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困境及完善

2023-11-30周加兰

华章 2023年7期
关键词:民事公益诉讼完善建议现实困境

[摘 要]民事公益诉讼作为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司法机制,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立案门槛高、法律规定不完善等。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应该采取措施降低立案门槛、完善法律规定,并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确保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关键词]民事公益诉讼;现实困境;完善建议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司法机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该制度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本文将探讨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以期进一步推动该制度的发展和健全。

一、民事公益诉讼的困境

(一)立案门槛高

当前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案门槛过高,要求原告必须具备充分的证据和利益,这一情况在实践中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立案门槛过高意味着原告需要提供大量的证据来支持其起诉,这对于公益组织或个人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搜集相关证据,而这些证据往往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等公共利益有关,其获取难度较高。立案门槛过高导致了许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公益事件无法得到正当的司法保护[1]。这些事件可能涉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或其他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由于立案门槛的限制,许多公益组织或个人无法进入法院寻求司法救助,导致相关违法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惩罚,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法律规定不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定存在一定的不明确性和模糊之处,给实践中的公益诉讼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和障碍。目前尚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明确规定民事公益诉讼的具体适用范围、程序和标准。现行的法律仅是在部分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中进行了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普遍存在较为模糊和抽象的情况。对于原告的资格认定以及利害关系的要求存在混乱和争议。在实践中,原告作为公益组织或个人,常常需要证明自身具有充分的资格和直接的利害关系才能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然而,在具体案件中,如何界定资格和利害关系往往存在争议,法律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定,使得原告在选择是否提起诉讼时面临着不确定性和困扰。另外,对于公益事件的赔偿和责任认定方面的规定也相对不明确。在公益诉讼中,判决结果往往涉及赔偿金额的确定和责任主体的界定,然而当前法律在赔偿计算方法、数额限制以及责任范围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难以形成统一和公正的判决。

(三)报酬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缺乏有效的报酬机制,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公益诉讼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带来了限制。首先,由于公益诉讼案件往往涉及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调查和证据收集工作常常十分繁琐和费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然而,目前的情况是,起诉方即使在成功进行公益诉讼后,往往没有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2]。这导致很多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在参与公益诉讼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困扰。由于民事公益诉讼通常涉及庞大的利益权益,往往会引发被诉方的强烈反抗和不合理的阻挠。这导致公益诉讼可能需要长期的拖延和复杂的法律程序,并且需要面对庭审费用、律师费用等各种成本压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无法获得有效的报酬或者相关补偿,那么更多的人和组织将面临放弃继续诉讼的困境。

(四)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民事公益诉讼是一项关乎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的重要制度,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参与程度还不够高,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未得到有效保障,限制了民事公益诉讼的效果。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充分保障是阻碍社会参与的一大问题。在很多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涉及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个人权益的保护,公众应该享有了解案件进展的权利。但是,当前的信息公开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少有案件能够及时向公众披露重要信息。这导致公众对于案件的了解程度有限,无法有效地参与到诉讼过程中。参与权度得不到充分保障也是社会参与不高的原因之一。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而言,公众的参与不仅能够提供信息和证据支持,还可以发挥监督作用,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然而,当前在实践中,公众对于诉讼程序、规定和途径的了解不够,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

二、完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措施

(一)降低立案门槛

当前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案门槛较高,对原告提出了较高的证据和利益要求,这一情况限制了更多公益事件得到法律保护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适当调整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案门槛,降低原告所需提供的证据和利益要求。

对于原告所需提供的证据要求,应当更加灵活和宽松。在公益诉讼中,往往涉及大量的数据、文件和证据的收集,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原告往往需要提供过于完备和详实的证据材料,这无形中增加了起诉的难度和成本。因此,应该適度降低对证据的要求,让更多的公益诉讼案件有机会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3]。对于原告所需提供的利益要求,也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公益诉讼中,原告常常需要证明自己是受到实际损害或者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的合法利益人。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原告的利益受到侵害并不直接明显,或者原告难以证明自己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对公众利益的损害程度和潜在社会影响的评估,而不仅仅局限于原告个人的具体利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或者发布司法解释等方式来调整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案门槛。同时,需要加强司法机关对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和判断,采取更加主动和积极的态度,确保合理的公益诉讼案件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与支持。当前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案门槛偏高,对原告的证据和利益要求过于严格,限制了更多公益事件得到法律保护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适当调整立案门槛,降低原告所需提供的证据和利益要求,同时加强司法机关的主动参与,确保公益诉讼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完善法律规定

当前,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规定相对不完善,对公益诉讼的概念、范围、程序等方面的内容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司法确定性不高,给公益诉讼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对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规定,明确公益诉讼的相关要素和具体程序,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1.应明确公益诉讼的概念和范围。公益诉讼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社会公共权益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在法律中明确定义公益诉讼,并明确范围,可以使公益诉讼的主体、目的以及管辖范围等方面更加清晰明确,避免模糊的定义给司法实践带来的困惑。

2.应明确公益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公益诉讼涉及的案件往往复杂且有特殊性,需要明确其特殊的程序规则,这包括诉讼参与人的资格、起诉时效、证据收集和审查等方面的规定。此外,应加强对公益诉讼所需的证据标准和证明责任的明确规定,确保公益诉讼的证据能够得到充分的审查和认定。

3.应加强对公益诉讼案件审理的统一指导。司法机关应定期发布司法解释、裁判指南等相关指导文件,对公益诉讼的具体操作进行详细说明,这既能维护司法统一性,又能为执法人员和相关利益方提供明确的指引。

4.应加强对公益诉讼案件的督促和执行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强制措施,以确保司法机关对于公益诉讼案件的判决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执行,真正实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三)引入报酬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公益诉讼的发展,除了加强对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规定外,还应考虑建立健全公益诉讼报酬机制。通过为从事公益诉讼的律师、社会组织等提供一定的经济激励,可以有效地鼓励他们参与和支持公益诉讼事务,并确保其能够持续投入。

首先,建立公益诉讼报酬标准和支付机制。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公益诉讼的报酬计算方式及支付方式,并根据案件的复杂性、重要性、工作量等因素设定合理的报酬标准。同时,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公益诉讼基金,由政府或相关机构定期拨款,用于支付参与公益诉讼的律师费用、调查取证费用等相关费用。

其次,建立公益诉讼报酬申请和审批程序。制订明确的申请流程和条件,律师、社会组织等参与公益诉讼的相关方可以按照规定向有关机关提交报酬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相关机关需要建立高效的审批程序,对申请进行审查和审核,确保报酬的发放公正、合理,并及时支付给参与公益诉讼的相关方。

再次,建立公益诉讼报酬评估机制。由专门的评估机构负责对公益诉讼案件进行评估,评估案件的重要性、难度、工作量以及律师、社会组织等参与者的努力程度等因素[4]。评估结果将作为确定报酬的依据,确保公益诉讼的报酬与实际贡献相匹配,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报酬水平。

最后,加强对公益诉讼参与者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对律师、社会组织等参与公益诉讼的相关方的执业行为、诚信度、案件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估。对于不按照规定程序操作或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参与者,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惩处和限制报酬。

总之,建立健全公益诉讼报酬机制,可以为从事公益诉讼的律师、社会组织等提供一定的经济激励,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公益诉讼事务的持续进行。在制订相关制度时,需要考虑到公益诉讼的特殊性和实际需要,确保报酬机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推动公益诉讼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

(一)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诉讼

为了更好地促进公益诉讼的有效进行,可以鼓励社会组织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公益律师团队,以提升他们在涉及公共利益案件中的介入和跟踪能力,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

首先,社会组织可以设立专门的公益法律事务部门或机构,由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法律专业人员组成。这个部门或机构可以致力于公益诉讼事务的研究、策划和执行,提供法律咨询、问题解决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并与各级法院和相关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能够及时介入和跟踪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案件。

其次,社会组织还可以组建公益律师团队,由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律师组成。这些律师可以依托社会组织的平台,全职或兼职从事公益诉讼工作,积极参与有关公共利益的案件,为社会组织及其他相关方提供法律意见、代表诉讼和法律援助等支持。公益律师团队可以定期开展培训和学习交流,提升团队成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更好地履行公益职责。此外,社会组织也应积极与其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律师协会、法律援助中心等。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社会组织可以获取更多的法律资源和支持,并能够在公益诉讼案件中得到及时的专业指导和帮助。

最后,为了鼓励社会组织设立公益律师团队,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例如,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经费资助、税收优惠或项目拨款等形式的财政支持,以促进公益律师团队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总之,鼓励社会组织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公益律师团队,可以加强他们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中的介入和跟踪能力,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这将有助于保护公共利益、改善社会公正,并推动公益诉讼事务的顺利进行。同时,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公益律师团队的发展和壮大。

(二)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

为了提高公众对公益诉讼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公众对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进行监督和声援。

1.建立一个专门的在线平台,集中发布公益诉讼案件的相关信息。该平台可以提供案件的基本情况、法律背景、进展情况以及所需的支持和帮助等信息,并提供方便快捷的搜索和分享功能。公众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即将进行或正在进行的公益诉讼案件,提升对公益诉讼的了解程度。

2.开展针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公益诉讼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组织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活动,可以向公众普及公益诉讼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它对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保护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向公众提供相关的法律常识和指导,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到公益诉讼事务中来。

3.设立一个公共舆论监督机制,让公众能够直接参与并发表意见。通过互联网平台或社交媒体等途径,公众可以对正在进行的公益诉讼案件进行监督,并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和声援。这将有效增加公益诉讼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并促进公共利益的保护。

4.加强政府和相关机构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定期举办公众研讨会、听证会、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与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回应公众的关切和需求。这将有助于建立起一个互信和良好合作的关系,推动公眾积极参与到公益诉讼事务中来。

总之,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公众对公益诉讼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是促进公益诉讼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我们应通过建立在线平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设立公共舆论监督机制以及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营造一个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公益诉讼的环境。这将有助于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有效维护公共利益的权益。

结束语

要完善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就需要克服立案门槛高、法律规定不完善等困境。为此,应该降低立案门槛、完善法律规定,并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以确保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民事公益诉讼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刚.民事公益诉讼程序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9.

[2]颜红霞.民事公益诉讼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18.

[3]程诗淇.我国“职业打假”现象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6.

[4]周楠.罗马法原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作者简介:周加兰(1998— ),女,汉族,重庆铜梁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民事公益诉讼完善建议现实困境
检察院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可行性探析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研究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完善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浅析
及时性原则之于刑事诉讼的重要性
浅析民事保全和先于执行程序中协助执行人异议
再议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