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思考
2023-12-01杨海英
摘 要:本文梳理了工匠精神的历史脉络、意蕴内涵,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培植、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现实作用,并從四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ng a Cultivation System for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n the New Era
Yang Haiy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analyzes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and practical role of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n vocational colleges,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from four aspects.
Key words:New Era;Spirit of Craftsmanship;Vocational Education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植、弘扬工匠精神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塑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社会风尚,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大军提供了方向指引。就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将工匠精神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助力打造“包头工匠学院”,培养一大批适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职责使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拥有鲁班、蔡伦、李冰等工匠大师,使得精湛工艺享誉世界,工匠精神名扬天下。《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雕细琢、忘我劳作的情态跃然纸上。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长期从事耕作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头的人为工匠。战国时期《考工记》对“工”的见解非常精辟:“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工匠”如此阐释:“匠”,木工也,“工”,巧饰也。南唐训诂学家徐锴则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否则,目巧也。”总而言之,工匠来自生活实践,工匠创制的物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这些物品既要满足实用需求,又要具备观赏功能,这需要工匠在循规守矩中,用心、用脑、用情去加工制作,打造精品佳作。我国历代匠人这种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于物则是一种外化、显性的器物文明,于心则为一种传承、隐性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职业操守、职业素养,它蕴藏着格物致知、止于至善的人生信念和业精于勤、技进乎道的生命哲学。工匠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精神文明。
工匠精神源于工匠,高于工匠。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产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相融合的文化结晶,既承载着历史基因,也蕴含着时代特征。在当今世界进入“工业4.0”变革时代,“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时期,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制造水准的提升。在新时代,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民族复兴具有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学生培植、弘扬工匠精神的政治意识、主动意识。我院应按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匠心、匠行、匠意、匠魂”四大工程建设,构建富有职教特色、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引导学生坚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远大志向。
一、构建“匠心工程”,培育术有专攻、业精于勤的职业情怀
匠心,就是坚守工匠情怀、工匠理想,对职业始终保持热爱、执着的态度和激情,这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业精于勤,荒于嬉。”自古以来,杰出的工匠都是“择一事、终一生”, 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一个领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几十年如一日,既有“板凳枯坐十年冷”的寂寞坚守、又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不懈,才能练就拿手功夫、才会身怀绝技。我院应围绕阶段战略任务,立足高职学生行为认知特点,强化顶层设计,对工匠精神进行现代性、原创性的转化、开发,从办学理念、大学精神、专业规划等方面入手,在师资队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树立工匠精神的指导地位,构建课堂教育、活动培育与实践化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工匠精神教育体系,将其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打造一批示范性、引领性的工匠精神教学科研品牌,融入教学安排、产教融合、技能提升之中,塑造职业文化认同,让工匠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成为影响其终生的行为习惯,坚守职业底线、恪尽职业操守,在本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成为行家里手。
二、构建“匠行工程”,弘扬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职业品质
匠行,就是遵守工匠的做事规则和行业规范,崇德、精技,对每件产品、每项工作抱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这是工匠精神的关键。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讲述我国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把焊接停留时间从0.1秒缩短到0.01秒、误差控制在0.16毫米之内,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我院应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建立过程共管、成果共享、人才共育的合作型办学模式,利用大师工作室、实训实习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接受企业的规范管理、学习企业的先进理念,将企业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8S”职业素养训练融入教学实习过程始终,培育学生以专心专一的心态钻研技术、用精益求精的作风打磨作品,在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砥砺学生精湛高超的工匠技能,练就“金刚钻”本领,让作品 “从99%到99.99%”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让作品成为精品、美品、艺术品。
三、构建“匠意工程”,树立铸古镕今、守正出新的职业追求
匠意,就是追求超越、不断革新的意蕴,这是工匠精神的主旨。《匠人精神》一书中提出了“守、破、离”的概念:跟随师傅学习进修曰“守”,在师法前辈中融入自己理念和技能曰“破”,在原有基础上能别开生面、独立门户曰“离”。古往今来,任何一项杰出技艺,从美妙绝伦的景德镇瓷器到栩栩如生的泥人张,从“嫦娥探月”、“蛟龙探海”到中国“天眼”、港珠澳大桥,不论民间工艺,还是国之重器,都是精工细作、传承创新的结晶。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风生水起,发挥工匠精神在新技术、新技能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工匠精神中的创新能动性,挑战技术难题,探求解决之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我院应积极探索工匠精神教育的新模式,改革创新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将工匠精神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切实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创业优势。强化学生创新素养,探索现代学徒制,加快推进课堂教学和一线生产的有机融合,推动工匠精神与新技术、新科技运用的耦合,做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要有创新元素融入其中。
四、构建“匠魂工程”,塑造技进乎道、艺通于神的职业境界
匠魂,就是塑造、弘扬工匠“道技合一、物我融合”的艺术之境,这是工匠精神的根本。当前高职教育中,器物文明承载的技术被剥离出来,变成可复制的操作技能,工匠精神离开其依附的器物、匠人,课堂教学“授业”多于“传道”,工匠精神难以很好地传承。“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则著名寓言,正好用来阐释工匠精神。“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整个“解牛”过程,完全合乎音乐、舞蹈的韵律,劳作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成为审美对象,达到一种艺术境域——“道也,进乎技矣”。这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许多杰出工匠都把劳作视为乐趣,在劳作中展现风采、体现人生价值。我院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加强重大教学科研选题的策劃与组织,推动专业技能和人文教育双向互动,实现“技”“道”同步传授,不仅见技术、见技能,也见人的素养、见人的全面发展,夯实职业文化的内涵根基。强化工匠精神对职业文化建设的引领,聚焦我院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挖掘兵工文化、工业文化内涵,搜集和整理吴运铎、赵晶、王士良等大国工匠、大师劳模成长案例,并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会、团委等部门,联合举办“工匠进校园”“大师谈职教”活动,用亲身经历和工作体会讲述工匠故事、诠释工匠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在校训校风、工匠文化长廊、工匠名人雕塑等环境布设中融入相关元素,让校园一景一物都能体现工匠精神,让学生眼中有标杆、心中有榜样,创建独特的文化战略品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匠精神培育弘扬格局。
业精于勤,技进乎道。这是工匠精神之源,也是职业教育之路。当其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和价值导向,才会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德润身、技立世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则可期可成。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2]王晋芳.“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4-77.
(责任编辑 张 烨)
收稿日期:2023-01-08
作者简介:杨海英(1978-),女,内蒙古察右中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