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验与未来:基于杜威《儿童与课程》的解读
2023-12-02鲜雪梅
鲜雪梅
【摘 要】《儿童与课程》是杜威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后创作的教育名篇。《儿童与课程》打破传统世人对杜威儿童中心论者的看法,对儿童与课程、儿童与教师以及教材提出了新的认识,打破传统的二元分裂论。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应当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关注教师的新角色,强调在做中学获得的经验,看到儿童当下和未来的需要。
【关键词】《儿童与课程》 杜威 儿童经验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94-03
一、对杜威的再认识
杜威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进步教育的推动者,也是人们认为的儿童中心论者。他曾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在全世界掀起教育的改革风潮。在杜威的《儿童与课程》一书中可以明确读出杜威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他既不是激进的儿童中心论者,也不是传统的学科中心论者。杜威反对任何“二元独立”,书中提出反对割裂儿童经验与学科逻辑,反对割裂当下儿童生活与未来生活,反对割裂儿童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凭借《儿童与课程》一书,大众能够再次认识杜威,同时这本书对当下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对儿童的再认识
(一)经验与知识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开篇,杜威就对“经验”进行了解释,经验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由理想、快乐、希望和实践组合而成的创造。[1]杜威强调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他们的经验都是在不断生长变化的,每一天的变化都是不同的,通过教育可以实现人类成长和变化,掌握知识,成为新的人类本质力量。因此,教育的起点就在儿童的已有经验上,通过已有经验逐渐引导儿童去掌握新的经验,从而达到经验水平。这也说明儿童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也是人类本质力量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发展当然是儿童经验的发展。《儿童与课程》一书对儿童的经验是从学科知识出发去探讨的。与此同时,学科知识经验也不能直接被儿童吸收、接纳成为自身经验体系,往往需要被心理化,需要“经验还原”的处理。这很好理解,学科知识经验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往往是高度概括的间接性学习经验。
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让儿童明白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道理,如果教师像教中小学生一样把知识原理告诉儿童,这就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而杜威强调儿童经验的重要性。如果忽视儿童经验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只是纯粹地传输知识,没有尊重儿童的需求,知识就很难被儿童理解和接受,更不用谈举一反三、联系生活了。
(二)心理与教材
杜威强调儿童的心理逻辑和教材逻辑,并不是仅仅关注儿童的心理逻辑而忽略教材本身的逻辑。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他用一张地图来说明儿童心理逻辑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地图是把个人经验总结起来,方便后面去旅行的人使用,给旅行者一个导向,但是如果没有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地图的作用就仅仅是一张图示、一张总结,二者之间没有发生任何联系。因此,杜威提出教材心理化,也就是经验的还原,即教师需要把总结好的原理、知识还原成最初的模样,通过创设游戏活动、主题活动、生活活动让儿童去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之后,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总结出原理。正如杜威所说“如果一种符号是从外界引进的,而不是被引进到原始的活动中去,如我们所说的,便是一种空洞的或纯粹的符号”[2]。只有从生活中引导儿童发现,这些重要的事物才会发挥出真正的意义,这种教材是由内向外生长的,但是这也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如何由原来的教材中心向儿童中心发展,这需要教师利用经验还原,让儿童与生活相联系,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去生长未知经验。
(三)课程的双重性
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幼儿园课程,如何使这些课程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推动学前教育向高质量阶段迈进,这成为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杜威提出了关于儿童与课程之间的认识。传统的思想认为教师必须通过课程传输给儿童知识,而进步教育思想认为课程不应该作为传输知识的工具,而是以儿童的兴趣为主。但是杜威认为二元论者割裂了课程和儿童之間的关系。课程与儿童之间的割裂是由于对教材的认识充满矛盾性,教材是由科学家将包含人类力量的、正确而新颖的知识进行编写而成的。而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同时,教师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待教材内容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课程与儿童的关键矛盾是来自对教材双重性的忽视。如何解决儿童与课程之间的矛盾?杜威在书中提出要教材心理化,要求科学家和教师二者共同看到彼此之间的矛盾点。科学家根据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知识进行编写教材,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师关注儿童的心理逻辑和年龄特征,以及儿童的生活经验。因此,杜威认为二者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重视。首先,科学家编制的教材要考虑使用对象的身心特征和生活经验。其次,教师要向上看,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如何使教材上的知识通俗易懂,让儿童轻松、愉快地理解明白,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学会经验还原,即把抽象的知识还原简单化,创设问题情境,还原幼儿园的背景,联系儿童的生活方式,让儿童在玩、做的游戏活动中理解知识,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杜威看来,教材如果仅仅关注科学家的角度而忽视儿童的需求来编写教材,将会出现三种错误的形式:首先,教材成为一种书面形式和符号。科学家编写的教材与学生相脱离,仅仅成为一堆知识符号,教材失去了最本质的育人作用。因此,教材成为成年人、教师的附庸品,而不是给儿童看的。其次,教材不能激发儿童的动机。只有当儿童的需要与提供的材料产生作用时才能形成动机,如果儿童通过教材知识的讲解之后,发现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儿童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为儿童所学到的知识只是一堆无用的符号。所以杜威提出当实现教材心理化的时候,才是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知识,儿童在这样的情境下会激发内在动机,想要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材和课程才是儿童真正想要的课程。最后,失去了教材的逻辑价值。如果偏激地赞同儿童中心论者,会发现抛弃教材,或者当教材难度被降低,那些真正能激发思想的东西被阉割了,学习这样的教材,儿童的推理、归纳能力并没有得到发展。明明是基于逻辑编写的教材,却以记忆的形式呈现,这便是失去了教材的逻辑价值。这使得儿童既无法习得成人的逻辑思维,也无法发展自己的能力。
儿童与课程矛盾的本质在于儿童和课程是割裂的。在杜威的思想下,儿童与课程是相互支持、相互解释的。说到底,教育应立足儿童的生活,将儿童的经验视作其不断生长的动态事物,用课程推动儿童的发展。
三、启示
(一)联系生活,回归儿童生活经验
幼儿园课程改革无论是学科中心还是儿童中心,都不能偏激,应当看到二者相互的优势。因此杜威给出答案:联系中心。杜威认为儿童与课程是相互联系的,课程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有来自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关键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关注到儿童经验的成长。杜威曾说“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3]。因此,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出现各种活动课程,这些课程是否适宜儿童的经验发展,需要关注教师是否真的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实现儿童经验的生长。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更加体现生活化,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亲身操作、感知,从而实现经验的生长。在《儿童与课程》中,“生活化”的理念通过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等在幼儿园落地,让儿童身处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例如大班儿童通过种植、摘菜、观察菜场、自己摆摊买菜,深度体验买卖的过程。儿童自主定价、设计宣传单、吆喝、交易,在生活化的体验中获得了与人交流、认识钱币等直接经验,真正实现儿童的经验从生活出发,用于生活。
(二)关注教师在课程中的新角色
杜威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谈道:“简言之,一种把教学化简为愉悦、削弱儿童的个性、让他们沉迷于对兴奋和愉悦的追求当中不可自拔。”[4]这表明杜威不是完全的儿童中心论者,完全忽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这种崇拜儿童、放任儿童是另一种危险的行为。儿童现在的经验绝不是短暂的,也不是终极的,而是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转化的,即教师将儿童难以理解的原理知识通过教材心理化,转化为儿童直接感知、亲身去体验的活动,从而探索出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儿童此时此刻的表现,就会忽视对儿童经验的理解和经验的生活化,没有将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杜威曾引用埃默森的话来谈论教师角色的问题:“尊重儿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5]因此,在新教育中教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引导者,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建设者,同时专注捕捉儿童兴趣。早在一百多年前杜威就对教师的专业提出了如此要求,到今天仍然要求教师既要捕捉儿童的兴趣点、关注儿童需要,又要关注课程需要,注重儿童核心经验的获得。
(三)做学合一,以直接经验为基奠
21世纪,学前教育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从以静坐式听讲到儿童直接参与,这背后的理论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而杜威的思想一直强调要关注儿童的心理逻辑和年龄特征,儿童心里对一切事物都保持好奇和新鲜感,喜欢寻问为什么。因此,杜威发现儿童的独特之处,他认为只有让儿童参与活动,亲自去动手操作才会获得更多经验。杜威将这样的想法付诸实践,他创办实验学校,开设劳作课程,让儿童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与后来的陈鹤琴、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有相互应证之处。一些幼儿园也存在让儿童“做”的举措,但是忽视儿童“做”的价值,仅仅是“做”的形式多样。因此,杜威说儿童的日常经验和学校教材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儿童不知道所学教材知识有何价值、如何使用,教师不知道儿童发展到何阶段。直到今天,幼儿园课程中仍然能看到杜威思想的影子,活动课程强调让儿童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中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实现思维碰撞,而且还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四)关注个体当下与未来
杜威强调的“做”不仅关注儿童当下的需要,而且关注儿童未来的需要,当下与未来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一对关系,儿童的未来是不可忽视的,在立足当下需求的情况下,要使儿童獲得未来社会所必备的核心经验,因为他认为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儿童的社会性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幼儿园课程不仅要看到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感知,而且要将儿童视为社会发展的人来看待,儿童终究会成为社会上的一员,让儿童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也如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的那样,关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儿童发展创设条件。儿童的当下发展与未来并不矛盾。理想的课程不是让儿童在教室采用传统的静听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尊重儿童的兴趣需要,捕捉当下所缺少的核心经验,通过提供游戏材料、游戏情境等支架,让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去观察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逐渐拓展经验的深度和广度,儿童最终获得的经验也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儿童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小衔接中,既要看到儿童当下的需求,给儿童游戏时间和快乐的童年,又要看到儿童未来的发展,儿童在上小学后的生活、学习习惯行为发展。
总之,杜威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在教育改革的变迁中,他的思想仍然闪耀着光芒。通过对杜威本人和其思想理论的再认识,可以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改革中找到其思想的影子。在当前课程改革进入一定的时期,日益重视儿童观、教师专业能力和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有必要积极借鉴与学习杜威的儿童与课程的理论与思想,不仅能从中找到教师专业提升的路径,而且能发现儿童经验的生长点,让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7.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4.
[3]同[2]58.
[4]佚名.杜威:20世纪新教育运动的重要推动者[EB/OL].(2017-12-29)[2023-05-11].https://www.sohu.com/a/213639944_538655.
[5]同[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