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2023-11-30董丽丽

华章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董丽丽 等

董瑜  朱亚雯  张亚丽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改革任务。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创新形态,能够突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有效集聚各种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效,助力科技进步。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积极探索,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产业学院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组合形成一段时期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协同创新

一、产业学院概述

(一)产业学院的内涵

1.产业学院以融合共享为特色

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达到产学研深度融合、政校行企合作共赢。产业学院的融合体现在几方面:一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产业学院兼具产业和学院的特色,要按照产业的需求和特点建设学院培养人才。二是市场主体和教育主体的融合。借由产业学院这一载体,政、校、行、企协同联动,深度融合。三是资源的融合。产业学院能够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各种平台,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合作进行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如企业可以利用其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帮助院校和专业树立品牌,促进专业建设[1]。院校可以利用其科研优势,为企业的研发和生产等活动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

2.产业学院以学科或者产业为载体

产业学院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企业和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高职教育资源能够更有效地支撑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区域内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产业学院的办学主体既可以是院校也可以是企业等社会组织,但不管哪种办学形态下,都必须以学科和产业为基础开展办学,而这也正是产业学院存在的价值核心。产业学院在建立和运行中,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必须契合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

3.产业学院以机制体制为保障

产业学院的主体多元,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企业追求经济收益,政府注重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高质量供给,院校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办学质量。从政府层面来说,需要在法律上赋予产业学院明确的地位,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过程中涉及的权益和责任进行划分,并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产业学院的主体之间要签订相应的办学协议和合作协议,并成立监管部门,按照协议和规章制度建立和运营产业学院,切实保障产业学院的长效发展和各项功能的实现[2]。

(二)我国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模式

按照产业学院的组织主体类型以及各主体主导性的差异,产业学院主要被分成了三类模式,分別为政校合作型、校企合作型和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型。

1.政校合作型。政校合作型的主要主体是学校和政府,通常由政府主导。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资源质量,对接学校和企业,达成合作意愿。政府主要负责提供资金、土地和其他政策支持,提供校企合作平台,对产业学院进行规划和监管,学校主要负责产业学院的具体运营。此种类型的典型案例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动漫游戏产业学院。2018年,在市教育局统筹规划指导下,在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牵头协调下,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校面向开发区动漫游戏产业链和企业用人需求,整合优质资源与企业共建动漫游戏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实行管委会领导、院长负责的管理模式。

2.校企合作型。校企合作型的合作主体是学校和企业,按照主导性不同可分为以学校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其中学校在产业院校的运作流程中占主导地位是比较普遍的模式。企业主导的模式通常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由一个或几个学院共同参与合作,企业负责产业学院的日常管理并统筹产业学院的整体发展。这种合作育人模式的好处就是企业参与积极性提高,但弊端是在合作中很容易降低或者损害了教学的公益性;并且由于过于依靠单一企业,所以,合作企业的兴衰和参与程度也将直接决定着产业学院的生存和发展[3]。

3.政产学研多元主体模式。该形式的参与主体较多,可以包括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企业、行业、研究所等。在这种方式中,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进行规划,牵头和引导校企之间进行合作,同时在政策、平台、制度等层面提供保障和支持;企业和行业则主要利用自身的资金和行业资源,为产业学院的建设和运行提供资金支持、人员支持和信息支持。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各地资源优势,满足当地经济的特殊需要,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缺点就是监督力量加大,利益相关者协调统筹难度大。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在镇政府的牵头主导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优势专业(群),联合当地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共同创建多个产业学院。

二、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三重螺旋”理论

“三重螺旋”是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维兹教授和荷兰科学家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在继承前人的研究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三重螺旋”本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被借鉴用以阐述以大学为代表的学术界、产业部门、政府等创新主体是怎样围绕知识生产与转化这一主题,以市场需求作为纽带,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三种力量相互影响的三重螺旋关系。“三重螺旋”理论有效地说明了在创新的各个阶段、各种创新主体之间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交互作用,在理论界获得普遍认可,并在实际中得到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

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各个组织围绕着产业学院科研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开展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的创新性教科研活动。这些组织按照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即以学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部门和以政府为代表的监管部门。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及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深刻影响着产业学院协同创新活动的成效。

(二)系统论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着的元素所组成的总体。系统论是探讨系统的构造、性质、功能、动态、规律、法则及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特性做出科学说明的新兴学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切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系统并非各个部分的机械结合或简单组合。系统的各种要素并非都单一地存在着,而是各种要素间彼此联系,不可分割,一旦将要素从统一总体中割离开来,系统和要素的功能和价值都会发生变化[4]。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产业学院构成了一个包含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生态系统,其中企业、学校、政府作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有着不同的目标定位、运行机制、价值取向。三个子系统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可以在三者的协同互动中实现整体的价值提升。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管理学意义中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指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注重的是公司内部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企业在公司经营管理和运营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内部所有利益相关者并追求最佳的利益平衡点,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各利益主体对公司工作成果的满意度,提高公司的总体运营效率。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公司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要求,而不仅仅着眼于其内部股东权益的积累,以全面适应公司的共同利益要求。

产业学院涉及多元主体,这些主体性质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利益预期不同。因此,在产业学院的建立和运行中,要充分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通过制度约束,协调沟通、互惠共赢等方式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激励和约束,以其达到利益均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确保各利益相关者达成利益协同,维持产业学院组织的平衡和稳定。

三、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一)政府层面

一是各级部门和高校要重视产业学院基础理论研究,关注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研究。从当前各级各类与产业学院发展相关的课题立项情况看,项目数量还比较少,项目研究效率水平也不高。当前产业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产业学院的内涵、建设内容、组织模式等进行研究,对于产业学院的功能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育人功能,对于创新功能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政府和学校在进行项目立项的时候,应该向产业学院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协同创新研究适當倾斜,在资金上予以支持,促进专家学者对产业学院研究的热情。同时对于创新成果转化等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产学研用。

二是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并实施各项促进产业学院健康规范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加强政府部门对产业学院的宏观指导。首先是要健全法律法规,赋予产业学院独立的法人地位,国家应当加快教育领域的立法进程,尽早明确产业学院的独立法人地位。在法律层面要赋予产业学院相应的办学权、经营权和收益权,推动产业学院市场化运行,使其能够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强化政策供给,完善和优化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创新考核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产业学院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强化企业等社会办学主体的责任意识,对产业学院功能的实现和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政府和院校要加强舆论宣传,普及产业学院的知识和政策,增强社会公众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树立典型,宣传推介产业学院建设和产教融合项目典型案例,发挥示范效应。同时,积极探索基于质量目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政府可以委托相关机构定期对产业学院建设进行系统评估,以规范产业学院各办学主体的合作行为。

(二)院校和企业层面

一是构建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要应用系统论的理论将企业和学校看成一个系统,二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产业学院的发展。首先,企业和院校要在育人方面形成共识。产业学院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新载体,其最根本的功能是人才培养。要将育人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产业学院资源投入和绩效评价方面,优先关注育人方面。其次,产业学院的运转要依托于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协调合作,并遵循产业发展逻辑,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力求形成一个产业与高校合作的新平台和新方式。双方在合作中要坚持合作共建,争取达到利益均衡和最优。要突破原来的办学方式,坚持以开放联合方式办学,坚持联合共建校园,对联合各方的共同利益给予关注[5]。

二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打造智慧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方法,提升师资水平。首先,要建立校企导师双向流动机制,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其次,创新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智慧财经产业学院应该按照新的财经专业人才教育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有效集成区域产业先进技术教育资源,并及时将前沿技术和项目应用资源导入教学内容中,达到课程和项目的平行开发。最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高校应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实际技能、创新性思维等方面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针对项目开发实际,更多引入项目式、探究式、探究型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三是充分发挥各项办学职能,尤其是科研创新职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产业学院是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因此,除了人才培养功能之外,产业学院也应该注重社会服务和科研创新职能。产业学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搭建技术研发平台,以应用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围绕实际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科研攻关。

结束语

本研究将产业学院视为一个有机生态系统,引入“三螺旋”理论,研究产业学院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各个利益群体的共同需求,并研究如何建立动态平衡的产业学院机制和体系,以便实现各主体的协同发展功能,促进产业学院的自身发展动力。在产业学院组织框架下,政府、学校和产业三方通过横、纵向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资源不断整合和螺旋上升。螺旋主体的组织边界彼此渗透并交叉融合,政策链、产业链和教育链协同创新。政府利用政策链驱动校企合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利用教育链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引入产业优质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利用产业链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在政策链和教育链支持下,三者呈现“螺旋—协同—融合—上升”的态势。三者相互作用,实现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童卫丰,张璐,施俊庆.利益与合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教融合及其实施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7):67-73.

[2]刘国买,姜哲,李宁,等.组织创新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特征与变革路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80-86.

[3]冯巧,赵亚奇,李刚,等.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城建学院尼龙产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分子通报,2022(9):133-138.

[4]卞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析:基于2省96所院校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2(8):72-78.

[5]吴中超.“双链融合”应用型大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20(4):44-50.

作者简介:董丽丽(1986— ),女,汉族,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方向。

董瑜(1998— ),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机械工程专业。

朱亚雯(2002— ),女,汉族,河北沧州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张亚丽(2003— ),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