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现状调查与思考
2023-12-02蒙志波闫冰曾波吴艳
蒙志波 闫冰 曾波 吴艳
【摘 要】“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活动普遍开展。文章通过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和家长的访谈,可以发现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各方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课后服务教育资源投入与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大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文章认为应提高家校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完善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大课后服务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切实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
【关键词】“双减” 课后服务现状 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81-03
一、“双减”背景下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本文简称“双减”)。当前,中小学以不同形式全面贯彻落实“双减”精神,开展课后服务。其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学生和家长的期盼。为了解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现状,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以期在了解中小学课后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对策。
(二)访谈提纲设计及访谈
一是访谈提纲设计。基于“双减”政策背景,课题组紧扣“中小学课后服务现状”这一主题,设计以下7个访谈问题:①贵校课后服务推行的方案和开展的形式分别是什么?②您认为“双减”政策的推行对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有何影响?③您认为中小学生及家长对课后服务的看法是怎样的?④您认为课后服务的薪酬怎样?⑤贵校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有何评价机制?⑥贵校课后服务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⑦为解决贵校课后服务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您有何建议?为了使访谈更加聚焦实践,研究者在访谈中引导被访谈者结合事例进行阐述。
二是访谈对象及访谈方式的考量。为了使访谈更具有代表性,研究者选择不同学段和不同层次的学校,以提高访谈的可信度。访谈对象均有5年及以上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包括中小学一线教师、班主任,小学教导处主任和初级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学生和家长。访谈方式有面谈、电话访谈、微信访谈、QQ访谈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研究者耗时3个月,完成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和家长的访谈,并实地走访5所中小学校进行考察。在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1.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的成效
第一,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效果良好。访谈对象一致表示,目前广西中小学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并能根据本地实际,利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担负起课后服务的主体职责。
第二,中小学逐渐形成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模式。访谈对象普遍表示,中小学教师能够直接参与本校的课后服务工作,把“双减”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并结合实际探索出许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后服务模式。例如某学校提出了用“1+N”课程模式来设置课程和统筹课时。“1”即第一节课后服务,学生写作业,教师给学生答疑,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完成作业。第二节课后服务“N”即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或兴趣课程,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使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精彩纷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后服务的时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时空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三,学生家长较满意。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开展,省去课外教育培训的费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家长的焦虑心情,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另外,課后服务也能够解决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解决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无法接送孩子的难题。
2.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方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认识不够深刻。访谈对象表示,个别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就是加班,积极性不高。个别学生认为课后服务加重学习负担,有抵触心理。也有个别家长认为课后服务是变相收费。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双减”精神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对“双减”和课后服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认识开展课后服务的现实意义。
二是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访谈对象表示,课后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家长,政府和学校补贴为辅,而且课后服务的费用较低,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经费得不到保障。同时,个别学校对课后服务的经费发放实行“一刀切”,实行“平均主义”,无法激励教师探索开发课后服务新模式。产生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关键因素在于学校还缺乏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是推行课后服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课后服务教育资源投入与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大。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应回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1]有访谈对象表示,一些学校将课后服务等同于作业辅导和平时上课,将文化成绩作为评价课后服务的唯一标准,课后服务内容僵化、单调。也有访谈对象表示,学校的设备设施较为单一,缺乏各类专业化的场地,无法开展针对性培训。还有访谈对象表示,学校虽然开设了舞蹈课等拓展类课程,但是只能教一些简单的动作,无法做到个性化和专业化兼具,这些因素都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对课后服务加大投入,以深入开发课后服务资源,并且优化资源分配与使用,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双减”背景下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一)提高家校对课后服务的认识
首先,学校要提高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学校不能把课后服务形式化、简单化,让家长产生课后服务不如校外培训的印象。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设置丰富的课程,吸引家长和学生参与课后服务。课后服务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作为保障。有访谈对象建议,学校要根据实际,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把基本托管服务与素质教育服务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二是要有完善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中小学应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以评促改,以评提质。有访谈对象建议,可将品德、劳动、体育、艺术等加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个体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其次,教师要提高对课后服务的认识。教师不应简单地把课后服务理解为工作时间的延长,也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是学生在学校写作业,要从育人高度来认识课后服务的重要性。教师要积极参加课后服务,强化育人责任,灵活开设启发型、合作型、探究型等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最后,家长要提高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家长应充分配合学校及教师的课后服务工作,给予孩子正确的思想引导。家长要全面领会“双减”政策精神,认识课后服务利好,了解课后服务开展的丰富性和费用收取的普惠性,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
(二)完善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要完善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制度规范是课后服务的基本要素构成,对服务实践、服务空间等方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2]中小学校应严格落实相关部门的制度管理规范,制订课后服务财务专项计划,完善投入机制,保证课后服务经费充足,合理分配课后服务经费,按时按量发放课后服务经费。同时,学校要合理分配教师工作时间,建立课后服务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创造力。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如上海有学校创造性地提出“时间胶囊”的概念,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线上学生指导的时间可以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换算成教师的上班时间,使教师获得提前下班或者休假的福利,为教师提供参与课后服务的动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其次,教师要推进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有访谈对象表示,教师要积极就课后服务经费的筹措、分配和激励机制等建言献策。为此,他们提出建议:可以通过向学校写建议、投信箱和参加教师代表大会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经费筹措、分配和激励机制的讨论。最后,家长也应参与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的构建。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学校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家长也应该参与到学校的工作中来,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有访谈对象表示,家长要仔细阅读上级部门关于课后服务费用的文件,有疑问可以和学校或教师沟通解决,有困难可以向学校申请缓交或者减免。访谈对象还表示,家长可以适时给予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肯定,积极支持班级课后服务工作。家长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课后服务的现实意义,认识“双减”精神与课后服务相辅相成的关系,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的构建,形成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良好教育生态,推动家庭、教师、学校、社会协同减负。
(三)加大课后服务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力度
第一,学校要加大课后服务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力度,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中小学要认识到,课后服务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课后服务,也不是教育部门单方面的任务,而是一项社会公共教育服务。中小学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加大本校设备设施和各类专业化场地投入的同时,应秉承多元化协同育人的理念,把所在地的社会教育资源引进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有访谈对象建议,学校可以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国防教育基地、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校外教育单位不仅可以根据学校需求送教到校,而且可以探索学生上门选课的方式,使学生享受更专业的资源、设备和活动空间。这样一种政府、家庭、学校和社区协同参与的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调动普惠性的社会培训机构、公益性的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教育设施等多元社会力量,促进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和良性互动,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和全社会协同育人格局,进而达到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目的。第二,教师要参与到课后服务资源的投入与开发中去。访谈者建议,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课业辅导,促使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并解决课上难题。教师可以利用体育基础设施,组织学生开展运动训练,增加学生的日常运动时间,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还可以利用空间资源,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娱乐游戏等,让学生在趣味化的活动中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情感。教师还要与家长加强沟通,明确在“双减”政策中的职责,厘清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家庭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广泛运用。第三,家长也要参与到课后服务资源的投入与开发中去。有访谈对象建议,家长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手机App、微信等途径构建家校合作机制,构建家校沟通平台,及时互传家长与教师在课后服务过程中的做法和成效。有研究者提出,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实行祖父母协助看护,以此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学校管理压力,助力教师落实课后服务。这样既可以完善和革新家校合作平台,又可以消除家长的疑虑情绪,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吸引家长资源参加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丰富课后服务的供给,让家长成为学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支持者和协助者。
综上所述,提高中小学课后服务要处理好减负与提质、校内与校外、管理与保障、监督与评价之间的关系。学校要“争”时间,实现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做到“作业不出校门”。教师要“争”效率,开设启发型、合作型、探究型课后服务,保证课后服务直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课后服务学习效率。家长要与学校协同化育人、多元化育才,促使课后服务走实落细、持续推进和效能提升。“双减”不能一“减”了之,要在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上做加法,通过“雙增”,落实“双减”。这样才能逐渐消除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课后服务焦虑感,提升学校及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宝庆,纪品.“双减”背景下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68.
[2]刘小莉.赋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多维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