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视角下中国书法艺术美学及发展趋势探究
2023-12-01郭佳慧苏显双
郭佳慧 苏显双
【摘要】人类创造性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进行分类,而从最广泛意义的视角来看,其主要可以概括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涵盖了生产力的各个方面,而精神文明则代表了人类追求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发展和需求,包括宗教、艺术、文学等。篆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不仅是艺术表现手段,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结晶。因此,从篆书的视角出发,探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关键词】篆书;书法艺术;美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3-0038-04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不仅蕴涵着大量的文化底蕴,还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影响着人类发展[1]。将文字的书写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多方面,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会深受书法艺术的熏陶,这不仅是我国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还在上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标准。其中,篆书作为最早的汉字字体,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和发展潜力更加丰富。因此,本文在明确篆书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含义,深层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潜力。
一、篆书的起源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书写体系,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和西周初期。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相较于之后的隶书、楷书、行书等书法艺术,篆书具有更加悠久的历史传统,也具备更加复杂繁琐的表现形式,致使其发展至今,实际应用逐渐减少,但即便只作为艺术品,篆书的影响和价值在中国书法艺术中一直保持重要地位。
篆书主要可以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形式。大篆是篆书的一种形式,是篆书的最初阶段,也是比較复杂繁琐的篆书形式[3]。大篆主要出现在商朝晚期和周朝初期,人们刻写文字在龟甲、兽骨等动植物骨骼上,用于祭祀和占卜。这些刻文即最早的篆书形式,被称为甲骨文。随着商朝的灭亡,篆书逐渐演变为金文,刻在青铜器上,主要用于铭文和纪念物品。篆书的字形结构较为古朴,接近象形文字。大篆的书写形式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书写顺序。大篆在商周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并作为正式文字用于刻在青铜器、玉器和石碑上。大篆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其丰富的笔画和艺术特点使之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基石。
小篆是篆书的另一种形式,基本脱胎于金文和籀文,是指秦朝实现大一统后所使用的文字。小篆相对于大篆来说,字形结构更加规范和简练,书写速度更快,更适合大规模书写和传播。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秦朝官员李斯等人规定小篆作为标准书写体,即秦篆。小篆在秦朝盛行,成为统一文字,对实际书法艺术美学研究贡献巨大。小篆书法的特点包括线条流畅、笔画瘦长、字形规整、节奏感强。小篆在书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古代重要的书写体系,也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发展的视野来看,小篆得以推广和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小篆是基于大篆而生的,大篆在此前已有很长的发展和应用历史,具有相对广泛的社会基础,更利于使用和推广;其二,相对于笔画繁复、字形复杂的大篆,小篆在书写上更加简洁,同时也不失美学,符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取向和使用习惯,自然也更有利于推广和使用。
二、篆书的总体特征
(一)笔法单纯
所有书法中,篆书难度较低,尤其是小篆,不仅所有笔画均匀,且每一笔都是中锋。观察篆书书法作品不难发现,字体笔画大都以圆为主,小篆的形式共两种,具体是直、弧两大类,这也是小篆书法作品具备圆劲婉通特性的主要原因[4]。
(二)字体多变
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出现时间较早的文字,篆书的字体有显著特征,与其他字体相比,其象形成分较高,既具备多元化的字形表现方法,还和生态自然有着极大关联,如篆书中有些字形能让人们直接联想到古代社会的某些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故而观赏篆书书法作品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象或联想某种生态自然或社会生活。对该阶段的历史背景展开分析后发现,当时的文字处于变化阶段,篆书也因此而具备多种字形面貌。站在综合角度来说,篆书的发展史恰巧反映出中国汉字的规范史,直至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确定为社会中唯一的规范文字,不仅有着均匀的笔画布局,还能让左右保持对称的状态,手写时美观又工整。
(三)章法变化
篆书的历史比较久,从商朝开始到秦朝统一文字期间,篆书的字体发生了极大变化,还随着历史的变化持续演变。从现有的载体材料来看,篆书可用青铜器、龟甲、兽骨或丝织品等书写,载体类型比较丰富;若以撰写方法为划分依据,可细分成刀刻篆书、毛笔篆书及铸造篆书等[5]。这足以证明,在社会持续发展期间,篆书从最初的大篆演变成小篆,其字形及书写载体材料也因此而改变。即便篆书有多种章法,但具有相较统一的整体趋向,这也是其可成为后世书写文字的纵向排列前提的原因。比如秦朝推广的小篆章法,不仅需要保持修长字形、粗细一致的笔画,还要纵横有度,进而形成统一且规整的整体结构布局。
三、从篆书视角分析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深入研究中国书法艺术既可挖掘出具有深层含义的知识,又能通过研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以下是我国书法艺术所具备的美学特征:
(一)中和美
这一特征是我国书法艺术最关键的特点也是中国道德体系及哲学思维中的重要内容,将之与书法撰写原则相结合,不难看出中国书法以中锋为特性,该运笔方式看似柔软,实则刚强,可将得体、雅致的君子风范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反映出中国书法艺术不偏不倚的美学特征。特别是在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一批文字——篆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了多部经典作品,既可用于满足现代书法爱好者的观赏,还可用于探索传统文化,如商朝就有匠人以铸造手段将文字与青铜器相结合并将之称为金文,比对分析金文和甲骨文后发现,前者的笔画结构更加秀丽,可保持均衡笔画,进而形成有明显规律的字形,虽然与小篆相比,其无法形成定型结构,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随意的字形更能突出作品的特殊之处。秦国统一文字后,李斯便研究出“小篆”体文字,此类文字有均衡的结构及线条,普遍为中锋用笔,由该字体撰写而成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二)崇尚天趣
该特征和我国推崇的哲学观念有极大关联,可用于反映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故而在研究传统书法艺术文化发展史,应着重围绕“崇尚天趣”展开分析。站在中国哲学角度分析研究后,笔者发现,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学者们对崇尚自然都很关注,还提出大量与之相关的观念,虽然最终得出的理论内容不同,但皆以崇尚自然为主题,尤其是万事不 强求的“道家”。故而在创作书法艺术时,相关元素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这不仅可以丰富其艺术内涵,还能体现出书法艺术和自然生态的关联性。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汉朝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字体由汉朝开始演变,这是因为古文字已经完成自身于历史长河中的使命,必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该阶段的篆书既具备通用性,可作用于官印、宫砖等场合,又在实用的基础上体现出艺术特征。新兴文字出现后,西汉篆书也从秦国主流的圆弧形篆书逐步演变成方阵型字体,进而呈现出方圆兼备特性,以该笔形写出的书法作品,不仅流畅还很自然,体现其追崇自然的艺术特性。
(三)意境美
中国书法艺术创造以意境为核心,很多作品都有特殊意境。对西方艺术界而言,中国书法宛如绘画艺术,因為中国书法的造型要在线条的配合下方可呈现出来,这和绘画中某些符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中国书法的本质为书法艺术而非绘画艺术[6]。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艺术中蕴含的意境美既涵盖无数种线条,还与作品所在的历史背景及创作者的情感息息相关,是一种在多方元素融合下营造而成的特殊意境。通过对中国书法作品深入分析后发现当意境元素得到适当运用,不仅能将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体现出来,又能反映出特有的情感价值观。在创作书法作品时要借助白纸、笔墨和印章才能体现出其线条美感,这就需要创作者基于线条变动,展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比如唐朝的文人墨客就钟爱篆书,当时,李阳冰基于“李斯小篆”研究出字体更加修长,且能体现出端庄感、线条纤细均衡的“铁线篆”和“玉箸篆”,还用“怡亭铭”“三坟记”等作品突出其结构之特殊,其作品自带的独特韵味。这些作品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能充分体现出篆书的结构之美,更能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深层含义。
四、未来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向
(一)象形性与简约性
篆书本身就具有象形特征,古代的象形文最大特点是写实,所以即便对中国书法历史不了解,在赏析篆书作品的时候也能大概猜测作品的含义及内容,比如甲骨文就是特别写实的字体,甲骨文看上去既像写字,又如绘画或涂鸦一般,相较于其他字体更容易被了解或接受,还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性,使之主动探索或书写甲骨文。此外,在中国现有的书法艺术中,篆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低的字体,即便没有掌握大量用笔技巧也可将之写出。篆书最常用的运笔方法为中锋,就算作品的笔画不均衡,也能运用粗细变动将文字特色体现出来。篆书的历史悠久,传承了多个时期的传统文化及精神观念能轻松得到人们的认同,不同历史阶段的书法家创作出的篆书各有风味,比如起先练习篆书,后来改为学习草书的怀素,后期创作出的草书作品线条流畅、作品质感较强;清朝的文学艺术家因碑学而改变了传统审美观及艺术观,也不再拘束于秦篆,转而在文学作品中融入金文和汉代碑额等字体的精髓,进而演变成风格与流派各异的多种篆书作品。
(二)刻字装潢推进篆书
在篆书的发展史中,刻字艺术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任何一种艺术文化的发展。都需以相互学习为前提,特别是刻字和书法二者本身就有密切关联,其中某一种变化会对另外一种造成极大影响,如刻字的本质是以笔代刀,将木头或石头作为刻字的载体,此类作品最常用到的字形是具有较强装饰作用及深刻文化素养的篆书,进而刻出既具备观赏性,又可令人们的生理及心理得到满足的作品。现代书法艺术作品进入发展阶段后,虽然刻字的载体依然以木板或石头为主,但人们开始选择更吸引人的立体形式,并通过对篆书的大力宣传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这足以证明刻字艺术是推动篆书发展的重要前提。
除了刻字艺术以外,装潢设计也有利于篆书的发展。自从现代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开始在装潢设计和建筑施工中运用各种各样的创新技术及绿色材料,不再会被传统设计理念所限制,甚至在装潢设计期间,于标识、广告、雕塑等领域融入篆书元素。但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就会发现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开始于设计中应用篆书,甚至将之视为可代表皇权的元素,篆书也因此而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进入21世纪以后,在历史长河里流淌数千年的篆书虽结束了文字记载使命,但篆书中的思想观念及哲学、美学特性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反而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将篆书元素与室外设计或园林设计相结合,在餐具、桌椅背后点缀此类元素,既可将作品的美学特性体现出来,又能让人们对篆书有更全面的认知。
(三)其他方面发展篆书
一方面,基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动篆书艺术的长效发展。我国在推动经济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就需要加大对书法艺术的关注度,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既要将中国书法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又要要求国内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基础书法,将之视为教学任务中的重要一环。除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书法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再以此为基础推动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人们持续探索历史期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历史材料,也发现很多来自不同时期的篆书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度研究,不仅会对篆书的书写技巧有更全面的认知,还能储备大量具有非凡价值的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基于多元化的发展对策,加大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力度。虽然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传承或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期间也发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负责人根据已发现的问题制定应对策略:首先,利用社会传统文化培训传承机制,激发人们对篆书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了解篆书的特殊美感,也可以在不同阶段的书法教育中引进知名的书法作品、组织多元化的篆书讲解活动;其次,在组织篆书作品赏析活动时要优先考虑精英人才,加大对国内已发现的古人篆书遗迹保护力度;最后,根据21世纪的时代特性,对篆书的书写风格作出适当调整,可在坚持“熔古铸今”道路的前提下,尝试着把篆书工艺品售往世界各地,这不仅能让世人对其所蕴含的艺术美感有更全面的认知,还能提高我国于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优势。
五、结语
总之,我们需以篆书的发展史及综合特征为基础,对此展开分析,以此概括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性,再基于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调整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这是推动篆书长效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此,笔者认为可在教育领域、艺术创新或国际推广等方面突出篆书的象形性、简约性和基础性等特征,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把篆书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再运用创新技术理念对篆书展开分析,以此突出其文化内涵,还能引导社会民众提高文化素养,这也是书法艺术的长期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武涛.清代楹联书法艺术美学价值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20.
[2]顾野烽.从篆书的发展看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力[J].美术文献,2020(07):50-51.
[3]范明道.端庄雅正学篆书——读仇高驰《篆书艺术十讲》有感[J].收藏与投资,2020,11(10):4-8.
[4]郭佳佳.试论杨沂孙《在昔篇》的艺术特征[J].中国文艺家,2022(03):4-6.
[5]王凯旋,许梦雪.汉代篆书装饰化造型研究[J].艺术品鉴,2022(02):120-122.
[6]梁利忠.探析邓石如篆书风格的成因[J].书画世界,2021(11):69-71.
作者简介:
郭佳慧(1998.9-),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长春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
苏显双(1971-),通讯作者,男,汉族,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长春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