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成语在英译中的文化适应研究

2023-12-01王玲玲

新楚文化 2023年23期
关键词:英译策略文化适应

【摘要】中国成语作为汉语中的一个独特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国成语的定义、重要性、文化背景和特点,以及在英译过程中的翻译挑战和策略。研究发现,成语的翻译不仅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还与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有关。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适切性,译者需要采用合适的英译策略。此外,文化适应在成语翻译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觉察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关键词】中国成语;英译策略;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3-0061-04

一、引言

成语通常是四个字的短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常来源于古代的文学、历史或是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和含义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经深深融入了汉语和中华文化中。因此,当我们谈论成语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一个民族的智慧、经验和文化积淀。中国成语在对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提供了一种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然而,由于成语背后特定的文化和历史含义,它们在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往往会面临语言、文化及历史方面的翻译困难。如何准确地将中国成语翻译成英语并使之适应目标文化成了一个重要的议题。不恰当的翻译可能会导致误解,或者失去原来的丰富内涵和美感。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翻译,使得英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成语背后的深意,是每一个翻译者所面临的挑战。此外,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呈现和影响。

本研究将从成语的文化背景入手,通过对部分成语的翻译策略选择和分析,旨在探讨中国成语在英语翻译中如何进行文化适应,以期为未来成语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中国成语的文化背景与特点

(一)历史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语言和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与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这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无数的故事、传说、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被编织成了生动的叙事,其中许多已经被凝固为成语,成为汉语中的固定表达方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成语的雏形。这些早期的成语往往来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政治斗争或是英雄传说。例如,“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就来源于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括为了激励军队的斗志,在与魏国军队交战时,命令打破所有的炊具,并将船只沉入河中,表明绝无退路。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往往能够传达出一种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隨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汉代、唐代和宋代,随着文学、哲学和历史研究的蓬勃发展,更多的成语开始出现。这些成语往往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复杂的起源。

在明清两代,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也被融入了成语之中。这时期的成语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

(二)成语的结构与功能

成语作为汉语中的一个独特现象,不仅仅是由于其背后的丰富故事和历史背景,更因其特有的结构与功能,使之在语言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从结构上看,中国成语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这种结构简练而紧凑,每一个字都承载着特定的含义,四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深意的表达。例如,“卧虎藏龙”中的“卧”和“藏”均有隐藏的意思,“虎”和“龙”在中华文化中都是力量和能力的象征,整个成语用来形容才华横溢的人未被外界所知或被低估的情况。

成语在汉语中的功能多种多样,它们可以用来描述各种情境、人物、情感或道理。成语能够在简短的句子中传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因此在文学、艺术、日常交流乃至政治演讲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画蛇添足”用来形容做多余的或破坏原意的事,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关于画蛇的比赛,其中一个人为了显摆自己,给蛇画上了脚,结果变成了笑柄。

成语的功能还体现在其强大的修辞效果上。通过使用成语,我们可以更为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个情景或传达一种情感。例如,“纸上谈兵”用来描述空谈无实际行动的情况,给予听者一个形象的比喻,使之更容易理解并记住。

但是,正因为成语的结构和功能如此独特,它在翻译时往往会遇到困难。直接的字面翻译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读者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而选择等效的目标语言表达又可能失去原文的深度和美感。这也是为什么成语的翻译和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三)成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和哲理

在探讨中国成语时,我们不能忽视它们所反映的文化价值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每一个成语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人生观、道德观和对世界的认知。

许多成语都深深植根于中华的传统文化与历史背景中。例如,“桃李满天下”描述的是一个人的恩德被世人所颂扬,其中“桃李”代表了学生,是古代故事中孔子的弟子以桃和李作为礼物报答老师的喻义。此成语传递的是尊师重道的文化观念,强调知恩图报的道德价值。

成语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往往跨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遍的价值。例如,“水滴石穿”揭示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哲学道理。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理念的体现,更是对人生坚韧不拔、追求目标的普世价值观的传递。

再者,成语往往能够准确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和体验。如“饮水思源”鼓励我们不忘初心,时刻感激生活中的恩人。而“亡羊补牢”则告诉我们,虽然犯了错误,但只要及时纠正,仍有机会挽救局面。

然而,正是由于成语中所蕴藏的这些深厚的文化和哲理,使之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传达出成语背后的深意,确保不仅能够被理解,而且能够引起共鸣,是每一位翻译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英语翻译中遇到的挑战

(一)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当我们试图将中国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其中最大的挑战往往来自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由于中国成语往往源于古代的故事、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这些背景知识在英语文化中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例如,“破釜沉舟”虽然字面上可以翻译为“break the woks and sink the boats”,但这样的直译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可能造成理解困难,因为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1]。

即使某些成语的背景故事在英语文化中也有相似的版本,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其内涵和所带来的情感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画蛇添足”在中文中描述的是多此一举、过度的行为,而在英文中的相似说法“gild the lily”虽然也有“多余”的意味,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却有所不同。

由于文化的差异,某些成语中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可能与英语文化产生冲突或不一致。这就需要翻译者不仅仅考虑文字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如何确保翻译结果在目标文化中不会引起误解或反感。

(二)语言结构与表达习惯的差异

从语法结构来看,汉语属于孤立语,主要依赖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而英语则属于屈折语,依靠词尾的变化来表达语法功能。因此,单纯地按照字面意思对成语进行翻译,很容易产生语法上的错误或不通顺的表达。例如,“望洋兴叹”如果直接译为“Look at the sea and sigh,” 可能会让英语读者感到困惑,缺乏上下文的衔接[2]。

汉语和英语在词汇的使用上也存在差异。汉语中有许多因历史、文化或地理因素产生的特定词汇,这些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准确的对应。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人物,如果仅将其译为“Bao Yu”和“Dai Yu”,英语读者可能无法充分领会其背后的复杂人物性格和命运[3]。

此外,成语中的隐喻和比喻方式也常常与英语表达习惯不符。汉语中的隐喻可能在英语中没有等效的表达,反之亦然。例如,“对牛弹琴”用于形容对不懂之人讲深奥之理,直译为“Playing the lute to a cow”可能难以被英语读者所理解。

(三)特定情境与语境的考量

语境和情境对于翻译来说,尤为关键。因为语言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而使用的工具。

许多成语描述的是特定的历史、文化或社会情境。例如,“割席断交”描述的是古代断绝友情的仪式。对于不熟悉这一背景的英语读者来说,直接的译文可能难以理解。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是否需要对这些情境进行额外的解释或注释。

语境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成语的意思在翻译中发生偏差。同一个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或使用方式。例如,“雪中送炭”在描述朋友之间的帮助时,意味着“及时雨”;但在描述不必要的帮助时,则可能带有“锦上添花”的意味。

成语的情感色彩和语气也是翻译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样的成语,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中,可能带有不同的情感和语气。例如,“赴汤蹈火”在中文中是描述忠诚和勇气的,而在英文中的直译“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可能更多地被用于描述困难和危险。

四、成功的翻译策略与案例分析

(一)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直译,顾名思义,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例如,成语“铁树开花”可以直接翻译为“the iron tree blooms”。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忠实于原文,保留了成语的原始形象和修辞效果。然而,如果目标读者对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熟悉,这种直译可能会造成误解或困惑。翻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注意只有在一个成语的字面意思与隐喻意思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才能运用直译法[1]。

意译则是放弃原文的字面形式,转而传达其深层含义。例如,“望洋兴叹”可以意译为“feel insignificant in the face of vastness”。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更好地使目标读者理解成语的意义,但可能失去原文的韵味和修辞效果。

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往往需要在直译和意译之间进行权衡。有时,结合两种方法,既保留原文的形式,又注明其意义,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策略。例如,成语“画龙点睛”可以翻译为“adding the finishing touch to the dragon's eye”,同时提供注释解释其意为“give the final and crucial touch”。

(二)采用类似的英语习语或成语

另一個有效的策略是寻找英语中具有相似意义或情感色彩的习语或成语作为翻译。这种方法可以确保翻译结果既忠实于原文,又适合目标文化的接受习惯。

例如,成语“井底之蛙”描述的是一个人的视野狭窄,对外界一无所知。在英语中,有一个相似的习语“a frog in a well”,可以作为其翻译,同时传达了相似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再比如,“对牛弹琴”用来形容说话的人和听众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交流无效。英语中的“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与其意思相近,都描述了珍贵的东西被浪费在不懂欣赏的人身上的情景。使翻译内容生动、简练并更加贴合成语言简意赅的成语特色[5]。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挑战。不是所有的成语都能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完美的对应。即使找到了相似的习语或成语,其文化和历史背景可能与原文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进行仔细的考量和选择。

(三)创新的翻译方法及案例分析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翻译者在面对成语翻译时也逐渐探索出一些创新的方法。

多媒体辅助翻译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当翻译一部中文电影或纪录片时,对于某些难以翻译的成语,除了字幕之外,还可以利用图像、音效或背景音乐来辅助解释和传达成语的意义。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内容,还能增强情感的传达和沟通效果。

例如在一部描述古代战争的纪录片中,成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被用来描述即将爆发的战斗。在翻译时,除了提供字面的译文“the arrow is on the string and has to be shot”,背景中还加入了紧张的音效和战鼓声,使观众能够即时体验到紧迫的氛围。

同时互动式翻译也逐渐受到关注。例如,一些数字出版物或在线平台,为难以翻译的成语提供了互动注释或超链接。读者可以点击成语,立即查看相关的背景介绍、故事或图片,使理解更为深入。

例如在一部电子版的中文小说中,成语“鱼跃龙门”被用来描述主人公的努力和成功。读者可以点击这个成语,跳转到一个描述“鲤鱼跳龙门”的动画短片,既了解了成语的来源,又深入体验了其背后的情感。

(四)文化适应的重要性

成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适应。这要求翻译者不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交际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帮助翻译者避免产生文化冲突或误解,确保翻译结果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标文化的接受习惯。

例如,成语“红颜祸水”描述的是美女引发的灾难或麻烦。但在某些西方文化中,这可能会被视为对女性的贬低或性别歧视。因此,翻译时可能需要采用更为中立或细致的表达方式,如“a beauty bringing trouble”。

其次,翻译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面对某些难以翻译的成语,可能需要“脱离原文,走向创作”,这不仅要求翻译者具备足够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总之,成语的翻译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觉察力和创新精神,确保翻译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文化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李晓兰,李延林.浅析口译中的汉英文化沉积及翻译策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02):149-150

[2]罗凌,陈毅东,史晓东,等.基于复述技术的汉语成语翻译方法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5,29(04):166-174.

[3]張丽娟,庞云青汉英成语中的文化承载及其翻译[J].时代教育,2016(03):15-16.

[4]吕小玲.对汉英成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19):13-14.

[5]刘秀娟.英汉成语互译中去隐喻化现象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王玲玲(1992.6-),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译策略文化适应
隐喻视角下《红楼梦》颜色词英译研究
中国文化特色词误译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汉语新词英译探析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刍议“使”字句的英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