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
2012-09-05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这一趟的亚太之行是“灭火”还是“浇油”?国际舆论对此的看法充满矛盾,尽管希拉里4日晚已经抵达整个行程的第三站———中国。美国国务院官员坚持声称,“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平息本地区整个夏天都十分激烈的争端。”美国《纽约时报》相关报道标题是“希拉里斡旋中日争端”。但另外一些分析认为,希拉里的言行怎么看也不像是“救火队员”。她3日在印尼的讲话被英国《金融时报》解读为“美国再就南海问题警告中国”。中国外交部4日对此的回应则被路透社说成是,“中国警告美国不要插手南海主权争议”。美国自己声称的中立立场也在菲律宾等的“盛赞”声中歪歪斜斜。《华盛顿邮报》4日评论说,美国过去4年里都在为一个难题所纠结:如何在不激怒中国的情况下,向盟国保证重返亚太的持久性。这是一种谨慎的平衡,也是希拉里和她的继任者在未来几年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钓鱼岛紧张局势降温
希拉里4日晚抵达北京,并与中国外长杨洁篪举行会谈。在访华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国务委员戴秉国将分别会见她。
希拉里是从五六千公里外的印尼首都雅加达飞往北京的,对中国访问结束后,她还要飞回雅加达附近的文莱和东帝汶,然后再飞往比北京还靠北的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对于这样一个南北来回兜大圈子的行程,“俄罗斯之声”解读说,APEC峰会完全可以向中美提供给两国紧张关系降温的可能,但形势急转直下,以至于双方都不想把谈判推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华盛顿和北京都不愿让紧张进一步升级,所以中国外长杨洁篪邀请希拉里来访就是为了远离危险边缘,在尖锐的军事政治对抗与巨大的金融经济关系中找到某种理智的平衡。
中日之间的岛屿争端被认为危险性大大高于南海争端,也被认为是希拉里访华的重要议题之一。日本《产经新闻》4日评论说,希拉里4日正式开始访问中国,中美两个大国在西太平洋的风波中紧急寻求协调。作为日中间悬案的钓鱼岛问题显然成为两大国会谈的焦点,但是就这一问题达成实质成果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希拉里斡旋中日争端”,《纽约时报》4日在标题中这样概括希拉里的访华目的。报道说,近日来,中国在东海和南海战略要道附近岛屿的争夺中,取得了一些微妙的胜利,使得美国及其盟友越来越为潜在的武力冲突感到担忧。一名陪同希拉里访问北京的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说,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平息本地区整个夏天都十分激烈的争端。他还说,“每个国家政府首脑都应保持头脑冷静,这是至关重要的。”
《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美国国务院举行的记者吹风会上听到类似的说法。有国务院高官说,希拉里此次亚太行想传递的讯息之一就是希望涉及争端的各国保持头脑冷静。关于钓鱼岛问题,该高官称美方向来敦促中国与日本谨慎处理争端,“向前看”并更多地着眼于双方关系中的合作方面。鼓励“对话与外交”,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采取挑衅性措施、导致冲突。
对于钓鱼岛局势带来的紧迫感,“俄罗斯之声”说,近期,美日以及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同时按同一版本进行演习,即登陆无人岛,保护它免遭假想的敌方的攻击。双方都不明指但显然是指钓鱼岛。俄罗斯国际安全中心主任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认为,美中已处于危险边缘。他说:“有可能发生武装冲突,甚至非常有可能。美国把自己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亚太,在这里继续扩大自己的军事存在,为可能发生的冲突做精心准备。”
中美相互确认对方底线
希拉里4日与印尼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但她印尼之行最受关注的讲话却是关于南海问题的。印尼《雅加达邮报》4日的文章揶揄说,南海“似乎是希拉里访印尼的主要议程”。印尼大学国际关系专家安迪·维察延多称,希拉里此次匆匆访问印尼,“除了南海争端之外,我看不出有任何急迫的印尼—美国问题讨论”。
据《华尔街日报》4日报道,希拉里3日在雅加达呼吁东南亚国家在解决南海主权问题上对中国采取一致立场。她还要求这些国家与中国在11月前就解决南海问题取得“实质进展”。希拉里说,美国在南海主权争执中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我们认为该地区国家应当通过合作解决争执,而不是要挟和恫吓,当然更不能使用武力。”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希拉里这是就南海问题警告中国。该报称,希拉里访问北京之前发表的这番有针对性的言论,目标显然直指中国。
对于希拉里的讲话,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说:“我们注意到美方多次表示在南海主权争议问题上不持立场,希望美方言行一致,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而不是相反。”英国路透社认为,中国是在警告美国不要插手南海主权争议,并认为美国在南海主权争议问题上未发挥正面作用。
菲律宾的反应则正好相反。《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4日的报道标题是“希拉里让东盟联合起来对抗中国”。另据法新社报道,菲律宾国防部长加斯明4日对希拉里就南海问题的表态表示赞扬,并称美国依然支持菲律宾的立场。加斯明说:“我们需要统一的声音。如果能够团结起来,我们就能够应对一个大国。”
希拉里几乎每次来亚太都会有几次反对“胁迫、恐吓和威胁”的讲话。复旦大学中美问题专家吴心伯4日对《环球时报》说,希拉里在南海问题上不断重复类似声音,传递出的信息就是,美国在南海地区有利益存在,希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发出一个声音反抗中国。
法国《论坛报》的文章称,宁可不出席本周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也要跑到看上去在地缘政治上无足轻重的印尼进行访问,希拉里所图的,无非向中国发出强烈信息,即美国将不会坐视中国在该地区扩大影响力而不理。
日本《读卖新闻》4日评论称,对中国的访问无疑是希拉里亚洲之旅相当重要的一站,两国希望借助难得的高层访问互通消息,相互确认底线。就中美而言,都不希望太平洋掀起冲天波浪。
美国年底就要举行大选,民主党在9月4日公布的2012年党纲中表示,奥巴马总统致力于继续努力与中国建设一种合作关系,但又称在与中国具有分歧之时,美国的态度“必须明确和坦率”。《华盛顿邮报》4日称,希拉里周二抵达中国,这可能是她任期内对中国的最后一次重要访问,也是最后一次机会来解释和加强奥巴马政府的美中关系政策。她在任职期间,一直是亚洲政策形成的主要力量之一。希拉里在亚洲之行中花了很多功夫来向盟国确保美国亚洲支点政策的实质性和持久性。但是,她得花同样的功夫来向北京解释美国的这些措施是善意的,并非针对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对《环球时报》说,重返亚太战略被希拉里视为自己政治生涯的品牌,因此她自己需要起带头作用推动这一战略,不遗余力地奔波,即使显得“很辛苦”。希拉里每次来亚洲,大方向是一致的,只是每次跑的地方不一样。
金灿荣认为,希拉里此次亚洲行主要是进行战略平衡。比如对于东海,美国采取的是“灭火”的态度,因为中国和日本关于钓鱼岛的争端已经吵到很危险的地步。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浇油”的立场,一方面呼吁东盟各国对华一致,甚至带领他们制定美国版的南海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压中国履行南海各方行为准则,从而最终主导亚洲岛屿争端议题。
美国“在战略被动中进行战术反攻”
“自从美国宣布‘重返亚太’以来,亚太地区局势在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广度和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新加坡学者郑永年4日在《联合早报》撰文评论美国的政策给亚太带来的影响。文章说,最近几年美国在大力缩减其它地区“维持秩序”的力量的同时,把注意力放在了“维持亚洲秩序”上。同时,亚洲一些国家也希望美国能够提供它们所需要的区域国际秩序。结果,往日那些被其他议题诸如经贸合作掩盖的所有矛盾,都纷纷浮上台面。
人民币汇率问题曾是中美关系中最火爆的议题,它现在依然存在。美国《华尔街日报》4日报道称,在希拉里访华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最近几日一直稳步上行,让人想起人民币汇率的政治敏感性。
不过,在大多数媒体的报道中,人民币汇率问题排在许多问题之后。路透社4日说,希拉里面临着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一方面要推动海上争端的解决,一方面要保持在其他问题上的合作,包括在朝鲜和伊朗的核计划、叙利亚危机,以及长期困扰两国的经济争端。
“不可否认,美国主动涉及两国关系议题的能力依然很强,炒热一个议题之后,能接着炒热另外一个议题,到处惹是生非,美国看似牵着中国的鼻子走。”金灿荣说,但中国以静制动的方式也让美国很难受。与其说是美国的强势使其保持着设置中美关系议题的能力,不如说中国的崛起使美国陷于被动,在被动中进行貌似主动的突围,是战略被动中的战术反攻。
吴心伯认为,中美关系有三个层面:双边层面、亚太层面和全球问题。自奥巴马强调回归亚太后,美国制衡中国的方面被过分突出,反而把中美关系的另外两个层面边缘化了,整个中美关系被扭曲成只有亚太制衡和反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