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索

2023-12-01周秀清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开放大学平衡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全力推进构建育人系统的生态平衡,文章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在分析开放大学思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建立教与学的平衡,发挥好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平衡,发挥好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作用;建立教育与教学的平衡,创设优化教育环境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教育生态;平衡;开放大学;思想政治

Exploration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Ope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Zhou Xiuqing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requires collaboration from various aspec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 balance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open universities and adheres to problem orientation.It propose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hould establish a balance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effectively playing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establish a balance betwe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effectively playing the rol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v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and establish a balan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aching,cre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ll-round education.

Key words:Educational Ecology;Balance;Open 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主持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政课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从大环境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的成效日益显著,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课程思政以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从小环境来说,各地各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政策、人员、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一、开放大学学习者特征及学习状况分析

开放大学的学习者大多是在职成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形成,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难度。一方面,学习者在家庭、社会和工作中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观点和判断,并直接影响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取向。另一方面,这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大多比较年轻,对一些新的社会现象以及现代社会网络媒体和舆论引导的影响,其自身的价值观会受一定的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工学矛盾突出等原因引起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开放教育采取以远程教育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在职成人学习的特点,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方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大部分学习任务都可以在网上完成。面授辅导课时数有限,过去几年来由于受疫情影响,面授辅导课多以直播课的形式开展,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上课交流的机会少,在较短的面授辅导课或者直播课教学中如何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如何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这是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

二、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启迪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聚焦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开放大学的学生与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采用線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所占比例较高,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够充分,“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教学理念得不到真正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传导仍然是单向性的,学生几乎很少能将其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及时反馈,教师也不能准确及时把握开放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变化,教学活动实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思政课教师答疑解惑、引导育人、启迪思想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发挥不足

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从各自课程角度简单寻找思政元素,没有形成以专业课程类型或者课程群为单位的深度研究机制。在国家开放大学组织的对各省级开放大学的直播课听评课督导中发现,90%以上的专业课没有体现课程思政的元素,个别专业课程在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过于表面化,挖掘不够深刻,思政元素的融入显得有些僵硬,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没有真正体现,没有发挥出课程思政的价值教育功能。同时,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如何有效衔接没有研究,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促互补的作用没有体现,同向同行的教育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存在育人主体缺乏合作或者合作意愿欠缺,协同育人表层化等现实问题,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没有形成,呈现出分散化、碎片化、各自为战的状态,各育人主体之间难以有效配合、优势互补,无法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效应”。

(三)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没有形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深刻阐释了人、环境和教育的相互关系,即环境和教育影响着人的发展,同时人也推动着环境和教育的发展变化。重视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和运用环境育人规律,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更适宜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环境。从环境创设的角度,由于开放大学远程教学的特点,实体性的校园文化不占优势,基于网络的校园文化作用发挥不足,开放大学教学和教育相融合的育人环境还没有真正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教学、轻教育的现状。全方位育人的环境还需进一步建立和营造,以环境教育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来研究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并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学科。[1]实质上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要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基于教育生态视角,教育领域所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究其原因基本都是系统失衡而造成的。分析以上问题,从根本上说,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出现了一系列不平衡问题,如何构建新的系统平衡,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见图1)。

一是建立教与学的平衡。构建教与学平衡的思政课生态系统,实现信息、能量的有序合理流动与交换,就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构建新的教学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努力发挥思政课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着力探索远程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大现代远程教育思政课教学改革力度,着力提升教师远程教学能力和水平,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搭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相互融合的平台,切实达到启迪思想、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尊重學生主体地位,畅通师生的沟通渠道。开放大学教师和学生处于准分离状态,师生比相对较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因材施教,要通过各种方式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畅通师生沟通的渠道,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当前教师使用国开学习网或“一网一平台”与学生沟通互动,就内蒙古开放大学而言,教师开展导学往往面对全区学生,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班主任、课程责任教师、辅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都要搭建易于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关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学难度相对较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采用线上与线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系统讲授与专题讲授相结合、大班教学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面授课教学减少的情况下,教师要着力把线上教学活动设计好,确定有意义的主题,设计便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网上来,提高线上教学活动的质量。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材的内容基本都是框架结构,教师授课不能只讲教材中的固定教学内容,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进一步的拓展和阐释,需要从理论渊源、国际形势、国情区情等多方面进行学理性挖掘和分析。要结合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各种鲜活的实例把道理讲清楚将透彻,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个答疑释惑的过程,解答学生的思想疑惑,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讲通、讲透、讲到学生心里,达到“进头脑”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粹的认知之学,还需要有价值层面的提升,增加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通过教育将这些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的方法论逐渐内化到学生的内心,启迪其心智,提升其素养,切实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是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平衡。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构成一个无缝衔接的课程育人系统,使课程思政有效弥补思政课的单一和不足,发挥好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应体现其价值引领功能。“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是指所有专业课程教学都应该发挥价值引领的功能,思政课程具有显性的价值引领功能,而专业课程应该具有隐性的价值引领功能。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我们的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只是载体和过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指向是育人。因此,首先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所有课程不仅局限于知识传承,而且具有价值引领功能。学校教育的过程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认知、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助力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职业道德形成以及人格完善。同时,教师要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的能力,在教学中将知识之“学”、能力之“术”、价值之“道”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对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共同构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加强基于学科性质的课程思政深度研究。现代教育虽然是分专业的,但是从更深层次分析各专业,是有其蕴含的价值和精神指向的。充分發挥专业带动课程的功能,做好各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要紧密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体现各自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内涵和方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对哲学社会科学类、理工科类,教育学、医学、农学等专业思想政治培养目标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引。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专业素养,让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在助力学生个人成长的同时,有助于全社会共同价值的全面提升。

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互促功能。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定期研讨的机制,组成教研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学能力,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备课、集中研讨提高质量。充分发挥专业及课程教学团队的作用,通过组织讨论发掘本学科课程、本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系统梳理相关要点,研讨课程所要求的观念、价值、精神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既要凝练大方向,又要各有侧重避免重复。分析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启发学生探索资源和数据背后蕴含的道理,从整体上提高认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课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层面之“道”,思政课教师侧重于思想层面之“道”,把知识层面与思想层面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是课程思政功能发挥的着力点。

三是构建教学与教育的平衡。在致力于课程育人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环境教育,结合开放大学现状,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提出加强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建设相关解决办法。

发挥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也被视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融入社会、融入公共生活、有序公共参与、改造社会并实现自我改变的过程。”[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念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其对国家政体的认同和支持,进而实现政治参与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领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开放大学的学生虽然大多为在职成人,通过内蒙古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了解到,学生获取政治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学校教育,学生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因此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认知,不断提高学生对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识和情感认同,从而提高政治参与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环境特点和开放大学的体系优势,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创设开放大学特色的育人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培养开放大学学生爱校、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积极探索开放大学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进一步说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决定国家和民族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面对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开放大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领导,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的教材管理,严把教材选用、编写的政治关,做好引进教材的内容审查。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加强对课堂、讲坛、论坛的管理,充分发挥网络课堂主渠道,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抓好互联网这个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完善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管理制度,严格新媒体账户备案审批制,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打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构筑有特色的网络校园文化,加强开放大学系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系统凝聚力,提升师生归属感,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开放大学增强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尉.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高国希.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10):104-1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白雪.文化生态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J].文学教育,2016(10):156-158.

[5]郑声文,张晓荒.教育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的变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50-56.

[6]赵静茹.从环境育人角度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75-77.

[7]黄华,杜娟.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1):7-8.

[8]高国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提升[J].教育研究,2020(9):23-27.

(责任编辑 朱梦琳)

收稿日期:2023-04-08

基金项目:2021年度内蒙古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开放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EZDGG202101)成果。

作者简介:周秀清(1972-),女,乌兰察布化德县人,内蒙古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开放大学平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新媒体时代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
以生态管理评价方略推进教育和美发展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