象的成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复杂性与多样性,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学历史 史料教学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60-04

“史料教学热”现象是在理论层面研究史料教学的各要素、实践层面出现史料教学法使用频率不断提升等为表征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现象。这一现象具有内涵丰富、持续时间长、表征多样化、影响深刻等特点,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这一历史教学热点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三十余年,据不完全统计,相关的期刊论文近万篇,相关著作五十余部,在理论研究层面硕果累累。在一线历史教学中,教师使用史料教学的频率显著提高,史料汇编、史料教学案例等成果非常丰富,学生乐于应用史料进行历史学习。“史料教学热”现象吸引了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教师等,使得这一研究热点在新时代具有持续发展潜力。本文探究“史料教学热”现象的成因,以进一步推动史料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继续发展,落实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立德树人: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

中学历史课程承担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通过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充分掌握历史基礎知识,开阔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长远的历史眼光。

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方向与学生的培育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家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历史教学方式变革的动力源泉。历史教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教学方式,才能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实施方法作了明确的要求,即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材料与观点相统一。这是促使史料教学在教学实施与研究层面形成热点的重要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历史教学大纲颁行,其教学指导章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中反复强调:“反对空泛议论,不注意讲授历史知识的做法;也反对只堆砌史料,没有理论观点的做法。”[1]这一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正确地使用史料为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学习历史发展规律奠定基础。此外,还要求教师坚持史料教学中理论与史料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与教学高度重视,这对历史课程内容选择与编制、历史课程实施与评价等环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为史料教学这一历史学科特殊方法论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2020年修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022年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新时代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新版的课程标准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精练、教学内容新颖与指导性强等特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这进一步说明史料在重现历史真实,还原历史真相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关于“历史解释”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通过史料教学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教学实施建议等章节中,史料与史料教学的作用反复被强调。历史学科素养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关键地位的确立,历史课程评价体系中对学生史料素养的层次要求等因素,一致表明史料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势在必行。历史课程标准对史料教学研究与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史料教学热”现象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历史之基:历史学界重视史料的传统

“重视史料,尊重事实”是历史学界的共识。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历史学界的思想通过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订直接影响了中学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深受教育因素与学术因素的影响。在教材方面,主要表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数量增加、史料类型丰富与史料运用要求提高。在教学领域,则是中学历史教学逐渐重视史料的作用。同时,历史学界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要求也间接影响了高考试题的命制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编著、审定等环节中,历史学界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历史学科相关要求编写的教材,进一步加强了历史学界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联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周谷城、苏寿桐、李纯武、王宏志、张传玺、赵恒烈、龚书铎等历史学界名家,在中学历史教材担任编著或顾问等职;二十一世纪,戴逸、刘家和、张海鹏、徐蓝、张帆、叶小兵等学者对历史教材的编著与审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共同特征即重视史料的运用,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刘家和对老一辈历史学家对史料“竭泽而渔”的做法表示难以望其项背,认为自己“虽不能‘竭泽而渔,至少对主要的各家说法都要作认真的比较和思考,然后择善而从”[2]。戴逸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突飞猛进,“既有赖于唯物史观的指导,也离不开规模空前的史料发现和整理”[3]。史料的发现和整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强劲动力。

历史学界的史料精神渗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体现在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教科书中出现大量的史料,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正确应用史料。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中国历史(试用本)》的教材内容中,强调注重汲取史学和考古学最新成果,如充分利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资料。[4]这类一手史料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教材的科学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中,《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1991年版)设专栏引用古文史料,史料专栏设计极具特色,用竖体字加框,采用史料原文,且选用古文史料数量比较多。这一专栏的设计意味着史料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地位逐渐突出。《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上下册(1992—1993年版)中设文献资料专栏,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史料增加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分量。同样采用专栏设计,引用文献原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史料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史料相关的素养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重要内容。这种颇有新意的专栏设计既是历史学界为突出史料地位的表现,也是历史学界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毫无疑问,文献资料是编写历史教材的重要来源,在历史教科书编写中引用文献资料,能增强历史课的真实性。史料数量的提升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增强了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情境性,而且使历史教科书更有历史感,突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纲多本”与“多纲多本”初步在全国各地铺开。除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等版本的教材相继出版,这些教材各具特色,其中史料的大量引用与编排是重要的共同点。这些教材中专设史料栏目,既有经典的史料,也有各地方史相关的史料。史料的类型与丰富度都有相当程度的上升。

近年来,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本教科书),对新时代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统编本教科书由徐蓝等学者担任主编,其中编写的重要原则是强调史料在历史教科书中的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数量九百余则,史料形式丰富,数量庞大。这不仅仅是编写教科书的学者对史料的重视,更是历史学界重视史料传统的体现。历史教科书中大量的史料不仅为历史教师进行史料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接触大量的史料,加深对史料的认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历史学界对史料的重视充分反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教科书这一重要载体,结合历史学界与一线历史教学,史料与史实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支柱,为“史料教学热”现象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正确导向:历史学科高考试题改革

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选拔性考试,为国家发展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检测中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而且能够体现高校对学生的基本录取要求。这种地位使得高考对中学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既强化了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又实现了教育评价。历史高考试题的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普及,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为培养优质人才提供基本保障。高考作为阶段学习检测、高等教育选拔的纽带,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为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偏科、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不良影响,20世纪80年代出台多项改革举措。这一时期高考考试内容也不断调整,由考查课本上的知识逐渐转变为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功能。”[5]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以往单纯的死记硬背课程知识,已经无法适应高考内容的变革,试题内容更加倾向对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

1989年高考试题首次出现史料分析题,是本卷的第四大题,位于列举题之后,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试题的重要性,且其作为新题型置于旧题型之后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基础问题,掌握基础史实的前提下进行史料分析。1989年的历史高考试题设问并未超出基本的知识理解范围,但这一题型在高考试题中的出现意味着史料相关的能力与素养考查是未来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题目设计涵盖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这一题型的出现指向明确,即培养学生史料相关的能力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史料教学势在必行,为“史料教学热”现象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高考试题内容与考查形式在充分适应课程标准中关于时代育人要求与人才选拔的需要。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史料分析题、材料解释题等题型中与史料相关的试题,其占比逐渐由最初的4%逐渐稳定在20%,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高考试题中以史料为依托,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来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试题比例攀升,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在全国卷Ⅰ文科综合试题中,史料的数量与类型全面提升。在高考命题中,史料相关的命题基本覆盖各类题型,学生应对高考试题所要求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相对棘手。与其他封闭性题型相比,蕴含各种史料类型的史料分析题更具有开放性,这也对史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料教学成为连接高考与教研活动重要的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试题的导向性愈加明显,史料教学在一线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中成为重点讨论的课题。

四、戮力同心:历史教育界发挥合力

历史教育界由历史教育专家、历史学科教研员、一线历史教师等群体组成,他们将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落到实处,对中学历史教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历史教研队伍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初见雏形。1980年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成立,聚集了大量历史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的历史教学研究会与历史教学研究期刊相继出现,分散的教研力量在学会的倡导下迅速形成不懈探究历史教学方法的庞大队伍,为史料教学研究形成热潮奠定了学术基础、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

姬秉新、杜芳、李稚勇等历史教育界专家学者先后对史料教学的理论、史料選择与教学过程等要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型多样,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史料专栏,史料研读教科书成功编制。关于史料教学理论探讨的专著涌现,为中学历史史料教学奠定理论基础,有利于充分有效地指导一线历史教学。其中,何成刚的《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出发,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的重要价值,对方法策略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大量的史料教学实例对史料教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介绍。这部集近年来史料教学研究大量成果的专著的出版,对中学史料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史料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初现雏形到发展成“史料教学热”现象已有三十余年。历史教育学界从历史教学研究的学术平台建设、组织建设与理论建设等出发,将史料教学研究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史料教学毫无疑问是重要的趋势,其对学生形成历史学科重要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界戮力同心整合中学历史教学史料,对史料教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施策略等进行大量探讨,进行史料教学案例设计与史料教学推广,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为一线教学提供了教学建议与基本遵循。教研员将史料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相结合,起到了重要的联结作用,而一线教师积极响应史料教学的同时,在中学历史史料案例汇编、相关史料汇编与史料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历史教育界由此形成相互协调的史料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群体,对“史料教学热”现象的形成与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热”现象形成是多元融合的结果,充分证明史料教学内涵丰富,具有持续发展潜力。其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都有巨大的张力,这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史料教学热”现象成因的分析,有助于厘清这一热点现象形成发展的轨迹,深刻理解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热”现象成因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推动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热”现象的深化研究,能够为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效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88.

[2]刘家和.谈学术工作的基础[J].文史知识,1990(6):9.

[3]戴逸.新中国70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J].历史研究,2019(4):6.

[4]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历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06.

[5]于涵.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3.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成因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游泳教学训练中学生恐水心理的成因及克服策略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的成因分析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