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讨

2023-11-30冯晓霞

华章 2023年6期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教学路径法学专业

[摘 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贯穿在各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且,现今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阶段,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大量“德法兼备”的专业法律人才为基础,在此双重背景下,作为培养專业法律人才的高校法学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如何实现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德法兼备”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是新形势下高校法学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法学专业课《侵权责任法》为例,探讨高校法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改革策略,以及具体专业课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侵权责任法;教学路径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德法兼备的专业法治人才为基础,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思想政治素养与法律专业能力双向过硬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法学专业的重要任务和育人目标。因此,在高校法学专业体系设置以及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实现德法教育的深度融合[1]。

一、法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基础

“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对新时代下的法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坚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法治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法治人才培养时必须严格遵守目标的要求,朝着目标的实现而不断努力[2]。法学类课程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更好实现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将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和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和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目标高度契合。因此,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基础。

(二)课程思政建设有效促进法学本科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结合法学专业的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法学本科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教学作为法学本科育人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将专业课程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可以打破传统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单一的弊端,也可以避免人才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而忽略道德品质培养的问题。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融为一体,突出以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为主、思想道德教育为辅的教学特点,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3]。采取案例、探究、启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主动学习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形成完整的、系统的、丰富的法学本科课程教学体系[4]。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促进法学本科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深入和完善。

二、实现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坚持德法兼备育人导向

高校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虽然每门课程的特点各不相同,内容各有差异,但都不例外地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思政元素。各法学类课程在其立法发展进程、基本原则、法律制度变迁、具体法律规范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思政内容,因此,具体到不同法学课程,专业教师应结合课程知识深入挖掘课程中、立法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各个知识点的角度提炼出本学科的“课程思政”要素,将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坚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而使学生树立起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相统一的家国情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德法兼备育人导向,最终实现培养“德法兼修”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目标[5]。

(二)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所授课程特点,进一步创新改进课程教学方式,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育才与育人的双重教育目标有机结合,确保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所学课程知识的思政意义。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既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也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中蕴含的思政理念,引领学生自觉进行价值塑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实现课程思政沉浸式教育

教师在授课中必须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思政元素的提炼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以《侵权责任法》为例,侵权责任法作为《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和人民群众的联系非常紧密,也是和社会生活最为贴近的法律,所以在《侵权责任法》中可以发现许多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好的现实教育意义。在对侵权责任法一般理论、一般侵权及特殊侵权等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将挖掘出来的各部分思政元素从立法思想、原则精神、法理知识、案例启示等角度作为切入点,以“润物细无声,育人于无形”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侵权责任法中蕴含的思政价值理念,逐渐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与正确的道德认知,将“法学知识传授”与“法律价值引领”无缝衔接,实现课程思政沉浸式教育。

(四)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素养,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要实现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法律人才的目标,课程思政将起到关键作用,而教师则是课程思政实现的决定性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道德素养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因此,教师应当牢固树立起“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意识,有效提升自身的人才“双育意识”以及教学能力和政治素养[6]。各高校可以通过专业教师培训、师德师风学习,不定期组织思政教育研讨会、课程思政专题讲座等活动,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使教师能够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法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让法学教师切实成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合格教师。

三、《侵权责任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路径

(一)在理论知识中体会思政内涵

在《侵权责任法》的理论知识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思政内容,如法律法规的演变、法律规定的内涵等无不体现着思政内容,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从本门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等角度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紧扣教学大纲中思政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内涵。例如,在学习《网络侵权责任》一章时,可将规范公民网络空间行为、树立文明交往风尚、构建良好网络社会秩序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领悟到网络空间同样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为所欲为,从而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而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使命感,自觉维护环境权益,推进绿色发展,并倡导学生抵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成为环境保护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此外,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服务地方的专业特色,可以选取发生概率较高的和基层群众结合紧密的侵权法律问题,从保护弱者权益、弘扬社会正气、遵守社会规则、发扬工匠精神、维护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和谐、弘扬安全意识等多种思政元素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树立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养成公平公正的法律素养和服务于地方法治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典型案例中提炼思政素材

案例分析法是法学专业各门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侵权责任法》课程教学中也不例外。《侵权责任法》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每天都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侵权案件产生,伴随着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侵权案件极易引起高校法学学生的关注,也容易受到一些非理性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通过教师教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热点事件的过程,分析事件中存在的争议焦点并做出客观评价,提炼典型案例中的思政素材對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培养学生对司法舆情的正确判断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思辨能力[7]。

在典型案例的选择上,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也可以选取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关发布的指导性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由学生自主总结和提炼其中的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内容。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一章中“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相关知识点时,可结合典型案例——某县人民检察院诉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知晓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确立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是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法治保障。在学习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时,通过让学生分析“庾某娴诉黄某辉高空抛物损害责任纠纷案”,在掌握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相关法律规定基本理论的同时,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意抛掷物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明白法律通过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更好地保障居民合法权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对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思政内容。

(三)在实践教学中践行思政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形成较高的道德品质,能够将所学自觉转化为行为准则,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如果实现不了这一目标,进行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而实践则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法律案例辩论,模拟法庭、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进行转化,启发学生站在不同当事人角度体会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的感受,学会公平正义处理矛盾纠纷的方法,感受“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要求的权威性,体会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人员做出的职业道德要求的必要性,在实践中领悟思政元素的内涵,自觉将所学思政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让“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践行。

结束语

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思政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准则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要求法学专业教师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一项基础工作,要在教学中持续完善和与时俱进,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炼和发现新的思政元素,改进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水平与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能够坚守法律职业伦理道德,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最终实现培养对象将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王凌燕.法学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以行政法学课程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6):98-100+135.

[2]许冬琳.“德法兼修”视域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06):84-87.

[3]李娜.课程思政在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融入路径分析[J].科教导刊,2021(08):25-27.

[4]朱宇.“课程思政”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价值释析与实践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9):27-28.

[5]包姝妹.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以《侵权责任法》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0(16):1-5.

[6]陈玮.课程思政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J].时代报告,2021(039):72-73.

[7]刘锐.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2(04):151-154.

作者简介:冯晓霞(1980— ),女,汉族,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民法学。

基金项目:邢台学院教改项目“应用转型背景下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探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Y21007)。

猜你喜欢

侵权责任法教学路径法学专业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侵权责任法》应秉持怎样的价值取向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浅谈侵权责任法与社会法的关联
论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