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论语》儿童绘本剧的实践研究

2023-12-02董雨琳徐宇晨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论语核心素养

董雨琳 徐宇晨

【摘 要】近年来,儿童绘本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受政策影响,关于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论语》儿童绘本剧作为将儒家精华思想融入儿童绘本剧的一种新颖且富有教育性的剧种,其实践与国家提倡的核心素质的培养观念相契合。文章先阐述《论语》儿童绘本剧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为同类型绘本剧的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论语》儿童绘本剧 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91-03

一、《论语》儿童绘本剧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探求《论语》儿童绘本剧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概念阐述开始。《论语》儿童绘本剧是在儿童绘本剧的基础上加入《论语》中适合儿童学习的“真善美”故事融合而创作的儿童剧。《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合,其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是极其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精髓中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是创编儿童绘本剧剧本的基础思想。一般通过提炼《论语》中的章节或收集现有与《论语》有关的绘本,集中体现孔子的思想和主张,然后在这些传统的经典文化元素中选择、提炼适合儿童学习的内容,将其转化为儿童易于理解的童话故事,融于儿童绘本剧中,并以绘本剧舞台表演的形式让儿童参与表演或欣赏表演,使儿童全身心融入故事情节,从而潜移默化地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摇篮里,在儿童幼小的心灵种下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首先是作为一种学生评定和成人素养评价的理论依据存在的。后来根据时代发展[1]、民族差异[2]等因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明确了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个素养。[3]

谈及两者的联系,《论语》儿童绘本剧选择我国儒家文化的经典——《论语》进行融合,其中一个原因是《论语》中有丰富的儒家精华思想,可以促进人核心素养的发展。[4]例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厌”中包括了要将“学思行”结合、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体现实践与创新,还有关于健康养生、责任担当、人文内涵、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精华思想。[5]当把这些融入新颖的绘本剧形式中,会使观看及表演的人都有收获。同时,拥有了核心素养的指引,《论语》儿童绘本剧的剧本制作上也会更加注重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论语》儿童绘本剧与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核心素养的界定有利于指引《论语》儿童绘本剧创作方向,另一方面《论语》儿童绘本剧的精华思想可以促进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论语》儿童绘本剧剧本缺乏

首先,当今市面上的儿童绘本剧剧本多从国外引进,有些更是直接原样照搬,这些剧本多体现国外相关文化及思想,无法与中国本土相融合,这样是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的。其次,虽然市面上也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剧本,但是内容适用的不多。例如有些仅仅介绍了古代的一些遗址、物品、孔子游记等。因此,《论语》儿童绘本剧可借鉴的绘本、剧本较少,剧目良莠不齐。

(二)剧目缺乏对多元价值的思考

一部有丰富内涵的儿童绘本剧不应仅仅关注某一思想或某一价值,它应该拥有知识、技能、情感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价值。现阶段一些关于《论语》的原创剧目只在最后进行价值点题。同时,剧目的思考价值也比较单一,多是关于名人成长路上的艰辛和坚强的品质。其实在审美情趣、健康生活、社会参与等方面也应该多体现一些思考。

(三)“教”与“乐”失衡问题

调查发现,家长担心过早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基于这一想法可以推想如今市面上儿童剧的三种情况:一种是过于注重教育性,完全不考虑观看者的感受,把儿童剧当作一个说教的手段和工具,一味灌输,让人觉得儿童剧索然无味,别说幼儿不爱看,成人也不愿意看。一种是太注重娱乐性。[6]整个剧目演绎过程中,有精美的舞蹈、好听的音乐,还有送礼物、握手的环节,但是完全不知道剧目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还有一种情况是看似教育性和娱乐性都具备,但是浮于表面,披着教育性的外衣,内里却连娱乐性都不具备,实为两种特性都缺失的低质量剧目。这些剧目长期按原来的模式继续演绎,不进行改进和创新,观众疲于观看,儿童剧市场愈加没落。

(四)观众亲身体验感不足

如今存在于市面上的儿童绘本剧多以演员演出、观众观看为主。虽然表演中有互动环节,但是这种互动针对的很有可能只是部分观众,观众的亲身体验感十分有限,在汲取内容和提升能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一问题也启示研究者需要对开拓不同形式的儿童剧进行深入思考。

(五)《论语》儿童绘本剧宣传普及范围不够广

生活中,一些人并没有看过《论语》儿童绘本剧,对儿童绘本剧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这一现象表明,《论语》儿童绘本剧存在宣传普及范围不够广的问题。普及不够广的原因,首先是剧目表演机会不多。剧目质量不高,就吸引不了观众。其次是宣传力度不足。新事物的发展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曲折过程,《论语》儿童绘本剧现在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和推广。

三、实践研究

(一)剧目“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幼儿获取知识积淀

针对市面上《論语》儿童绘本剧相关剧目和剧本缺少的问题,应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方式。“引进来”主要是引进国外优秀剧本,外国剧本能在中国本土进行表演且获得好的反响,也从侧面说明其中的思想是通用的[7],是可以被大众接受的。通过观看这些表演,幼儿能够得到情感教育,产生审美情趣,获得一定的人文积淀,这对其未来在社会的生存与生活有一定的帮助。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来看,与“引进来”相比,“走出去”的原创剧目仍然是缺乏的,即使引进的剧目其中有一些通用思想,但是终究与中国本土化剧目有一些隔阂。这不仅体现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上,而且体现在不同国家儿童发展要求的差异上。例如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的,那么儿童绘本剧的原创剧本也应该根据民族性和时代性进行创作。

作为将儒家精华思想融入表演的《论语》儿童绘本剧,还有许多可深入探究与创新的地方。剧目要想经得起推敲,最重要的是剧本的编写。[8]《论语》这部经典中有许多可以借鉴融合的思想,可以放入多元价值思考,让幼儿在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上都能有一定的发展。例如利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创作一个团结利人的故事;根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以用“小小三国”作背景创作关于责任的绘本剧;可以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告诉幼儿谦虚好学;等等。利用《论语》中的名言,通过生动的儿童绘本剧形式给予幼儿生活的启迪。《论语》儿童绘本剧应该把《论语》精髓作为背景进行呈现,带给观众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沟通与包容、学习与交往等方面的思考。

(二)表演“教”“乐”平衡,幼儿在“乐”的体验中收获“教”

一部好的儿童绘本剧应该是教育性和娱乐性并存的,“乐”不可缺失,“教”也不可过多。

娱乐性体现在表演时道具的使用、舞蹈音乐的运用以及互动体验上。儿童绘本剧最初的定位就是让幼儿在观看时感受愉悦的氛围,因此儿童绘本剧的娱乐性不可丢。[9]首先,与剧目相匹配的道具不会让观众感到出戏,可以完全投入表演中。其次,音乐和舞蹈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冲击着幼儿的注意力,在一整个剧目中插入2~3段有关剧情的音乐并配以舞蹈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最后,适当增加互动既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认真理解表演内容,又可以调动他们观看的兴趣,使幼儿在近距离的互动中感受儿童剧的快乐。

在教育性方面,现阶段中国有关传统文化主题的剧目中,多是运用一些名人故事或直接把经典著作原文翻译过来制作,从而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这是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脱节的。教育性符合儿童的现实需求,且是儿童能看懂的。从小的方面來说,具体的教育性应该体现在角色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上。绘本剧的典型人物是教育意义的承载者。以衢州的南孔文化为例,南孔文化属于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有一个关于作揖礼的礼节可以作为剧本中人物的行为,主角每次与不同的人或动物见面时从语言和行为上都彬彬有礼,启示幼儿在平时生活中对人要有礼貌。在衢州,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借鉴实行,在儿童观看绘本剧时有意识地带给他们视觉冲击,让他们对这种问好的方式感到好奇,进而学习这种有礼貌的行为。

从大的方面来说,教育性要真正融入剧本,不一定要将某一道理的前因后果完整地告诉儿童,而是用他们能理解的思维、能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论语》中的“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原文的翻译是孔子劝子路不要太过鲁莽,而又鼓励冉有要勇敢一点。教师根据原有故事创编了一个《森林运动会》的《论语》剧本,以孔子为原型塑造一个新的角色“智多星爷爷”,以森林开展运动会为背景,用幼儿喜爱且亲近的动物的形象讲故事。小兔与小老虎作人物对比,以小老虎落水为转折点,小河里的石头与流水作为“进、退”道理教育性的体现,再通过受人尊敬的“智多星爷爷”的讲解,让儿童完整了解整个故事。这个故事从情境开始就已经进行了教育性的铺垫,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慢慢显现,既不突兀,同时儿童在全身心融入故事情节中也能快速明白道理。在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影响下,幼儿能够对故事的内容反复回味和思考:为什么小老虎会落水?在不断的自我询问与探究中思维更加开阔,培养勇于探究的精神,这就是教育性的好的体现。

只有在适量的娱乐性中加入平衡的教育性,剧目的表演才能让幼儿在开心的氛围中感受收获的乐趣。

(三)团队指导表演,体验多元能力的提升

儿童剧不应该只有“成人表演,儿童观看”这一种方式,为了使儿童有更强的参与感,可以让儿童参与到《论语》儿童绘本剧的表演中来。可以选择在展演结束后在后台为儿童进行片段指导演绎,也可以专门安排一次表演指导之旅,让儿童亲身体验表演的乐趣。

根据《论语》儿童绘本剧表演的前期准备和演出经验,可以从以下步骤进行指导。第一,先大致讲解《论语》绘本剧剧本内容,使儿童对剧本内容有一定了解。第二,与儿童一起进行背景的创设、表演道具的设计与准备,在制作过程中,使儿童充分体会到参与制作道具的乐趣,增加对这个故事的表演兴致。第三,引导儿童学习丰富的声音与表情。针对不同角色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欣赏、比较和练习,儿童逐渐获得运用声音表演的能力。第四,通过生活经验教授儿童肢体语言表达。例如通过提问平时爷爷奶奶是怎么走路的,让儿童对人物形象进行揣摩。第五,增添互动丰富表演。让儿童懂得与观众互动,增强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第六,设置点评环节。可以安排一些儿童作为观众,讲讲观看的儿童剧中哪些片段最喜欢并说明原因,哪些片段没有看懂。演员和观众进行互动解说,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剧本中心思想。可以由专业戏剧演员团队进行演出指导,也可以让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指导教学。在参演过程中,成员对剧本内容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包括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充分展现绘本剧人物形象的面部表情、对白语言、肢体动作等,每一句演出对白均会给予他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成员在剧中的眼神、动作之间的交流表演,都需要彼此之间合作默契,这也可以提升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

(四)进“园”进“社”,幼儿近距离感受社会参与

《论语》儿童绘本剧作为一个创新性成果进入大众视野内,从萌发到成熟需要一定的宣传与推广,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喜爱。在儿童绘本剧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论语》,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进幼儿园、进社区表演。通过和社区、幼儿园沟通争取表演机会,让剧目里的角色近距离与儿童接触,吸引儿童,让儿童开始接受《论语》儿童绘本剧带给他们的快乐。

儿童潜在的多元的能力等待被开发,《论语》儿童绘本剧作为一个集合体,能在知识、能力、情感上给儿童带去多方价值提升,应通过把欣赏和表演、“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多种途径策略,使《论语》儿童绘本更加全方位地走进儿童的世界,是《论语》儿童绘本剧未来实践的方向,也是同类型绘本剧发展的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2]廖萍.幼儿园核心素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9(9):81-84.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4]惠黎明.《论语》的教育思想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22-23.

[5]同[4].

[6]肖莹.从绘本到剧本浅谈绘本改编为儿童剧的途径[J].戏剧之家,2018(25):19,21.

[7]朱云真.幼儿园体验式绘本阅读教学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9):43-44.

[8]陈旭红.原创绘本的传统文化表达与创新发展路径[J].出版科学,2019,27(6):39-43.

[9]陈越,马慧慧,陈莉莎,等.浅谈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儿童剧的深度开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179-181.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论语核心素养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儒家思想与书法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